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召云
[摘 要]農民的貧困問題歷來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黨的十九大提出“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首先要解決農民的貧困問題。到2020年實現我國貧困縣全部摘帽,就要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國家、社會、個人都是打贏農民脫貧攻堅戰不可忽視的力量。國家可以為農民提供政策支持,社會組織可以給農民提供技術、資金幫扶,農民作為自己命運的主人,更能夠找到解決貧困的良方。
[關鍵詞]解決貧困;政府;社會組織;農民
[中圖分類號]D422.6 [文獻標識碼]A
1 國家應制定相關政策法規,為農民脫貧提供制度空間
1.1 加強基層黨建,發揮基層黨組織在農民脫貧中的作用
要實現農民脫貧攻堅這個大工程,就要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尤其是農村基層黨組織,在我國當前的脫貧工作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習近平指出,“要把夯實農村基層黨組織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選好一把手、配強領導班子,特別是要下決心解決軟弱渙散基層班子的問題,發揮好村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中的戰斗堡壘作用”。要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在農村各項工作中的作用,發揮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帶動農民群眾積極從事農業生產。要建立健全基層黨組織選人用人制度,落實好大學生村官制度,為農村工作選拔和培養人才,使農村各項工作在基層黨組織的帶領下順利進行,使農民群眾早日脫貧。
1.2 完善土地經營制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要保證農民有足夠的糧食,就要將有限的土地充分利用起來,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土地是農業生產的第一要素,但貧苦農民普遍患有土地饑餓癥”。我國現在實行土地承包的“三權”分置制度,把土地的承包權、經營權賦予農民,這充分保障農民使用土地的權利。“要保證農業基礎地位穩固,在現有土地經營制度不變的基礎上,應積極推進土地流轉制度改革。”各地政府要致力于建設高標準農田,加快糧食主產區的高標準農田規劃建設,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糧食產量。政府只有保障農民有土地、有糧食,才能真正藏富于民。
1.3 穩定物價,建立健全農產品價格增長機制
要使農民真正依靠農業富裕起來,就要建立合理的價格機制。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改革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與保護農民利益并重,采取‘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的辦法,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制度”。政府要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農產品價格機制,制定農產品最低收購價格標準,建立農產品差價補貼制度,在充分考慮農產品市場供求關系的同時,綜合考慮農業生產的投入與產出是否合理,給予農民相應的財政補貼,以提高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此外,政府要將生活消費品、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適當提高農產品的價格,使農產品在價格上占優勢,切實提高農民收入。
1.4 將農業生產與工業發展結合起來,以工業帶動農業
以工業的發展帶動農村產業的發展,能夠為當地農民創收。“解決我國的‘三農問題,很大程度上要靠農村外部條件的改善,要讓農民在耕地以外找到生存和發展的新空間。”這里的“在耕地以外找到生存和發展的新空間”并不是讓農民完全脫離農業,而是為農業找到新的發展途徑。隨著我國工業的發展,可以將工業與農業結合起來,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鄉村,實現工業和農業的共同發展。政府要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招商引資,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引進一些工業企業,以帶動農業產業的發展。工業與農業協同發展還要與城鎮化、信息化、工業化進程相起來,以更好地解決農民貧困的問題。
2 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農民脫貧中的作用
2.1 社會組織可以為農民提供生產技能培訓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培養和造就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只有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工作隊伍,才能切實幫助農民脫貧。從我國當前現狀來看,一般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因為不了解農業技術,加之在從事農業生產時缺乏創新意識,從而不敢嘗試新技術,這也是我國小農經濟難以發展的原因。在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能方面,社會組織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社會組織可以為農民提供生產指導,提供專業的技能培訓,將知識和技能傳授給農民,指導農民運用科學技術進行農業生產,使農業生產向著專業化、技術化的方向發展。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社會組織如民辦農業院校、職業技術學院可以向農村地區輸送技術和人才,為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做貢獻。
2.2 社會組織可以開展合理化的扶貧項目
近年來社會組織開展的扶貧項目起到了明顯的作用。國家鼓勵社會組織通過購買政府服務等方式實現對農村貧困人口的幫扶,支持社會組織通過多種途徑參與到精準扶貧中來。社會組織有針對性地開展扶貧項目,既可以提高扶貧的效率和效果,又能夠提升自身影響力。在開展扶貧項目時,要使農民真正掌握脫貧的方法,不僅能解決農民眼前的問題,還要切實解決農民的長期貧困。扶貧項目要堅持綠色、生態的理念,尋求項目的生態意義。在扶貧時要注意宣傳博愛、慈善、公益的觀念,還要注重加強農民的思想道德建設,這樣不僅會使農民樂于接受社會組織的幫助,有利于扶貧工作的進行,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
3 依靠農民自身,找到致富的途徑
3.1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實現農業的規模化經營
“農民貧困的根本原因在于農業收入的有限性,也就是說單靠小規模的土地經營難以走上富裕的道路,甚至難以養活全家。”長期以來的小農經濟把我國的農民綁在了小塊的土地上,耕種起來既費時又費力,還難以得到經濟效益。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實現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整合農村的人力、物力,建立專業化的生產隊伍,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農民專業合作社能夠有效地整合農業生產資料,在擴大農業生產規模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農民要積極有序地參與到農民生產合作社中來,運用集體的力量擴大生產規模,同時農民個人也要不斷學習,運用科技的力量擴大生產規模,提高農產品產量。
3.2 通過互聯網+,將農產品推向市場
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農民可以依靠互聯網,將農產品直接銷售給消費者。傳統的農產品的銷售方式使得農民處于被動的地位,農產品銷售成本高。借助互聯網這個平臺將農產品銷往世界各地,可以減少農產品的流通環節,降低銷售成本。農民要實現農產品的線上銷售,首先,要用科學化的生產方式,提高農產品的質量、產量,生產出綠色健康的產品。其次,要改變傳統的線下銷售模式,為農產品做宣傳,建立農產品信息交易平臺,也可借助電商平臺將農產品推廣出去。此外,農民還要抓住網絡時代信息溝通即時性、便捷性等特點,及時地與消費者交流,了解消費者的產品需求,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制定生產方案。
3.3 依靠地緣優勢,發展農村特色產業
特色產業能夠賦予農村經濟活力,增加農民的收入。農民發展副業可以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給自己帶來可觀的收入,這也是農民自主創業的一種形式。有些山村風景秀麗、景色宜人,適宜發展鄉村旅游業,可以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其中,經過合理的規劃開發,建立度假村等休閑娛樂項目。一些地區可以深度挖掘當地的農業歷史記憶,傳承保護當地的農業文化遺產,打造當地的農業品牌,推廣地方農產品。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可以將具有民族風情的手工藝品推向市場,這既可以傳承民族文化,又可以帶來財富。實踐證明,農民是自己的主人,能夠根據自身的特點,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從而富裕起來。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 李金錚.近代華北農民生活的貧困及其成因——20世紀二三十年代為中心[J].城市史研究,2002(02).
[3] 劉錚,李先.農業比重下降對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
[4] 溫鐵軍.“三農問題”的癥結在于兩個基本矛盾.[J].群言,2006(06).
[5] 唐克軍.農民致富需要合理的制度空間——與劉吉先生商榷[J].探索與爭鳴,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