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蘭
(重慶市涪陵區新妙中心衛生院,重慶 408114)
婦產科與其它科室的患者存在較大差異,其患者均為女性且產科患者身體狀況十分特殊,在治療期間對各種不良因素的敏感度均較高,并且容易發生各種不良事件[1]。針對婦產科病房護理的實際情況,其護理工作繁重且對護理人員的要求較高,患者及其家屬的依從性容易因患者疾病治療效果受到影響,日常工作中的風險較多,并且各種風險事件發生后均可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損害,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2]。因此本研究根據婦產科病房護理的實際情況,分析其存在的風險因素及相應的防范措施,如下報道。
2018年4月到2019年4月為病理選取時間,我院80例婦產科患者納入研究后被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1~63歲,平均(41.62±7.16)歲,其中婦科疾病患者23例,產科疾病17例。試驗組患者年齡20~64歲,平均(41.85±7.23)歲,其中婦科疾病患者22例,產科疾病18例。基本資料組間差異檢驗P>0.05,有可比性。
常規完成對照組患者的病房護理,為其營造良好的病房環境,定時遵醫囑指導用藥等。針對婦產科病房護理存在的風險因素給予試驗組患者相應的防范措施,方法如下。
1.2.1 提升護理人員綜合素質
首先應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知識技能培訓,讓其專業能力不斷提升。同時,應針對性地組織護理人員進行醫療事故相關文件和法律法規,組織其學習科室的規章制度及管理規定,了解常見的護理風險及其防范措施,增加護理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另外,應加強對護理人員個人基本素質的強化,讓其在開展日常工作時保持足夠的專業性,并讓其提升自身的個人修養,以此提升護理服務的質量。
1.2.2 強化護患溝通
護理人員開展日常工作的過程中應加強其責任意識,讓其堅持以服務患者為宗旨,積極主動了解患者的狀況,并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交流,以此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及身體狀況,并及時給予其相應的指導和幫助。同時,護理人員在與患者溝通交流時應保持態度良好,多給予患者關懷和鼓勵,以此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為治療及護理方案的實施奠定基礎。另外,對于患者治療期間的注意事項,護理人員應仔細告知患者,讓其能更好地遵照醫護人員的指導完成治療,減少各種不良事件的發生。
1.2.3 完善護理管理制度
根據科室的實際情況對護理管理制度進行完善,在確保患者能順利完成治療的情況下盡量提升護理服務質量。實際工作中首先應建立科室應急預案,對科室常見的護理風險事件進行全面分析,并制定針對性的應急處理措施。同時,應完善科室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確護理工作中的不安全行為,并將護理安全管理作為護理人員的工作考核內容,促使護理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更好地落實安全管理制度要求。
1.2.4 強化硬件設施維護
設備設施的使用也存在風險,其中尤其是設備設施消毒殺菌不全或出現損壞時,將很容易對患者的治療造成影響并引發感染。因此,護理應定時對各種設備設施進行檢查,發現問題時及時聯系維護人員進行處理,確保機械設備及藥品等完好且能正常使用。
統計兩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包括感染、跌倒和墜床、標本采集差錯等。
SPSS軟件處理數據,χ2檢驗和t檢驗數據差異,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表1風險事件發生率統計結果表明試驗組低于對照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

表1 兩組風險事件(例/%)
婦產科的患者身體狀況較為特殊,尤其是孕產婦的身體狀況與正常女性患者存在較大差異,且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根據臨床研究,婦產科病房護理中存在的風險因素較多,其中首先是醫療設備及藥品等存在的風險,主要以設備器械攜帶病菌及不能正常使用為主;其次是患者及其家屬相關的風險因素,包括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了解不足,治療過程中的疾病防范意識不足及治療依從性較差等;另外還有醫護人員相關的風險因素,主要以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不足及風險防范意識不足等為主[3]。常規的病房護理以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為主要目的,其在風險事件的管理和預防中效果通常較差,導致婦產科患者在治療期間可能發生多種風險事件,對其治療效果及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4]。針對婦產科的實際情況,在開展護理管理工作時應全面分析科室日常護理工作中存在的風險因素,并以醫院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制定針對性的防范措施,以此讓患者的治療效果及安全性得到保障[5]。
本研究對婦產科病房護理風險因素及其防范措施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風險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且數據差異顯著(P<0.05)。綜上所述,婦產科病房護理風險因素較多,實施針對性的防范措施能有效降低各種風險事件的發生率,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