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隨著全國法院系統基本解決“執行難”問題進入決勝階段,當事人、利害關系人甚至案外人“利益膠著”糾紛呈上升趨勢。這其中,一些當事人對強制執行法律規定存有誤區是重要因素。本文列舉了幾種常見的誤區,以期給讀者啟示。
誤區一:強制執行沒有時效限制
案例:鄰居老王借款做生意,后老王多次催要,張某拒不還款,老王便將張某告上了法庭。法院經審理后判決張某付清原告借款本息。法律文書生效后,張某一拖再拖沒有給付。老王認為,反正官司贏了,被告早晚得還錢,就沒把此事放在心上。直到三年后,老王才意識到申請強制執行。法院經審查,確認已超過申請執行期限,裁定不予執行。
說法:強制執行,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運用強制力量,根據執行文書的規定,強制民事義務人完成其所承擔的義務,以保證權利人的權利得以實現。《中華人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九條規定:“申請執行的期間為二年。申請執行時效的中止、中斷,適用法律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的規定。”本案中,老王通過訴訟維護了自己的權益,卻在勝訴后怠于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利,沒有在法定期限內及時申請法院強制執行,致使血汗錢得而復失。老王的教訓提醒人們:法院下達的法律文書生效后,權利人一定不要忘記在法定期限內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誤區二:正在申訴的案件法院不會執行
案例:某啤酒廠與李某因產品質量引發的人身損害賠償一案,法院經過一審、二審,判決該廠賠付李某醫療費等費用8萬元。判決生效后李某即申請法院強制執行,啤酒廠負責人向執行人員提出異議,認為其不服終審判決正在申訴,不應在此時就對企業進行強制執行,因此拒不履行償付義務。結果,法院依法凍結該廠的銀行存款并劃撥給了李某。
說法:為維護法律文書的嚴肅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申請再審的,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也就是說,申訴并不能影響法院執行的正常進行,被執行人拒不履行義務的,法院可對其采取查封、扣押、凍結、搜查等財產強制措施,或拘傳、拘留等人身強制手段。如果原判決確有錯誤再審后予以改判而又履行完畢的,被申請執行人可依法申請法院執行回轉,責令原申請人返還已取得的財產及孳息。
誤區三:當事人的訴求都該滿足
案例:朱某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受傷致殘,法院判決肇事者黃某一次性賠償其各項費用14萬元。但執行中因黃某家境困難,僅以農用車和部分存糧抵償了少量賠償款。之后,朱某多次找到當地法院,并向信訪部門反映,責怪當地法院“不作為”,沒有對黃某采取拘留措施。
說法:依照有關執行工作的法律規定,在當事人有轉移、毀損財產、撕毀封條公告、妨礙搜查、暴力抗拒執行等妨礙執行的行為,以及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等情況時,才能經法院院長批準依法對相關當事人拘留、罰款。本案被執行人已經竭盡全力履行法律義務,不存在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等妨害民事訴訟的行為,所以法院不會根據當事人的所謂申請對其執行拘留措施。
誤區四:不是被告不能被執行
案例:趙某經營農資時欠化肥廠貨款5萬元,法院強制執行其還款3萬元后,趙某表示已無償還能力。后來化肥廠得知張某曾向趙某借款5萬元尚未償還,遂向法院反映申請執行張某。法院調查確認后,要求張某在15日內將2萬元直接償付給化肥廠。誰料,張某對履行通知根本沒當回事兒,第二天把錢還給趙某后一走了之。在這種情況下,法院依法查封拍賣了張某價值2萬元的財產,并對其進行了拘留和罰款。
說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六十一條規定:“被執行人不能清償債務,但對本案以外的第三人享有到期債權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申請執行人或被執行人的申請,向第三人發出履行到期債務的通知。”該規定還同時規定,第三人收到該通知后,不得就法院通知履行的部分再向被執行人清償,而要直接交付給申請執行人,人民法院可以對第三人采取強制執行措施,如果第三人擅自向被執行人履行,造成該部分財產不能追回的,除在已履行的財產范圍內與被執行人承擔連帶清償責任外,人民法院還可以追究其妨害執行的責任。因此,有關當事人應當主動配合和協助人民法院的執行,并以給付的憑證抵償對被執行人所欠的債務。
誤區五:司法拘留可以代替強制執行
案例:楊某經營養殖場期間,因其忽視安全生產,造成兩名工人受傷致殘,法院判令其賠償原告15萬元。在執行過程中,楊某將法院查封的設備、車輛等物品變賣,還揚言說:“不執行判決最多拘留半月,15天換15萬元,值!”直到以“拒不履行法院判決裁定罪”被送進監獄,楊某才流下悔恨的淚水。
說法:關于執行過程中的強制措施,一些被執行人往往有兩種模糊認識,一是認為司法拘留可以代替執行,拘留后便可“一勞永逸”,不用再履行判決書確定的法定義務;二是認為執行中法院最嚴厲的手段就是拘留,因而“無所畏懼”。事實上,拘留是一種法律制裁措施,目的是教育有關當事人,并不會免除被執行人應當履行的義務。《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的解釋》規定,下列情形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規定的“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的情形:“(一)被執行人隱藏、轉移、故意毀損財產或者無償轉讓財產、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的;(二)擔保人或者被執行人隱藏、轉移、故意毀損或者轉讓已向人民法院提供擔保的財產,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的;(三)協助執行義務人接到人民法院協助執行通知書后,拒不協助執行,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的;(四)被執行人、擔保人、協助執行義務人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通謀,利用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職權妨害執行,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的;(五)其他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的情形。”有上述五種情形之一的,則構成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判決、裁定罪,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的規定,可判處有這種行為的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
(山東 ? 張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