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呂晉
[摘 要]當前我國農產品流通的發展受諸多問題的阻礙,而建立全產業鏈模式下產品流通體系有利于保障生產者、消費者的利益,提高企業經營效益,構建利益共同體,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據此,本文以全產業鏈為視角,以浙南茶葉市場為研究對象,對浙南茶葉市場流通模式進行研究,提出具體的構建路徑,進而構造出全產業鏈模式下茶產業產品流通體系基本構架。
[關鍵詞]全產業鏈;流通模式;茶葉市場
[中圖分類號]F299.27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流通領域發展受到重重阻礙,本文以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浙南茶葉市場為研究對象,從全產業鏈視角探討對松陽茶產業產品流通體系進行重構的對策,進而改善該縣茶產業產品流通困局,促進該縣茶產業有機運轉。
2 浙南茶葉市場的流通模式
“浙南茶葉市場”位于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是松陽縣發展茶葉流通的重要載體,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綠茶產地市場,交易量、交易額連續多年居全國同類市場第一。該市場茶葉除滿足本省需求外,銷售網絡同時覆蓋上海、江蘇、山東等全國20多個省市,并且其推出大量茶事活動,連續舉辦了11屆“中國茶商大會”。農產品批發市場是農產品流通體系的載體,在商品集散、價格形成、服務提供等方面扮演著一個重要角色。松陽縣茶產業流通以浙南茶葉市場為主導,這是一種批發市場主導型流通模式。在此模式中,浙南茶葉市場作為交易的平臺,茶農戶、茶商(當地以及全國各地)、加工企業作為茶葉流通的重要主體。
3 浙南茶葉市場流通存在的問題
3.1 市場管理無序、體系不健全
茶葉品種繁多和眾多市場參與者容易形成市場混亂的局面,而不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產品標準以及行業管理的不健全使茶葉行業的經營出現更多混亂的局面。目前市場主要還是提供初級茶產品的交易,服務內容單一,設施簡陋,經營理念、管理手段等與現代市場的要求尚有較大差距。此外,市場交易中收購商短斤缺兩、惡意壓價、強制去除過多的袋子分量;茶農以次充好、摻雜、上下袋品質不一等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誠信經營理念缺失,發生質量糾紛工商取證困難等問題矛盾突出,市場體系建設健全亟需進行。
3.2 信息不對稱,產銷難以有效對接
信息傳遞的阻塞會造成交易雙方無法及時根據市場供需狀況成交價格,生產者無法及時得到準確的市場需求,也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在浙南茶葉市場中,茶產業經營主體還是處在一種弱小散的狀態,產業內部分工協作形式、內容以及產業與產業之間協作缺乏。而茶農戶更是由于知識水平有限、分散經營等自身局限性,流通市場交易環節不斷增多,市場交易信息不暢等因素不能保證交易信息的及時性,從而使茶葉產地和銷地之間的缺乏信息傳遞功能,造成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供需銜接失衡,產銷難以有效對接。
3.3 流通交易成本高
浙南茶葉市場具有“集”和“散”功能,在松陽縣茶產業中處于流通主導地位,這體現了茶葉必須經過流通多個環節過程才能到達消費者手中,最終造成流通交易成本高。同時,由于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流通主體也逐漸增多,使交易費用和交易成本不斷上升,茶葉的零售價格也在不斷上漲。
3.4 產品附加值和質量安全有待提高
低附加值產品在產業鏈中的處于低端。市茶農是市場產品的供應主體,且其仍然是傳統的加工方式,導致茶葉產品的附加值低。另外經銷商大多仍然采取單店單一的銷售模式,沒有自己的銷售網絡,完全不接觸最終用戶,沒有新的市場渠道突破,完全依賴于積累的客戶關系,狹隘的銷售渠道不利于未來發展。
4 全產業鏈模式下茶葉流通模式的優化分析
