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戰龍
[摘 要]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在關注養老問題的同時,更多地強調養老質量的問題,而農村地區勞動力大量外流,女兒養老就成了新時代養老的新生力量,但是也存在著種種限制性因素,制約女兒養老的發展,因此需要人們傳統觀念改變,社會政策、社會輿論等進行積極引導。
[關鍵詞]農村;女兒養老
[中圖分類號]D669.6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傳統的兒子支持系統正在發生變化。王艷芳,王旭濤(2014)通過調查發現了農民養老保障實踐的重大變化,削弱了農民“養育子女,養老”的觀念。引導人們樹立新的養老觀念,如“培養女性防止老年”,依靠社會養老保險。然而在新時代的農村地區,仍然有許多制約農村“女兒養老”的因素,集中表現在以下四點。
1 地區傳統觀念的制約
1.1 生育文化
傳統的農業生產要求家里的勞動力越多越好,因此在農耕文明的時候,人們都會多生孩子,以此增加家庭的勞動力。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生產方式的變化,人們的收入來源渠道多樣化,老年人對于生孩子的考慮往往是養老的。這可以被視為農村人的一種投資,在他們看來,一個孩子在未來長大成人后,在需要贍養老人的時候,負擔會相對較重,假如有兄弟能夠共同承擔的話,壓力就會相對減少,他們也能夠獲得更多的養老照顧。
同時也是出于風險的考慮。在經濟學中有這樣一個理念,“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這種做法是規避風險最基本的原則,顯而易見的是,獨生子女是與該原則相悖的,一旦子女遭遇不測,此類家庭的老年人將把自己的養老使命放在自己、配偶或社會的身上。而且在農村地區,各種養老保障措施尚不完善,農民在失去勞動能力的同時也就失去了經濟來源,這意味著沒有對農村地區老年人的最直接支持。而且,這樣的家庭將逃離不了一個令人心痛的規律,即“獨生子女家庭”的風險將隨著母親年齡的增大而增加。雙方父母一旦錯過了適合的生育年齡,此類家庭將驟然變成殘缺家庭,這對我國重視后代的傳統中國家庭來說,無疑是滅頂之災。因此農村老年人在這個問題上有明顯的投資意識,所以會選擇生二胎。
1.2 逆反哺的差異化
如果說過去將生兒子作為一種具有傳宗接代和香火延續觀念的話、其必然也能很好地解釋兒子在養老中的重要責任。農村現代化的全面進入,農村家庭的的人生任務內涵也就不同于以往,人們逐漸覺醒的性別意識以及逐漸淡化的“只生兒子好”的思想觀念。讓人們意識到生男生女在某種程度上都是一樣的。于是在子女成長中,無論是受教育或者是其他方面的支出,父母對兒子以及女兒基本上都是同等對待,不同于以往那種偏向于兒子的情況。在前期的資源投入上是一樣的。只有在子女需要成家立業的時候,父母的幫助才顯示出明顯的性別傾斜。
1.3 農村社區文化
社區文化對其父母提供養老金資源具有重大影響。張翠薇,楊正義(2014)根據江西省尋烏縣的調查數據,發現與湖北隨州的過渡社區相比,江西尋烏是一個傳統的社區農村兒女,對父母養老金資源的供給產生了負面影響(經濟支持和家務支持)。宜賓是四川現代社區的農村兒女,對父母養老資源的供給產生了顯著的積極影響。結論是,與過渡社區相比,傳統社區的農村女兒為父母提供退休資源的可能性較小。與過渡社區的農村女兒相比,現代農村女兒經常為父母提供養老資源。這主要受到社區文化影響,越是傳統的社區,從夫居的父系制度的依賴效應就越強烈,女兒的養老金得到的承認越少,女兒為父母提供養老資源的次數就越少。
簡單來說就是相對落后、保守的社區,女兒對于養老資源的提供是相對有限的。這其實也是一種社會約束的體現,在調查中發現,農村老年人對于女兒回娘家是非常高興的一件事,同樣的女兒也有更多的機會與自己的父母交流感情。然而,這種表達形式被村里人當成一種“笑話”來說。
2 經濟收入與社會地位的約束
農村老年人,尤其是農村老年女性在家庭中的整體經濟地位是相對較低的,當女性自身既成為一個家庭的母親,另一個家庭中的女兒的時候,其所需要面臨的壓力是巨大的。本來自身就處在家庭的弱勢地位,自身本來就是一個相對弱勢的群體,而在需要肩負贍養自己父母的責任的時候,由于經濟地位的限制,可能無法向老年人提供一些物質援助。物質上的幫助以及精神上的幫助是不可分的。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只有滿足生存需求的老年人才能選擇滿足的精神層面。如果我們簡單的將養老問題視為生存需要滿足的話,則是對老年人的不尊重。女兒可能會選擇在精神上更多地給予父母幫助,來彌補自己可能在物質上的不足。
