秦 秋
(貴陽市第三人民醫院 貴州 貴陽 550000)
膝骨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臨床骨科常見的退行性關節疾病,患者以關節疼痛、行動不便為主訴,以關節軟骨退行性病變為特征,多因關節長期摩擦、勞損所致[1]。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進入老齡化階段,臨床上KOA的發病率明顯升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2]。目前,臨床上治療KOA旨在減輕疼痛、改善功能[3],但患者易于反復發作,根治效果欠佳。近年來,中醫藥防治骨關節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結合臨床多見患者“氣滯血瘀”的病機特點,主張以中醫特拍滲透法治之,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自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120例膝骨性關節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齡60~80歲,平均年齡(67.23±1.74)歲;病程1-12年,平均(4.33±0.68)年;活動范圍90~134°,平均(117.53±11.2 9)°;觀察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齡60~80歲,平均年齡(66.85±1.5 4)歲;病程1-11年,平均(4.27±0.71)年;活動范圍90~130°,平均(115.89±10.85)°;兩組患者的一般數據經統計學分析,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中醫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中氣滯血瘀證的診斷標準,患者多見腰酸膝軟,膝痛,膝關節活動受限,風寒濕加重,舌淡,苔白,脈弦細。(2)西醫參照《骨關節炎診治指南》[5]中有關膝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結合X線片等臨床檢查確診。
1.3 納入標準
(1)有膝關節慢性勞損史;(2)關節活動時有骨響聲;(3)符合上述診斷標準;(4)關節液清亮、黏稠;(5)X 線示關節邊緣骨贅;(6)入院前4周未接受相關藥物治療者;(7)依從性好,能進行各種檢查;(8)患者自愿參與,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1)患有痛風、類風濕關節炎、強制性脊柱炎、系統性紅斑狼瘡、腫瘤等相關疾患者;(2)合并有代謝性骨病、急性創傷、血管神經損傷等疾病影響到膝關節者;(3)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礙者;(4)膝關節手術史者。
1.5 治療方法
觀察組:給予中醫特拍滲透療法治療,處方如下:羌活30g,獨活30g,乳香15g,沒藥15g,伸筋草30g,桂枝30g,桃仁30g,紅花30g,當歸30g,川芎30g,地龍30g,制川烏30g,制草烏30g,上方加入白酒浸泡15d。取穴:患側梁丘、血海、內外膝眼、陰陵泉、陽陵泉、委中、阿是穴。方法:用藥液反復噴灑于患病部位,醫師用雙手不斷拍打,至局部皮膚輕微發紅,患者自感皮膚局部灼熱為度。每次持續20min,每日1次,5d為一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對照組:患者給予針刺,取穴同治療組。取0.30x40mm毫針刺入穴位,施以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留針30min,1次/d,5d為一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
(1)治療前后采用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特大學骨關節炎調查表(WOMAC)評價患者膝關節功能,該量表總分100 分,包括疼痛25分、腫脹10分、拄拐5分、上樓梯5分、不穩定25分、交鎖15分、下縛5分、跛行5分,評分越低,提示患者膝關節功能越好。
1.7 療效標準[4]
臨床控制:癥狀消失,WOMAC評分下降≥95%;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WOMAC評分下降70%~95%;有效:臨床癥狀明顯好轉,WOMAC評分下降30%~70%;無效:達不到有效標準。
1.8 統計學方法
本文數據采用SPSS19.0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對比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與對照組的有效率81.67%相比,觀察組的有效率高達9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2.2 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WOMAC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WOMAC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所降低,相同時間點比較,以觀察組的WOMAC評分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WOMAC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WOMAC評分比較 (±s,分)
注:同組比較,aP<0.05;組間比較,b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2周 治療4周對照組 60 96.21±11.3 4 76.32±10.45 44.38±7.29觀察組 60 97.05±10.78 54.30±9.24 21.3 8±5.10 t 0.923 -3.119 -2.547 P>0.05 <0.05 <0.05
KOA屬中醫學“骨痹”、“膝痹”的范疇,多見于老年人。患者多因膝關節慢性勞損、加之遭風寒濕邪侵襲,致筋軟骨萎、寒濕痹阻、氣血瘀滯而發。可見,其關鍵病機在于風寒濕痹、氣滯血瘀。中醫特拍滲透法是以“拍打”為主的治療手法,醫師不使用任何工具的輔助治療,而是用雙手掌不斷拍打,加藥液噴涂,邊噴邊拍,通過毛細血管的擴張來滲透藥液,直達病所,迅速達到活血化瘀、通脈消腫、利濕止痛的效果;不僅如此,通過醫師的雙手進行拍打,能更好地掌握拍打的節奏和輕重,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微循環障礙,利于增強關節靈活度。本文所用藥物方中羌活祛風散寒、利關節止痛;獨活善行血分,功在祛風除濕、通痹止痛之功;乳香、沒藥主入血分,重在活血化瘀、通脈止痛;伸筋草長于舒筋活絡、祛風除濕、消腫止痛;桂枝溫經助陽、活血通脈;桃仁、紅花、當歸、川芎主入血分,功可通絡消腫、活血祛瘀、理氣止痛;地龍性味咸寒,可清熱祛風、通行經絡;制川烏、制草烏均為辛熱之品,善治寒濕痹癥,功可祛風除濕,溫經止痛;全方配伍,以溫通為主,共奏行氣活血、祛風散寒、溫陽止痛之功。另外,取穴拍打刺激穴位梁丘善治膝關節疼痛;血海可增強益氣和中、活絡舒筋之效;膝眼功可祛風散寒、活血通絡;陰陵泉、陽陵泉、委中、阿是穴可活血通絡、舒筋止痛。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加用中醫特拍滲透法治療的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更高(P<0.05),且患者膝關節功能,這說明,加用中醫特拍滲透法在提高膝關節功能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臨床療效優于單純口服塞來昔布膠囊,推斷原因可能與加用中醫特拍滲透法可顯著改善局部組織血液微循環密切相關。現代藥理研究認為,羌活、獨活藥對能多靶點參與抗炎鎮痛通路,通過影響細胞遷移與凋亡、調節免疫反應,抑制炎癥因子產生,從而發揮抗炎效應[6];動物實驗研究證實,羌活與獨活及其單味藥能夠通過改善局部組織血液流變、抑制炎癥介質的異常分泌等途徑而在不同程度上顯著性的減輕關節炎大鼠的足趾腫脹,提高機械壓力刺激的痛閾值[7];乳香、沒藥、桃仁、紅花、當歸、川芎等活血化瘀中藥能通過增強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抑制關節液中炎癥因子等途徑而有效保護膝骨關節炎模型兔關節軟骨,延緩關節軟骨退變[8]。
綜上所述,中醫特拍滲透法治療成本低,患者耐受性好,無痛苦,且藥效可持久性作用于經絡、穴位、患部,在提高膝關節功能、改善血液微循環等方面效果突出,有望成為KOA臨床診治的新方法,具有臨床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