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
[摘 要]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問題是當前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本文在公共經濟學視角下來探討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認為農民工子女教育是一種準公共物品,并分別從創(chuàng)新受教育起點均等化機制、明確政府對教育過程的財政責任、改革以戶籍制度為基礎的升學方式幾個方面提出了解決性措施。
[關鍵詞]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公共經濟學;解決方案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動到城市,他們的到來加速了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但他們子女的到來,也在公共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增加了公共教育資源的壓力。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2014年底,約有4/5的農民工隨遷子女(以下成為流動兒童)進入城市的公立學校學習,但是,還有200多萬的農民工子女只能選擇上私立學校或者條件差的農民工子弟學校。2003年,國家針對農民工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頒布了條例,這是國家首次將公共政策的重點直接對準農民工子女的教育。此舉反映了國家和社會各界對于流動兒童義務教育問題的關心。雖然在過去的幾年里,中國在流動兒童教育方面做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還是有所不足,因此,我們應該繼續(xù)關注并解決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保障他們合法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1 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經濟學分析
1.1 公共物品理論
在公共經濟學理論中,我們將社會產品分為私人產品和公共產品兩大類。薩繆爾森在《公共支出純理論》中曾指出,純粹的公共產品或者公共服務是每個人消費這種產品和服務的同時并不會減少別人對這種產品和勞務的消費。私人產品是個人消費者擁有的、具有排他性和敵對性的產品。準公共產品介于二者之間。
1.2 農民工子女教育為準公共物品
教育產品的屬性問題一直是飽受人們爭議的一個話題,傳統(tǒng)的公共經濟學認為,流動兒童教育問題屬于公共物品,從而是需要政府來承擔一定費用的。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雖然政府已經為流動兒童教育問題提供了一些便利,但由于政府自身的局限性,仍然存在政府失靈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在新的經濟學理論中,學者將流動兒童的義務教育問題歸屬為公共物品與私人物品之間的準公共物品,但結果更偏向于公共物品。
2 流動兒童的教育現(xiàn)狀分析
2.1 城鄉(xiāng)受教育起點不平等
流動兒童進入城市,增加了公共教育的壓力,使得他們就近入學變得異常困難,只能到一些郊區(qū)等偏遠的地區(qū)入學。首先,在辦理入學時,一些地方的學校想方設法提高他們的入學門檻,增加入學困難,不僅要求他們提供相應的借讀費,并且還會要求父母有相應的工作證和居住證等手續(xù),條件不符合的一律不允許入學。其次,在費用方面,流動兒童在入學時所繳納的費用比當?shù)貙W生高很多,在入學政策方面也與當?shù)貙W生區(qū)別對待。
2.2 城鄉(xiāng)受教育過程的不平等
研究發(fā)現(xiàn),流動兒童在上學過程中的不平等主要是由于失學、輟學和未能及時上學。城鄉(xiāng)受教育過程的不平等主要在于:首先,農民工子女進入城市后,并不能和當?shù)貙W生享受同樣的入學資格,只有一小部分同學可以進入附近當?shù)氐墓W校學習和生活。其次,這些流動兒童學習基礎薄弱。學生在進入城市學習后并不能被安排在教育資源優(yōu)質的學校,使得他們的成績越來越差,最終可能導致輟學。
2.3 城鄉(xiāng)受教育結果的不平等
農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過程中產生的不平等現(xiàn)象導致了他們教育結果的不平等。這具體表現(xiàn)在學習成績差、升學率低和就業(yè)類型單一。首先,流動兒童的基礎薄弱,因此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上課時很難融入到課堂,學習熱情低。其次,在初中升高中時,由于他們的學籍不在城市,按照現(xiàn)在的相關規(guī)定,城市里在上高中時不接受非本區(qū)域戶籍的學生,流動兒童必須回到他們的戶口所在地進行考試。這樣,就限制了他們升學的機會。
3 改善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的措施
3.1 創(chuàng)新受教育起點均等化機制