全產業鏈模式是指所有環節以消費者和市場為導向,管控產業鏈源頭,實現縱向打通、橫向協同,實現上、中、下游資源整合,形成覆蓋育種種植、物流加工、產品營銷、品牌推廣等多個環節的全產業鏈和全流通體系,創造實現價值最大化。
4.1 產業鏈上游——自建生產基地
松陽茶產業的現狀是種植、加工、銷售分離,導致了各環節普遍“散、弱、小、亂”,各主體缺少研發、品牌建設等實力。那么在整個茶產業鏈上游,建立自己的育種基地、種子研發所,掌控優良的品種;通過建立種植及生產基地,與科研高校或農科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保證優質原料供應。從自然因素考慮,茶園易受天氣影響,防災能力弱,茶樹生長生態與安全保護不夠會影響茶葉生產,所以應該優化茶園設施,實現基地升級,實施茶葉物聯網智能化應用。引進智能化茶園管理新方式,實時監控茶園的雨量、光照、土壤養分、病蟲害情況等,對茶葉生長、采摘加工、儲存銷售等各個環節進行全程記錄。實現茶葉農技管理的現代化、科學化,打通農技與茶園的“最后一公里”。
4.2 產業鏈中游——自建加工企業
茶產業鏈中游環節是指自建加工企業,對茶葉進行初級加工和精深加工。從整個產業鏈層次講,初級加工追求的是規模經濟,農產品的附加值較低。而高附加值的農產品是由于高要求的技術加工決定的。以松陽縣浙南茶葉市場加工行業發展情況看,初級加工的技術含量低但其占比很高,而精深加工的技術含量要求高但其占比較低,且其科技基礎設施非常缺乏。在茶葉原料及其加工產品流通實施全產業鏈模式時,應建立精深茶產品研發制造基地。茶葉加工企業通過合作、并購、引進或自己建立生產基地的方式控制加工環節,堅持科技興茶,研究茶葉循環利用途徑,注重高科技終端產品的研發應用與推廣,加快茶科技成果的轉化,通過精深加工實現茶葉從初級農副產品到工業產品的轉化,解決中低檔茶葉及廢棄物的根本出路,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變資源優勢為績效優勢。加快設備更新改造,創新制作工藝,根據市場需要不斷改進茶葉制作、包裝和品位,研發更多的新產品,實現高中低檔次互補,避免低檔次競爭。
4.3 產業鏈下游——創新銷售渠道,培育特色區域品牌
產業鏈的下游包括培育銷售特色區域品牌和運輸等。對松陽茶產業發展來講,下游是其創新茶葉流通渠道建設和建立自己特色品牌營銷階段。結合“互聯網+”,串起松陽茶產業鏈,在茶產業生態鏈上構建虛擬組織平臺,使企業和消費者可以在這個第三空間里實現快速、實時、高效的溝通,增強企業對市場的反應速度,同步推動茶葉電子商務發展,拓展茶葉銷售渠道。加快現代物流園建設使用,依托優越的區位交通條件,全面推進以主樞紐物流基地、茶葉物流服務和生產生活物資配送為主的綜合物流功能區建設,使之成為浙南重要物流集散基地及區域零擔貨運物流中轉樞紐,為松陽社會經濟和茶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其次,政府整合上下游的資源,重點培育2個地方品牌:名優茶——“松陽銀猴”和大眾茶——“松陽香茶”,支持企業建立“松陽銀猴”和“松陽香茶”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拓展營銷渠道。浙南茶葉市場除了保持現有的散裝茶批發功能外,要創新發展以生產為主體的生產性市場(即B2B)的經營和以最終消費為主體的消費性市場的經營。再者,打造互聯網金融,茶產業鏈上的中小企業可利用互聯網金融解決資金借貸問題;再次,政府可牽頭申請設立網上茶交所,通過網上茶交所引領茶葉標準、聚合交易、凝聚文化。最后,互聯網營銷。政府和茶企借助互聯網營銷可通過以下方式,如搜索引擎競價排名、互聯網旗艦店、網頁營銷、微博營銷、微信營銷等進行互聯網營銷。
5 結論
通過對浙南茶葉市場的分析,提出松陽茶產業產品全產業鏈模式下的實現路徑,重構松陽茶產業產品流通模式體系,有助于克服在該流通體系中所導致的一系列深層次矛盾,進而促進松陽茶產業健康發展,實現茶產品流通產業化運營,給消費者提供無污染、健康、放心、達標的茶葉產品。(指導老師:曹長省)
[參考文獻]
[1] 張艷.基于供應鏈管理的中國鮮果流通模式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3.
[2]賈履讓,張立中.中國流通產業及其運行[M].中國物資出版社,1998.
[3] 隋博文.多重視角下的農產品流通模式研究:基于文獻綜述的考量[J].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