當然我們不能孤立地將經濟收入視為限制女兒養老的因素之一,經濟收入決定的是女性的家庭地位或者是社會地位。婦女在社會中的地位限制了她們行為的規律性。盡管在女性有自己固定的收入和一定的經濟能力的時候,由于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對較低,女性自己也無力擺脫這種社會約束。尤其是傳統觀念濃厚的農村地區,盡管思想隨時代不斷解放,女性在社會中以及家庭中的地位決定了其能不能直接參與到養老。
3 矛盾的家庭關系
婆媳與婆婆之間的關系是指婆婆與媳婦之間的關系。它指的是已婚婦女與其配偶的母親形成的家庭關系,是代際關系中的非血緣關系。婆媳與媳婦之間關系的特殊性在于它既不是血緣關系,也不是婚姻關系,而是建立在姻親關系基礎上的家庭關系。這種被婚姻間接連接著的紐帶是相對薄弱的,是不穩定的。但是婆媳關系作為經濟、社會、文化和制度四種因素此消彼長動態變化的結果,它能夠從更深層次反映家庭內部分工基礎上家庭成員地位與角色的重新定位與安排。家庭養老金的質量與母女關系的轉變之間存在某種聯系。
當媳強婆弱的時候,女性老年人則會成為利益損害者,婆媳矛盾的產生直接影響婆媳相互之間的看法,并且會隨著時間發展,老年人在生理、心理需要照顧的時候,地位懸殊更加明顯,因此,老年人會在前期刻意避免雙方產生矛盾。
當婆強媳弱的時候,也就意味著媳婦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對較低,在家庭中需要承擔的家務更多,需要勞動的時間越長。而這種關系只是相對的,資源的占有及權力的掌控方面,有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轉變。而兒媳會處于一個更為有利的地位成為必然。也許老年人會延續強勢的態度,但真正需要照顧的時候,也無濟于事。
4 居住方式的限制
在與老年人的訪談中,發現大多數老年人在孩子長大后更愿意獨自生活。許琪(2015)獨自生活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個人選擇的獨立性,并且是老年人自我意識提高的體現。在傳統觀念中,老年人的美好生活可以成為生活幸福的重要原因。但是,社會的變化進一步加深了代際沖突和矛盾,許多退休老人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經濟獨立。兒童和親屬照顧老人主要體現在提供精神慰藉和服務,并進一步完善社會分工,相關機構可以提供許多服務,為老年人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創造條件。人們可以看到,老年人生活方式的選擇表明,盡管大多數人希望與子女分開居住,但他們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離得太遠。因為這樣,你可以過上更舒適的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并為你的孩子獲得必要的生活照顧和情感安慰。現有研究還證實,不同的生活安排對兒童撫養的可能性產生重大影響,并且生活在一起的兒童最有可能提供支持。其次,生活在父母附近的孩子最不可能與遠離父母的孩子一起生活。
農村女兒養老雖然在現實情況中面臨著許多困境,但是在社會層面養老保險制度不完善,養老的市場化也不健全的情況下,農村養老面臨的諸多困境,需要鏈接更多的養老資源。從家庭的角度來說,女兒作為老人最為直接的非正式支持網絡就需要能夠承擔一定的責任,養老服務的提升和完善離不開女兒。
[參考文獻]
[1] 王彥方,王旭濤.影響農村老人生活滿意度和養老模式選擇的多因素分析——基于對留守老人的調查數據[J].中國經濟問題,2014(05).
[2] 張翠娥,楊政怡.農村女兒養老的社會認同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江西省尋烏縣的調查數據[J].婦女研究論叢,2013(05).
[3] 許琪.兒子養老還是女兒養老?基于家庭內部的比較分析[J].社會,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