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娟
(甘肅省靜寧縣中醫院 甘肅 靜寧 743400)
孕婦對孕期健康知識的認知度與其妊娠結局密切相關。因孕婦對孕期相關知識缺乏有效了解,往往會使其對妊娠及分娩存在焦慮、緊張恐懼心理,這些負面心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孕婦的健康及胎兒的生長發育,并降低孕婦陰道分娩率。且孕婦缺乏孕期相關知識,可能導致其出現不恰當的孕期保健行為,從而會對孕婦分娩、母兒健康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1]。而通過對孕婦開展孕期健康教育,使其了解足夠多的孕期相關知識,有利于改善孕婦負面心理狀況,并使其形成正確的孕期保健行為,對改善母兒結局意義重大。為進一步了解孕期健康教育在婦產科門診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選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來我院婦產科門診接受產檢的126例孕婦并分別采取常規護理及在此基礎上的孕期健康教育進行對比研究,現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2018年1月~2018年12月來我院婦產科門診接受產檢的126例孕婦,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劃分成對照組與干預組,各63例。對照組年齡22~41歲,平均(31.49±6.11)歲;孕周6~11周,平均(8.47±2.03)周;初產婦39例,經產婦24例。干預組年齡23~39歲,平均(30.81±5.96)歲;孕周6~12周,平均(8.60±2.07)周;初產婦38例,經產婦25例。對比兩組基線資料,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僅進行常規護理,即對孕婦做全身檢查,對于檢查結果中的異常情況進行一定指導。干預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孕期健康教育,具體內容如下:(1)孕期健康宣教:采取一對一講解與集體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向孕婦及其家屬普及孕期保健、合并癥預防知識、母乳喂養知識,并使其了解陰道分娩與剖宮產各自的適應癥、優缺點,對于有陰道分娩指征的孕婦鼓勵其嘗試陰道分娩,以保障母兒健康。(2)心理護理:孕婦在孕期通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等負面心理狀況,會對母兒健康造成不利影響。護理人員應了解孕婦負面心理產生的原因,為孕婦找到合適的心理疏導方法幫助其調整心態,并引導孕婦家屬為孕婦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多給予呵護、關愛,以使孕婦保持愉悅的心境。(3)日常生活指導:結合孕婦個體情況對其日常生活進行科學化管理。指導孕婦科學安排飲食,保證營養攝入均衡,多食用優質蛋白質及新鮮果蔬,補充足量葉酸,盡量避免攝入辛辣、生冷及刺激性食物,同時幫助其戒煙酒;指導孕婦適當參與運動鍛煉,以增強孕婦身體素質,并幫助其控制體重。此外,還可鼓勵孕婦學習瑜伽,增加盆底肌肉功能力量,以利于其順利分娩。(4)告知孕婦注意對胎動情況進行觀察,并教會其計算胎動的方法,如12h胎動次數少于20次,提示胎兒可能存在缺氧狀況,建議應立即到院就診。
(1)采用自制健康知識調查問卷對兩組干預后孕期健康知識水平進行測評。問卷共100分,分值愈高,孕婦對孕期健康知識掌握程度愈高。(2)觀察兩組孕婦妊娠結局(包括分娩方式、產后是否出血、新生兒是否健康等)。
干預后,干預組孕期健康知識評分為(91.66±4.25)分,對照組為(75.41±6.92)分。干預組孕期健康知識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t=15.883,P=0.000)。
干預組孕婦陰道分娩率、新生兒健康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產后出血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妊娠結局比較 例(%)
處于孕期的女性生理、心理均遭受較大變化,如其對孕期保健知識了解較少,容易出現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并易受到誤導而采取錯誤的保健行為,從而可影響到母兒健康及分娩結局。
孕期健康教育為婦幼保健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其目的在于幫助孕婦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形成健康的日常行為習慣,以保證母兒健康。在婦產科門診護理中應用孕期健康教育,通過采取科學、有針對性的宣教增加孕婦對妊娠及分娩過程的認識,并結合其心理特點進行有效的疏導及情感支持,則能夠大大緩解孕婦消極情緒;向孕婦詳細闡述陰道分娩的優點及剖宮產的適應癥,有利于糾正其錯誤認識,引導其自主選擇合適的分娩方式,對于降低剖宮產率具有重要意義[2];護理人員結合孕婦產檢情況指導孕婦從飲食、運動、作息等方面著手進行孕期保健,不僅可預防妊娠期并發癥的發生,保障孕婦孕期健康,同時能有效促進胎兒生長發育[3-4]。此外,使孕婦充分了解母乳喂養的益處,積極開展母乳喂養,則有利于新生兒的健康發育,且可加快產后恢復速度。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孕婦孕期健康知識評分、陰道分娩率及新生兒健康率與對照組相比較高,孕婦產后出血率與對照組相比較低。表明采取孕期健康教育可使孕婦更好地掌握孕期健康知識,進而有助于改善母兒妊娠結局。
綜上所述,在婦產科門診護理中應用孕期健康教育,可提高孕婦孕期相關知識掌握度,降低剖宮產率,并有助于保障母兒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