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杰帆
[摘 要]三臺縣位于四川盆地中偏西北部,綿陽市東南部,是典型的農業大縣、人口大縣,貧困人口多,“插花式”貧困問題突出,脫貧攻堅壓力較大。近年來,該縣把發展電子商務作為轉變流通方式、助推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逐步形成了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為進一步發揮電商優勢,拓寬扶貧路徑,擴大和延伸電子商務進農村的示范帶動效應,助推全縣做好脫貧攻堅“頭等大事”,近期對全縣電商扶貧情況進行了調查,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三臺縣;電商;扶貧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1 基本情況
1.1 全縣農村貧困情況
截至2015年底,全縣共有貧困村140個,貧困戶16322戶41924人,2017年底,全縣未摘帽貧困村76個,貧困戶7464戶,17393人。貧困村、貧困戶致貧原因多樣,一是貧困農戶收入來源單一、收不抵支、增收困難。從貧困戶收入組成來看,出售種植業產品占收入的54.8%,出售畜牧業產品占收入的36%,多數貧困戶無力發展其他經濟作物,遇病遇意外更會加深貧困程度。二是貧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致富能力差。全縣農村居民中文盲占3.12%,小學文化占39.06%,初中文化占45.7%。貧困戶中文盲和小學文化占比較大,這些人信息接受慢,內生發展動力不足,增收脫貧十分困難。三是貧困村產業發展滯后,主體帶動不足。多數貧困村遠離集鎮,產業規模較小,質量不高,全縣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及種植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3000余個,其中,30畝以上的主體672個,在貧困村發展產業的99個,占14.7%,500畝以上的主體19個,在貧困村發展產業的僅1個,占5.26%。
1.2 電子商務發展情況
三臺縣是全國首批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近年來,該縣以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為目標,立足產業實際,建立了“縣級電商服務中心、鄉鎮電商服務站、村級電商服務點”三級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網絡,探索構建了“‘2+N平臺體系、屬地化結算體系、區域性物流體系”為核心的農村電商“三臺模式”,取得了較好效果。組建了1050萬元的扶貧小額信貸風險基金,通過產業扶持基金和“股權量化”“合作經營”等模式,引導貧困村、貧困戶發展相關產業。通過電商平臺和農商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等金融機構構建的本地結算系統,實現了交易數據屬地化結算,助推了縣域經濟發展。孵化了“云端363”“鄉宴連鎖”等本地電商平臺,同時,通過縣外大宗物品物流系統、縣內“云端速遞”小物流結合構建的區域性物流體系,暢通了農副產品進城“起步一公里”、工業品下鄉“最后一公里”流通渠道。2017年全縣共有電商網點400個,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120億元,網絡零售額突破13億元。
2 開展電商扶貧的主要措施
2.1 政府高度重視
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協會整合、分步推進”的總體思路,三臺縣把電子商務作為全縣“一號工程”優先發展,成立電商發展專項領導小組和電商運營團隊,制定支持電子商務發展和電商精準扶貧的系列扶持政策,建立電子商務扶貧考核制度,落實扶貧目標任務,將電商扶貧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考核體系。此外,充分整合商務、工信、農業等部門資金用于電商產業發展,其中2016年投入4400萬元用于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電商聚集區,以及服務網點建設。每年單列電商發展獎扶資金,在產業特色較明顯的貧困村開展基地建設、技術培訓和新建電商服務網點,如宋觀廟村、斷山村等貧困村2017年實現年網絡銷售額6萬余元,黎曙鎮土城村和廣利鄉進居寺村2018年實現整村脫貧摘帽。
2.2 注重人才培訓
按照“因人制宜、按需培訓、分類指導”的思路,采取集中培訓、遠程輔導、實踐操作和跟蹤服務等方式,組織舉辦電商技能、電商基礎知識、農副產品網絡營銷技能等100余期培訓班,以縣城為中心、鄉鎮村為骨干,培訓各級干部、農村新型經營主體負責人、電商從業人員等1萬余人次。培訓建檔立卡貧困戶470戶,實現貧困戶網絡銷售130余萬元,幫助貧困戶增收20多萬元。
2.3 著力品牌打造
一是推進農產品電商化進程,助推農業產業發展。縣電商運營團隊指導和協助以“梓香菜籽油”“蜀奇花生”“臺沃香米”為代表的農特產品入駐“郵樂網-三臺商城”,2017年實現42個農產品電商化,綿陽名優特產線上銷售1.13億元。二是借助電商平臺和各類展會,加大產品推廣和網絡銷售力度,發布宣傳軟文24篇,開展產品推廣促銷活動13次,組織參加西博會、“川貨全國行”、電商峰會、天府網交會等大型展會6次,提升銷售額和品牌知名度。三是以單品營銷為突破,提升產品影響力。如以“嶄山米棗”為主開展“棗郵天下”活動,2017年線上線下銷售突破5000多萬元,單價在上年基礎上提升30%,戶均增收2000多元。
