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英霞
(北京大學國際醫院重癥醫學科 北京 102206)
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屬于醫院中最為重要的救治場所,由于大部分患者病情較為嚴重,因此不能主動進食需要加強對患者進行營養支持治療從而改善其身體素質,在患者早期實施營養支持治療能夠改善患者營養不良和免疫力低下等癥狀,同時對改善患者腸黏膜功能和維持腸道完整有重要意義[1]。基于此,本研究以我科收治的92例重癥患者為調查對象,分析對其實施腸內營養支持和腸外營養支持的差異。
采用隨機函數法將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92例入住重癥加強護理病房的重癥患者隨機分為甲組和乙組,各46例,其中甲組男性29例,女性18例,患者年齡下限為36歲,年齡上限為84歲,平均年齡為(62.19±3.26)歲;乙組男性28例,女性19例,患者年齡下限為36歲,年齡上限為85歲,平均年齡為(62.22±3.25)歲。納入標準:所選患者在入住ICU期間均無法自主進食,同時采用呼吸機實施有創機械通氣,排除其中存在嚴重精神類疾病和資料不全患者。對比2組重癥患者一般資料,P>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1 腸外營養支持
給予甲組患者采用腸外營養支持實施治療,具體治療方案為:首先,通過患者已留胃管幫助患者進食;其次,還需要維持患者酸堿平衡和電解質平衡,并對患者進行抗感染和解痙治療[2]。
1.2.2 腸內營養支持
給予乙組患者采用腸內營養支持治療嗎,具體措施為以下幾點:首先,營養師需要對患者身體情況進行有效評估,并根據其實際情況為患者提供一定量的維生素、補充能量和礦物質等;其次,在對患者實施腸內營養支持過程中需要采用鼻飼的方式給予患者全營養素低滲型腸內營養制劑,最開始給予患者營養劑濃度應控制在0.6kcal/mL,營養劑劑量應控制在100~150ml之間每次,根據患者2~3小時一次,每天五次;然后,營養師需要根據患者胃腸道逐漸適應而適當增加營養劑濃度和用量,此時濃度維持在1.0kcal/ml左右,劑量增加至300~400ml之間每次,每天進行5次,并且隨著患者病情逐漸好轉給予患者食物勻漿,逐漸轉變成流食、半流食最終轉換成普食。
對患者營養狀態采用微型營養評估法(mini nutrition assessment,MNA)對患者營養狀態進行有效評估,量表共分為四個部分,即個體參數測量、整體評估、膳食情況和主觀判定,當量表分值在17.0分以下時,表明患者營養低下;當分值在17.0~24.0之間時,表明患者營養不良;當分值在24.0分及以上時說明患者營養良好[3]。
本次研究重癥患者治療過程中營養狀態差異所產生的數據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結果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對所選92例重癥患者實施不同營養支持治療后身體情況調查顯示,乙組患者營養良好率為80.43%,而甲組為41.30%,組間比較,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下表。

對比2組重癥患者營養狀態差異(n,%)
重癥加強護理病房患者大部分為嚴重創傷、感染或出現急性不良反應的患者,由于此類患者機體代謝一直處于高分解狀態,同時患者因為病情和自身身體素質的原因會存在不同程度免疫功能低下以及嚴重的營養不良等現象,因此需要加強對患者實施科學的治療方案,不斷提高患者身體素質,避免任何治療和護理失誤對患者臟器功能造成傷害,影響患者預后效果[4]。在重癥加強護理病房中不僅要重視對患者實施有效的應用支持,同時還應加強對患者實施科學的護理方案,主要護理內容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干預、環境管理、用藥指導以及皮膚壓力性損傷預防等,避免患者治療期間出現壓力性損傷,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增加患者家庭經濟負擔。經過對所選92例重癥患者實施不同營養支持治療后身體情況調查顯示,乙組患者營養良好率為80.43%,而甲組為41.3 0%,組間比較,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因此,在重癥加強護理病房患者治療護理和治療期間采用營養支持療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營養狀態,此研究結果與李欣欣等研究結果極其相似。
綜上所述,對重癥加強護理病房患者在護理工作中實施腸內營養支持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療效果,同時對促進患者轉出ICU有積極效果。由此可見,營養支持療法值得在重癥加強護理病房內護理工作中被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