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銀娥
摘 要:我國是農業大國,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很多地區為了追求農業經濟的高速發展,忽略了對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這雖然能在短期內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但會使農村地區自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分析了我國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探討了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農業經濟;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4-0089-01?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22? ? ? ? 文獻標志碼:A
1? 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意義
1.1? 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
地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家園,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人們提供了日常生活所需的一切物質條件,所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不是部分人的事,而是所有人必須要履行的責任與義務。保護生態環境能夠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可以促進農作物正常生長,推動農業生態環境發展,從而生產綠色、無公害的農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保證農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1]。
1.2? 有利于農業生產順利進行
隨著生態保護宣傳力度的不斷加大,人們已經普遍認識到了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生態環境質量下降會增加農村地區發生自然災害的概率,例如夏季持續炎熱容易造成農田干旱,農作物長期缺水易發生蝗災及各種蟲害,進而影響農業經濟的發展。如果生態環境情況持續變壞,容易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長期處于不適合生存的環境中,容易使人產生不良情緒,而且污染嚴重的環境會使人體出現各種疾病,阻礙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和農村經濟的發展[2]。
2? 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策略
2.1? 根據生態環境評價機制構建農業經濟模式
要想推動農業經濟不斷發展,農業生產過程一定要遵循生態規律,根據農作物生長的習性建立農業生態系統。這就需要充分了解當地生態環境的特征及農作物生長的習性,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開展農業生產活動。要不斷發展農業經濟,還要改變種植單一農作物的作業形式,根據農作物的特征間作其他農作物,構建完整的生態系統,同時加強病蟲害防治工作。例如高層種植區一般處于農用地邊緣,如果種植的植物過多,會減少太陽輻射能的轉換率。對于低種植植物,可采用混種形式,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立體種植模式從能量跟蹤到能量流出的整個過程都能呈現生態經濟的發展情況,改變單一防治蟲害的方法,優化農作物防治結構。農業生產要盡可能保護生態資源與環境,借助自然生物相互制約、相互發展的特性,增強農業生態系統內部防治病害的能力,避免使用化學藥劑破壞生態環境[3]。
2.2? 加強控制各種污染源
要想保護農村地區的各種資源,就要控制污染源,只有控制了污染源,才能凸顯治理效果。因此在農村地區,一定要控制污染型企業的入駐,有關部門要充分了解企業的類型,對其進行全面的考核后再決定是否允許其在當地租地建廠。對于當前已經存在的污染型企業,應責令其停業整改。如果存在污染嚴重型企業,當地政府應上報有關部門對其采取搬遷整改等整頓措施。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還要控制農藥的噴灑量。高殘留、高毒害的農藥要及時從市場中清退,從根源上解決農產品的農藥殘留問題。畜禽養殖企業要推廣潔凈化的養殖模式,為農村地區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
2.3? 開展農業生態信息模式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各行各業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在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中,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推動兩者的持續發展。構建農業生態信息模式是一個復雜的工程,涉及的領域較多,每一個領域都存在農業、工業、環境、資源協調發展問題。因此,農業生態信息平臺應具備信息交流能力,保證城鄉信息暢通。信息交流模式是推廣先進農業生態技術的基礎,在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同發展中,應加強農業信息網絡的構建,提升社會公眾的生態觀念與意識。
3? 結束語
要想實現我國農業生態環境與生態經濟的共同發展,就要保護生態環境,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農業經濟的短暫發展。因此在現代化新農村的建設中,一定要重視農業生態環境與生態經濟,尋找具有本地特色的農業發展路徑,促進我國農業經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振.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關系研究[J].現代化農業,2019(1):15-18.
[2]馬灼蘭.芻議生態保護背景下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路徑[J].農家參謀,2018(23):97.
[3]陳小勇,劉毅.陜西農業生態環境、農業經濟及農業貿易金融的耦合協同性[J].貴州農業科學,2018,46(10):15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