2.4 強化基地建設
圍繞全縣“3+2”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集中整合資源,發展麥冬、藤椒、生豬三大特色產業和蔬菜、糧油兩大基礎產業,引導和支持本地龍頭企業結合自身發展方向和脫貧攻堅社會責任,不斷強化產業發展、基地建設和電商化運營。例如,2017年,臺沃農業公司在全縣開展了10萬畝生態有機大米、綠色大米基地建設,覆蓋34個貧困村,采用“經銷商+實體門店+網上商城”的模式,共惠及3000余戶貧困戶。其在蘆溪鎮鶴林村、棬林村、新魯鎮農崗村等貧困村發展“稻鴨共育”基地4300畝,由公司統一進行“蟲草鴨”品牌營銷,回收鴨1萬只,優質稻谷3000余噸,貧困村實現增收400余萬元,每畝平均增收800元。平強電商公司通過自建電商平臺、聯合縣內各鄉鎮電子商務網點、免費提供農資農具和技術指導等方式,在全縣發展優質水稻生產基地6萬畝,累計扶持貧困戶480戶,每畝平均增收400余元。
2.5 構建機制模式
一是探索構建“產業基地+電商平臺+市場+貧困戶”的“造血式”扶貧模式。例如,本地農業企業梓商公司與貧困村紅花園村、土城村“聯姻”共建電商產業扶貧基地,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目前已實現22戶貧困戶脫貧。中國郵政三臺分公司對口幫助雙樂鄉王家堰村打通特色農產品上行渠道,通過“郵樂購”“郵樂小店”將該村特色產品“奕川牌”泥鰍進行包裝并網絡推廣,2017年實現銷售額近百萬元,被央視中國國際電視臺向全球180多個國家直播報道。二是探索構建“旅游+文化+產業+電商”融合扶貧模式。例如,龍樹鎮、建平鎮、三元鎮、忠孝鄉等鄉鎮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耕文化傳承及舉辦鄉村旅游節活動等,歸集當地文化旅游資源,開展網絡推廣營銷,引導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戶陸續參與,目前已惠及周邊20多個鄉鎮400余戶貧困戶。蘆溪鎮盛世櫻花谷、狂歡小鎮等鄉村旅游企業通過開展整村土地流轉或入股、貧困戶參與項目建設、產品網絡營銷、企業現場服務等措施,引導和幫助當地貧困戶參與產業全鏈條發展,逐步走上脫貧之路。
3 電商扶貧面臨的主要問題
電子商務能夠克服交通區位瓶頸制約,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特別是能把貧困地區特色優質農產品通過網絡銷售到城市,減少了中間環節,拓寬了銷售渠道,增加了生產者的收入。但相比傳統現場、現金、現貨的“三現交易”,還存在較多問題,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電子商務在農村的推進和發展。
3.1 專業人才缺乏,貧困戶積極性不高
一方面,丘區農村條件普通,多數農業生產還處于分散式經營,粗放式管理階段,生產集約化程度較低,農村電商基礎較差,商業模式還不成熟,愿意扎根貧困農村的電商人才很少。2017年,三臺縣共有農業從業人員77.36萬人,其中農業技術人員2282人,占整體農業從業者的0.3%,其中從事農村電商的人才更是屈指可數。大部分人認為農村電商就是網上購物、開網店賣農產品,缺乏精通網絡技術、線上營銷、物流管理而且熟悉農業經濟運行規律的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貧困戶普遍文化水平較低,學習能力有限,加之長期受傳統觀念影響,習慣于“錢貨兩清”的交易模式,部分貧困戶還有“等靠要”思想,對新觀念、新事物、新技術的接受能力較差,讓其理解和接受虛擬網絡交易還需要較為漫長的過程,有意識和能夠運用電商進行創業的貧困戶比例極低。
3.2 品牌意識不強,標準化程度偏低
2017年,全縣農作物生產總量137.5萬噸,其中無公害農產品23萬噸,占總量的16.69%,有機農產品1170噸,占總量0.08%,共有“三品一標”企業和專合組織26個,由此可見,該縣農業普遍存在產業化、標準化程度偏低,品牌農產品較少等特點。其中,涉及農副產品的標準化建設不健全,如生產加工環節缺乏相關標準,農副產品品質參差不齊,不利于細分市場、科學定價,影響產品競爭力;生產環節標準和流通環節標準未能有效對接,影響流通效率;“從田間到餐桌”的可追溯體系不完善,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難以得到充分保障。
3.3 基礎設施落后,流通成本較高
我國農產品流通中間環節繁雜、農戶和零售終端規模小,農村還較為缺乏農產品大型倉儲、冷鏈等物流基礎設施,以及網絡健全的大型物流企業和能解決“最后一公里”的村鎮物流系統,因此造成流通成本居高不下,市場化也難以深入推進。在農產品進城方面,由于“小而散”的生產方式、農產品保質期短、生鮮品物流損耗大、包裝成本高等原因,網銷農產品綜合物流成本較高。在消費品下鄉方面,因農村人口居住較分散、配送量較少,導致單件商品物流成本較高。此外,部分地區還存在網絡覆蓋面不全、信號差、網速低等問題,信息化建設較為滯后。
3.4 平臺孵化滯后,配套服務不足
