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尼日利亞新聞網”11月5日文章,原題:在華教學多年,我注意到中國家庭思考金錢的三種方式——尤其在為孩子花錢方面 我曾離開祖國加拿大赴華生活約8年,其間曾在國際學校當老師。很多其他班的家長也都找我幫助輔導孩子提高英語。為這么多不同家庭工作,讓我領略到許多中國文化,包括中國家庭考慮金錢的3種方式。
第一,中國家長不遺余力地花錢供孩子受教育。個中思路是,一旦孩子接受良好教育(許多人認為這就意味著把子女送出國),就能好好贍養父母。難怪很多中國家長盡其所能讓孩子就讀最好的學校。連許多幼兒園都開了英語課。
我曾輔導過一名7歲女孩。為送她去英國寄宿學校讀書,她父母借了許多錢。他們覺得這能幫她占得先機。我每周教她四晚,每晚2小時。在中國,許多父母都在承受為孩子未來花大錢的壓力。
第二,中國家庭為了讓孩子出人頭地,會做不得不做的事。為去大城市尋求更多機會,許多小城市和農村的居民把子女、父母留在老家。同樣情況也發生在更富有的家庭。我曾輔導過幾名父母在數百英里外的地方工作的孩子。其中一些孩子的父母,我從未見過,只見到他們的祖父母或親戚。在華生活這么久,我漸漸體會到中國家庭正為過上舒適生活而如何拼命工作。
第三,移動支付已成常態。我剛來中國時,移動支付還沒這么火。隨著智能手機在華越來越普及,許多人都通過手機購物、轉賬。盡管我沒有智能手機,但我教過的孩子們的家長都有。他們總是讓我掃碼收錢。我離開中國時,已出現一些商店不設收銀員的報道。▲
(作者薩拉·凱恩,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19-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