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城鄉(xiāng)受教育均等化目標,有必要從實際出發(fā)解決流動兒童入學問題。首先,要將流動兒童的入學問題放在優(yōu)先考慮的位置,加大資金的投入,并且鼓勵更多的公立學校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簡化其入學的手續(xù),對于刻意刁難農民工子女入學的部門和學校給予嚴厲的批評并問責,對于不按照規(guī)定的審批行為給予一定的處罰。其次,對興辦學校的個人給予優(yōu)惠政策和經濟支持。教育部應定時給民辦學校一定的指導,嚴格按照公立學校的辦學要求,提高課堂質量水平,保證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最后,還要提高師資力量水平,鼓勵年輕有活力的教師來代課,探索公私結合的機制。并定期給老師進行培訓,制定有針對性的培訓機制,在教師授課方面,應該因材施教,關注學生的薄弱課程和短板,制定相應的授課方式。
3.2 明確政府財政責任
如今,流動兒童在接受教育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是對我國現(xiàn)行教育管理體制的巨大挑戰(zhàn)。首先,要加大財政的投入,同時要劃分責任,明確管理,實現(xiàn)??顚S?。教育的準公共物品屬性也要求中央政府對于流動兒童教育問題要承擔更多的財政責任,并根據(jù)流動兒童的數(shù)量建立一定的有關教育方面的專項基金,按照一定的比例逐年下?lián)埽詼p輕地方在教育上的財政負擔。
其次,呼吁社會同人進行捐助,實現(xiàn)教育過程均等化機制,只靠政府財政撥款是根本不夠的,還需要個人和社會各界的捐助。要提高社會各界對教育的關注,更要把社會對教育捐助的資金進行合理的安排和使用,確保專款專用,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3.3 改革以戶籍制度為基礎的升學方式
當前要解決流動兒童初升高的關鍵舉措是要建立以常住人口為機制的管理機制。首先,突破戶口的限制,只要滿足在城里上學幾年的條件,就可以在本地參加高考,升入本地的高中,切實為農民工子女帶來最大的權益,保障他們的上學權利。其次, 2008年國務院曾下發(fā)規(guī)定,要求取消民工子女的借讀費、擇校費,并且免除他們的學雜費,收費標準要與當?shù)貙W生一視同仁。最后,各級地方政府和部門應該建立流動人口管理機制,努力取消城市和農村資源分配的差距,逐漸淡化城市偏向,使更多的流動兒童可以享受到城市教育資源。
4 總結
由于當前的社會條件和國家制度的制約,流動兒童在教育起點、過程和結果方面存在很大差距。雖然國家對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也出臺了諸多政策,但教育不公平現(xiàn)象依舊存在,并且是一個長期要解決的事情。所謂保證義務教育公平性,不僅要政府提供均等化的教育服務,也需要國家財政在經濟上免除農民工子女的學雜費、借讀費等,從根本上緩解農民工的困難。從公共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我國流動兒童教育問題,需要國家和社會各界加大對教育領域的關心和關注,教育部門還必須合理分配城鄉(xiāng)之間教育資源,以保證兒童擁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創(chuàng)新受教育起點均等化機制、明確政府對教育過程的財政責任并且改革戶籍制度為基礎的升學方式。合理有效地整合城鄉(xiāng)教育資源,切實維護流動兒童公平接受教育的權益。
[參考文獻]
[1] 李雨純.教育財政公平視角下農民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問題研究[J].領導科學論壇,2018(15):70-72.
[2] 張軒.我國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公共政策淺論[J].襄樊學院學報,2011,32(03):32-35.
[3] 高銘鑠.基于教育公平問題視角的公共經濟學分析[J].知識經濟,2017(03):17+19.
[4] 黃雨濛.進城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供給問題研究——基于公共經濟學視角的分析[J].管理觀察,2013(19):11-13.
[5] 桑曉丹.基于公共服務均等化視角的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研究[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28(04):33-35.
[6] 王守恒,邵秀娟.農民工子女教育:難題與對策[J].教育科學研究,2011(01):23-26.
[7] 王欣.公共經濟學視野中的城鄉(xiāng)教育公平問題研究[J].現(xiàn)代國企研究,2016(08):105.
[8] 席潤粉.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供給困境與對策探析——一種基于公共經濟學視角下的教育現(xiàn)象分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31(03):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