在方向上,對電商孵化關注不足,還停留在平臺思維上,動不動想花大力氣自建大平臺,花錢多,效果卻不好。如現有的本地電商平臺“云端363”“網購吧”等是推動農產品網銷的主力軍,但普遍存在覆蓋面窄、受眾少、影響力弱、服務功能不健全等特點,缺乏電商綜合孵化平臺提供指導和服務,自建平臺難以成長壯大。在重點上,軟環境建設跟進不夠,配套服務跟不上,把扶持重點放在了電商園區、大型企業招商上,對草根電商創業重視不足,個人或小企業單獨進行電商發展時往往出現貨品單一、出貨量少、人工和物流成本高、產品同質化嚴重、享受優惠政策難、品牌“單打獨斗”等問題,相應產業鏈條和利益聯結機制不夠完善,市場競爭缺乏合力,電商創業的“螞蟻雄兵”態勢形不成。
4 推進電商精準扶貧的建議
4.1 加大培訓力度,培育人才隊伍
一是選準培訓對象。重點培訓返鄉大學生、大學生村官、農民工、退伍軍人,從事農村種植、養殖、加工、運輸、銷售的農戶和貧困戶,以及農村能人、經紀人、農村連鎖店、直營店、基層服務站、鄉(鎮)和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負責人等人員。二是明確培訓內容。對于年紀較大、網絡意識薄弱、農產品電商推廣經驗不足、沒有電商知識的農民和貧困戶來講,要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地開展普及性培訓,重點在提升接受度和培養意識方面;對于有一定基礎的農村合作組織、村企等群體,以及種養大戶、大學生村官、職業經理人等要根據基礎開展點亮式培訓,包括電商基礎及進階、實用技術、政策法規、農村金融、品牌包裝和市場拓展等內容。三是明確培訓方式。可采取政府扶持、企業交流、專家指導等集中培訓方式,也可結合農民夜校、職業農民培育以及各類專項技術培訓來進行。
4.2 發展特色產業,打造知名品牌
一是圍繞全縣麥冬、藤椒、生豬、蔬菜、糧油等主導產業,篩選有發展基礎、市場前景好、競爭實力強的特色項目,引導和扶持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持續開展產業基地建設,進行規模化種植和標準化生產,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層次,為發展電商奠定產業基礎。二是建立健全適應農村電商發展的農產品質量分級、采后處理、包裝分級、物流配送等標準體系,鼓勵支持電商企業制定產品質量、分級包裝、物流配送、專業化服務等標準,加快相關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程的制修訂進程,引導電商主體共同建立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三是加快培育本土農產品品牌、企業品牌和區域性品牌,推進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發展,通過各種平臺和渠道宣傳推介優質產品,不斷推進農業品牌向互聯網品牌延伸。強化品牌質量管控,建立全縣農業品牌目錄制度,實行動態管理。
4.3 改善基礎設施,營造良好環境
不斷優化電商企業孵化環境,政府層面出臺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的相關政策意見,加強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鼓勵郵電、通信等行業優化信息網絡資源配置,不斷提高農村網絡覆蓋范圍。進一步改善貧困村交通運輸條件,暢通主要農產品進出村通道,加強農產品流通迫切需要的倉儲、冷鏈、物流配送和監測系統建設,積極發展專門面向農村的本地化物流企業,給予金融、稅收、用水用電等方面優惠政策,幫助各電商服務網點做好代銷代購便民服務、物流配送服務,幫助農民和貧困戶解決“買進難、賣出難”等難題,實現特色產業與網絡經濟的互動融合,切實為農村電商扶貧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4.4 健全制度體系,提高服務能力
一是充分利用電商的市場導向能力、資源整合能力、賦能草根能力、價值挖掘能力、市場認可能力,探索一店帶一片、一企帶一村或多村等電商精準扶貧模式與路徑,構建形式多樣的利益聯結機制,擴大貧困戶惠及面,拓寬貧困戶就業和創業渠道,促進不同市場主體合作共贏。二是依托和整合國省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供銷系統農村電商服務體系以及益農信息社等項目,建立完善“縣級電商產業園+鄉鎮服務站+村級服務點”三級電商運營服務網絡,強化縣級電商產業園為農村網商經營、為農村青年創業服務,提升鎮、村級服務點為農產品進城、為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服務,建立針對貧困戶農產品包裝、營銷、配送等電商化一站式服務體系。三是規范發展電商產業園,推進農產品電商綜合孵化平臺建設,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電商企業參與公共服務中心的建設和運營,綜合提供培訓、策劃、經營、結算、融資等全方位服務。
[參考文獻]
[1] 查瑋,羅芳.農村網購現狀調查及思考[J].電子商務,2015(01).
[2] 高泉,彭吉萍,張佳進.推進云南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對策建議[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03).
[3] 張忠華,劉飛.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與對策建議[N].湖北日報,2017(03).
[4] 張巖,王小志.農村貧困地區實施電商扶貧的模式及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