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作蘭 林德山
[摘 要]中共十九大會議上再次強調我國農業在經濟中發展的地位,再次強調“三農”問題,統籌國家農業發展,堅持鄉村振興戰略,打好全面建設小康的最后攻堅戰,促進農村經協調發展,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基于鄉村振興戰略下,本文將從農村經濟發展背景分析、困境、策略三個方面研究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策略,以期為我國的農村經濟發展略盡綿薄之力。
[關鍵詞]農村經濟;鄉村戰略;經濟協調;全面小康;電商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2019年我國改革開放歷經40載,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的成就,締造了中國發展神話。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農村支持,為了進一步夯實經濟基礎,探尋新的經濟增長點,應該大力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振興鄉村經濟,并將我國農村經濟納入到國家戰略體系當中,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國家注重農業經濟發展,讓農村共享國家經濟發展成果,帶動村民共同致富,體現了我國優越的社會制度性質。
縱觀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可以發現諸多問題,農村經濟發展速度滯后于城市經濟發展,仍以傳統小農畜牧、種植經濟為主,技術水平低、模式落后、資金不足、人才匱乏已經嚴重限制了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在鄉村戰略指導下,我國應該加大農業經濟投入,不僅要為農村經濟發展“輸血”,更要幫助農村形成“造血”的能力,全面發展旅游、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工藝品加工多種模式,幫助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由此可見,鄉村振興戰略下探究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1 農村經濟發展背景分析——鄉村振興戰略
在2017年十九大會議中強調,必須優先發展農村經濟,城市反哺農村,解決“三農”問題,挖掘農村發展潛力,拓寬農村發展之路,提升農民生活水平,讓農村共享經濟成果,振興鄉村經濟,穩固國之根本。新的經濟時代發展下,國家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雙不”(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現狀與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中共十九大為我國國情發展做了最為精準的判斷,提出了鄉村經濟未來的發展之路,是農村經濟發展最為明確與有力支持的背景。
在“雙不”發展現狀中包含了不充分與不平衡兩個方面。不平衡,即農村與城市經濟發展不平衡。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城市是經濟發展的重點,農業一直為城市發展提供重要的資源與人力支持,迅速提升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居民有更多的錢財投入到文化需求上。同時,我國農村在國民經濟飛速提升的經濟背景下也開始不斷發展進步,但這種進步速度顯然滯后于城市,城鄉的差距也在不斷加大。尤其是在文化教育產業方面,農村與城市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不充分,即農村、農業、農民發展不夠充分。我國新農村建設還不夠完善;農業發展不夠現代化,生產水平與生產技術比較落后;農民綜合素質建設仍然任重道遠。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我國“雙不”農村經濟發展現狀提出了解決之道,完善城鄉互助發展機制,加強政策的支持,推進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現代化的發展。多年的振興鄉村經濟發展,振興的發展戰略也出現了細微的變化:1.由城鄉統籌到融合,改變同一領導思想下各自發展的局面,將其轉化為城鄉交互融合發展,兩個部分合為一體共同發展。2.由農業現代化增加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將農民生活的居住區域共同納入到現代化發展體系當中。在我國城鄉發展中由于歷史遺留問題,出現了發展隔閡,加深了社會矛盾,如農民工子女上學問題、農村務工人口醫療保健問題。基于此種社會問題,人們愈加重視消除城鄉之間差別,將二者發展為一體。
城鄉融合過程中涉及文化、社會、政治、經濟等多個方面,每個人對于城鄉之間發展都有著不同的見解,但總體來說是由差距較大的城鄉在融合的過程中打破界限壁壘,促進城鄉之間的各項經濟要素進行流動。在此過程中,城鄉之間的各項內容連接更加緊密,差距也在不斷地縮小與弱化。從經濟角度而言,城鄉融合也就是農業與工業的融合,以經濟為主要目標,共同發展經濟融合目標,優化生產中涉及的各項要素,通過完整的產業鏈布置,形成現代化、規模化經濟效益,促進城鄉之間共同發展。
隨著人們對于農村經濟認識重要性的加強,并在鄉村振興戰略政治背景下,必會將更多的優惠政策傾向于農村,使其獲得更多的幫助,引導社會資本融入農村發展農業。農村自身在發展的過程中,應該合理利用各項優惠政策,構建靈活的經濟發展體系,吸引城市人、財、物各項經濟生產要素,以為農村經濟發展謀求一條新的發展之路。可以預見,未來農村經濟發展前景十分樂觀,城鄉經濟體系各個方面相互交錯,使其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發展新氣象。
2 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之阻礙因素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的社會發展目標,用以解決城鄉之間發展差距日益加大,農村經濟發展速度滯后的現象。但此時的全面小康發展水平不高,存在著諸多不平衡的現象,需要人們不斷踐行全面小康發展目標,構建城鄉發展一體化機制。在十九大已經提出現階段是全面建設小康的最后攻堅階段,距離2020建設全面小康工作已經接近尾聲。時間越是緊迫,農村在發展過程中愈加不能夠自亂陣腳,每個階段自有每個階段的經濟發展要求,堅決不能動搖農村經濟發展任務。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四點阻礙因素。
2.1 脫貧攻堅,精神發展
