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唯奇
[摘 要]農業機械化帶來的農業生產力提升勢必造成大量農民失業失地,這給鄉村振興規劃的推進工作帶來較大壓力。本文使用AHP分析法,得到兩個失業失地農民的轉型安置方向,首先促進農村-企業-高職院校構建委托培養短訓機制,確保年輕農民可以進入勞動密集型企業就業,其次努力發展家庭農場和農產品深加工產業,促進中年農民就業。根據市場需求現狀,可以基本解決以上農民失業失地轉型安置問題。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鄉村振興規劃;失業失地;農民轉型安置;AHP
[中圖分類號]D669.3 [文獻標識碼]A
以往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民人均耕地面積均不超過5畝,導致農民收益較低,農業生產力水平遲遲不能有效提升。但如果在鄉村振興規劃中執行農業機械化策略,可能導致大量農民面臨失業失地問題,這些農民如何進行妥善轉型安置,是當前鄉村振興規劃中務必解決的問題。
1 論當前農民轉型安置工作的現狀
1.1 農業人口眾多與農業人口需求量少的矛盾
長期的計劃經濟模式導致我國農業人口眾多,但實行了農業機械化后會導致我國的大量農業人口面臨失地失業問題。這些農業人口的勞動力現狀與當前人力市場的需求并不匹配。比如當前農民工學歷普遍較低,年齡偏大,社會工作經驗較少。
1.2 農民的實際技能與社會需求的工作崗位相互矛盾
大部分農民因學歷偏低且沒有學習過專業技能,所從事的工作大多都是建筑安裝、交通運輸,或者從事一些基礎勞力工作。現今社會需求的都是有一技之長的工作崗位,或與之有關的知識技術方面的崗位。城市居民多從事的工作崗位很難適應農民工就業需求。所以現在農民人力資源過剩而社會需求工作崗位需求量大產生相互矛盾的問題。
1.3 大規模機械化管理土地與土地分散
我國現在如果使用大規模的機械化管理農耕土地,所面臨的是整合分散在農民手中的可耕地,而可耕土地資源是我國農民重要的經濟來源。而可耕地都分散在每個農民的手中,從而導致我國農耕土地太過于分散。農民手中耕地數量少,一方面在單產不變的情況下農民收入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農民分散耕種難以實現規模以上經營和大規模機械化普及。
2 論當前農民轉型安置工作的問題
現以某市為例,其有550萬農業人口,590萬畝可耕地,800萬畝林業用地,沒有江河湖面且不臨海。人均可耕地和林業用地過少,且這些農民缺乏技術上的專業知識技能,從而導致該市的農業人口大量過剩。根據一般的農業機械化勞動組織習慣,590萬畝土地僅需1-2萬人即可完成絕大部分維護工作,屆時將有超過500萬農業人口面臨失地失業,這將會給該市推行農業機械化帶來顯著的維穩壓力。即該市如果進行大規模農業機械化改革,所面臨著較為嚴峻的人口轉型和安置問題。
目前大部分高校(包括高職)入學考試較為嚴格,且學費不菲,所以現在農民普遍存在上學門檻高和上學成本高的問題。且相當一部分農民認為“上學出來不如外出打工就業實在”,普通一戶農民家的孩子從小學到大學所要承擔的學費和生活費對于本身家庭來說過于沉重。即農民面臨著升學難且缺少學業深造積極性的問題。與此同時,大量的高職院校因為生源不足導致師資力量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別是民營高校面臨著招生難題。如果這一矛盾得到優化,對農民轉型安置和高校師資力量利用率提升都有積極意義。
包括昌碩公司、富士康公司在內的大型勞動密集型企業,均面臨著招工難、用工荒的現實問題,這與海量失地失業農民安置難的問題形成社會矛盾。而根據前文分析,農民的實際勞動力水平,并不能符合這些企業的招工需求。只要能夠解決企業用工荒和農民安置難的社會現實矛盾,就可以實現對因為農業機械化失地失業農民的妥善安置。