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不均衡,各個方面先后發展速度、程度差距巨大。在共同富裕的社會目標下,農村經濟發展首先要改善我國農村民生發展狀況,不僅要扶經濟,更要扶思想、扶文化、扶教育。因此在打響脫貧攻堅戰時,當地應該積極響應,建立攻堅信息服務卡,詳細記錄、調查貧困人口數量與貧困程度,并為其尋找脫貧專項負責人,爭取讓每個貧困人口都有直接責任負責人,從思想、教育、文化上對其加強教育。但可以看到,精神發展不是一蹴而就之事,但全面建小康時間緊迫,農村扶貧任務重、時間緊、問題多等特征,嚴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
2.2 人口流失,問題叢生
農村是共同富裕的關鍵主體,也是發展改革難點。長期以來,由于政策的傾斜、城市經濟水平高、教育文化資源豐富等原因,導致了農村人口不斷遷移城市,農村缺乏人力發展要素,農村經濟發展更加緩慢,出現了經濟停滯期。此外,農村人口流失也導致諸多問題叢生,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日益突出,而農村養老問題也十分尖銳。問題叢生與缺乏年輕勞動力的農村開始出現萎縮之態,如果不加以干預,引導當地人口流向,解決各項發展問題,將會使農村發展失去其根部。
2.3 品牌不足,價值較低
從實際情況出發,我國農村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品牌構建不足,相應農產品附加值較小的狀況。究其根源主要是因為質量水平不高與銷售渠道有限。在質量上,我國農產品深加工不足,質量參差不齊,影響了人們對于農村產品的選擇,即使優質農產品被成功銷售后,農村獲得的經濟效益也極為有限。在銷售上,產品需要一定的市場、買家以及運貨渠道作為支撐,但由于多種因素作用下,農村物流水平不高,農產品難以被銷售,再加上農產品品牌建設不佳,買家依附度不高,產品的銷售極容易出現虧損與滯銷的現象。我國多數農產品缺乏產品宣傳渠道,產品可替代性較強,不利于農村經濟穩定發展。
2.4 素質不高,水平不足
農村經濟的發展不能夠僅依賴于一腔熱情,更需要科學的管理水平與管理人才。但由于農村人口流失嚴重,大量高學歷、高水平的人才涌入到城市,導致農村現有人口多以老年、兒童為主,人口文化素質不高,難以實踐高水平的農業管理模式,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農業生產設備操作、現代農業生產模式管理都無法在短時間內掌握,需要從事者具備一定的文化素質。但由于現有農村人口素質不高,難以快速接受新事物,嚴重滯后了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
3 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經濟協調發展舉措
3.1 深挖特色,發展經濟
我國農村數量眾多,但各個村的資源分布狀況卻大不相同。因此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應該結合具體的農業發展狀況、當地資源優勢,構建新型的經濟發展體系。例如:偏遠山區可以利用美麗的自然風光與獨特的風土人情發展旅游業,通過游客觀光帶動當地民宿、餐飲以及其他服務行業的發展;革命根據地則可以利用抗戰歷史,構建紅色革命旅游基地;土壤貧瘠且旅游資源不足的地區,可以考慮種植經濟林或者中草藥等高價值的經濟作物,促進當地農村經濟發展。
3.2 加強教育,提升素質
農村人口素質不高,教育、文化等精神產業滯后,不僅影響了農村精神文化建設,更是導致農村經濟發展后繼乏力。因此應該大力發展村委會等基層組織的管理作用,主導提升農村人口素質水平工作的開展。例如:通過文藝晚會、健康廣場舞等直觀化的宣傳模式為農民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出臺優惠政策,積極鼓勵農村大學生返鄉就業;開展專項技術培訓,如“經濟林的種植技術”“藥材田間管理”“雞鴨鵝常見家禽養殖技術”等,幫助農民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
3.3 返鄉就業,解決問題
面對農村養老與留守兒童問題,應該聯動相關部門出臺相應的保障方案,借助農村養老體系為農村人口提供保障,讓學校成為解決農村留守問題的重要主體。解決農村的各項問題,有助于構建優質的農村經濟發展問題。同時,農村要放寬小額創業貸款條件,為農村人才返鄉提供創業環境。
3.4 發展電商,創設品牌
農村經濟的發展,最終多以農產品的銷售所實現。我國電商發展迅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物流基礎與商品平臺宣傳渠道。因此,尋求農產品銷售渠道時,可以借助電商已有的優勢,銷售當地農產品。當地鄉鎮領導人應該樹立一定的品牌價值觀念,與當地農業生產大戶進行合作,鼓勵其進行品牌注冊,加強對農產品的質量管理。政府引導當地龍頭農產品生產企業集中進行品牌宣傳,并在官方網站上對當地農產品進行宣傳,擴大農產品的影響覆蓋面。同時,當地政府應該招商引資,重點招入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完善當地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為當地農民創設更多的就業機遇。
4 結語
農村經濟發展是國家經濟發展之基礎,根基穩定上層經濟建設才能夠更加穩固。在鄉村振興戰略下,我國應該加大農村經濟發展,投入資源支持,鼓勵城鄉經濟融合,優化資源配置,帶動農村經濟發展。農村自身在發展過程中,積極應對發展困境,結合自身資源與電商渠道創設新的經濟發展渠道。同時,當地要加大精神文明建設,提高人口素質,為農村經濟平衡發展,提供人才戰略儲備。
[參考文獻]
[1] 王海峰.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18(10).
[2] 鄭永瑞,劉麗.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安徽省農村養老保險水平區域差異研究[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4).
[3] 范利利.鄉村振興戰略下建設高標準農田的路徑研究——以海門為例[J].經貿實踐,2018(23).
[4] 鄭瑞強,翁貞林,黃季焜.鄉村振興戰略:城鄉融合、要素配置與制度安排——“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峰論壇綜述[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8(01).
[5] 付翠蓮.新時代以城鄉融合促進鄉村振興:目標、難點與路徑[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8(01).
[6] 佟偉銘.鄉村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社區發展研究——以長春市為例[D].中國科學院大學,2017.
[7] 楊儀青.城鄉融合視域下我國實現鄉村振興的路徑選擇[J].現代經濟探討,2018(06).
[8] 厲新建,傅林峰,時姍姍,等.旅游特色小鎮的內生發展與路徑[J].旅游學刊,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