3 農業機械化條件下農民轉型安置的策略及建議
3.1 堅定不移地執行農業機械化與農村合作社的建設
農業機械化和農村合作社是解決目前我國農業生產效率較低,農村收入較低等現實問題的科學途徑。所以,雖然農業機械化和農村合作社建設工作可能會帶來海量失業失地農民的安置問題,但其是實現鄉村振興規劃的必由之路。只有實現農村合作社耕種,才可以有提升農業技術水平和農業集約化水平的基礎條件,才可以有效提升農村經濟水平。而農村經濟水平的提升是農民收入的基本保障。農民因為農業機械化產生失地失業現象只是表象,實際農民的總收入會因為農村經濟的發展而得到實質性的提升。所以,應該在堅定不移地執行農業機械化與農村合作社建設的過程中對失業失地農民進行妥善安置,即國內日益增長的農產品需求與相對落后的農業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是當前農村的主要矛盾,而機械化發展導致農業人口需求減少與相對較多的農業基礎人口之間的矛盾是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解決次要矛盾,是有中國特色的科學發展觀。
3.2 努力促進農村-企業-高職院校的三方共贏式合作體系
根據前文分析,農村有大量勞動力需要安置,企業面臨招工難、用工荒的問題導致無法發揮產能,高職院校因為缺少生源導致師資力量不能得到有效利用,這三個現實問題經過組合,可以形成閉合的三螺旋自驅體系。即通過企業委托高職院校培養農民工進入企業工作,可以同時解決上述三個問題。農民工經過半年至一年的高校內短訓,可以大幅度提升農民工素質,使其能夠符合企業的招工需求。而企業目前用在社會招工上的招工成本,完全能夠承擔每個農民工半年到一年的短訓成本。但是,這一方案仍然有所不足,即企業對35-40周歲以上農民工的需求量較少,而農村的失業失地人口中這一年齡段人群是最亟待安置的人群。所以必須采用補充措施解決這部分失地失業農民的安置問題。
3.3 適度開放家庭農場的養殖及農產品深加工行業
不論是在維護土地規模還是在經營模式上,十八大提出的家庭農場概念與當前的農業合作社概念在表面上有很大不同。但是,農業合作社主要用于維護規模以上地塊的耕地、果園、林地資源,而家庭農場主要用于維護邊角土地和非高標準農田的農業資源,兩者并無交叉。所以,在著力推進農業合作社和農業機械化的過程中,應當加強對家庭農場的推動工作。家庭農場多采用農林牧漁聯合體的方式運營,稻花魚、林下雞、農林散養豬等家庭農場產品在市場的接受度一直很高,可以有效提升35-40歲以上農民的家庭收入,且農民從事家庭農場作業并不需要學習更多知識。在當地農技、農機、農業保險、農村電商等部門的聯合扶持下,農村家庭農場可以得到和諧的發展空間。
現在,多數農村的農產品深加工包含了速生林木皮、工業黃酮、工業酒精及其他生物質燃料等諸多高附加值產品,而面向食品及中藥材飲片的農業深加工更加普及。通過對農產品深加工相關規模以上企業向農村地區的投資拓展及村辦企業開發此類產品的深加工工作進行政策扶持,可以實現較多針對35-40周歲以上農業失業失地人口安置問題。
4 結語
經過AHP分析,對農業機械化條件下失業失地農民的安置方向進行論問題對策分析,本文最終認為,應該頂住大量農民失地失業的客觀問題,堅定不移地推動農村合作社和農業機械化進程,一方面,使用農村-企業-高職院校三方自驅動螺旋模型的搭建工作推動35-40周歲以下農民工的就業安置問題,另一方面,針對35-40周歲以上農民工,應該通過加強對家庭農場和農產品深加工行業進行扶持的方式進行安置。
[參考文獻]
[1] 潘長亮.新型城鎮化中失地農民社會融入的影響因素及地區差異[J].江蘇農業科學,2019(06).
[2] 李榮華,劉欣.失地農民受償意愿調查與安置模式探討[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