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銳
[摘 要]農民、農村、農業這“三農”問題始終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點環節,在此基礎上,這篇文章對振興鄉村戰略進行分析,已達到加快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目的,對農村脫貧問題給予全面優質的解決。
[關鍵詞]鄉村振興;三農問題;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發展戰略
[中圖分類號]D422.6 [文獻標識碼]A
自黨的十九大以來振興農村問題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首要項目,并且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讓三農問題成為新時代我黨發展的行動綱領,并且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始終將農業農村發展作為優先發展戰略。”習近平提出的“三農”主義思想,主旨就是對我國鄉村實行振興戰略,同時,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發展的主要內容,并且對我國現階段的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有一個深刻且全面的認識,在此基礎上,站在社會主義建設全局的角度考慮,順應廣大農民生活經濟需求而注定的決策。
1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背景
對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而言,改革開放對其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并且,在發展過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得不說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契機。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的社會結構產生了不小影響,農村的大部分勞動力都涌向了城鎮,導致農村的空巢、留守、貧困以及老齡化等問題越來越嚴重,產生“鄉村衰竭”的現象,進而導致農村出現缺乏勞動力、經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如農產品的供給數量、農業的發展質量以及農產品質量等日益衰退;無法將我國農村農業的發展效益發揮出來,同時,生產效益與生產規模也出現不均衡;無法充分發揮出我國農村農業生態化發展的優勢,而且農業生態出現不均衡的狀態;在農村農業發展中現代化技術的運用體現得不盡理想,各類農業農產品經營主體發展失衡。如果不能將這些問題有效地解決掉,就不能很好地實現振興鄉村的發展目標。
2 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沒有破除掉城鄉二元化結構
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實行城鄉二元化政策,這一政策實施的主要目的就是大力促進工業發展,這種犧牲農業農村保全城市工業的做法,雖然在短時間內快速為我國工業的發展積累了資本,加快了我國工業化發展進程。在社會發展初期實施這種偏向城市工業發展的政策,對于處在一窮二白基礎上的中國來說,建立現代化工業體系是市場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部分,當然,我國這一政策的實施也是非常成功的。但是,當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如果依然采用這種固式化政策,沒有根據時代的發展需求進行合理調整,就會加速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的惡化。盡管相較于以前,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加速了我國城鄉兩級分化,兩級的要素流動的藩籬被一步一步拆除,但是,在利益的驅動作用下使得流動要素基本都由農村單項流動到城市,導致原本就資源短缺的農村的各項要素的儲存量越來越少,因此,導致大面積鄉村凋敝的現象發生。農村、農業的發展與時代發展脫節,這就是造成城鄉兩極分化日益嚴重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當今社會發展現狀下,一定要振興農村,才可以確保城鄉一體化發展,實現中國的全面發展,這就是十九大所提出的:“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初衷。
2.2 農業發展與國家經濟發展需求不符
就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而言,農業發展水平與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不符,無法很好地適應大眾消費者消費觀念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農村農業產品的生產存在結構性、階段性的過剩現象;②農業產品質量不高,當前我國無公害農產品在檢測和生產方面沒有或不全面而且程度不高,更何況,無公害農產品還要想綠色有機方向提高發展;③我國農業產品的售價和生產成本越來越高,這也是對農村中低階層收入農民的日常消費影響最大的因素。
2.3 農村沒有足夠的勞動力
在當今時代背景下,我國農村的農民依然存在大部分人文化水平不高的現象,再加上大部分勞動力涌向城市,在城市中謀求發展,造成留守在農村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婦女、兒童等現象,這部分人的勞動能力普遍較低,而且文化程度不高,存在較濃厚的小農意識,沒有足夠的農業技術知識支持,在各方面都不完善,這些因素都會對我國農業技術發展水平造成直接影響。另外,大部分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留在城市發展,缺乏回到農村發展農業科技的欲望,因此,沒有將所學運用到農業發展中。
3 解決農村經濟發展問題的措施
3.1 堅持城鄉融合發展
城鄉融合發展的主要思想就是實現鄉村和城市文化的共榮共存。一方面,通過政策支持推動城鄉布局融合。對縣級政府城鄉發展規劃的責任進行明確,進行城鄉文化融合的工作機制和管理體制建設,按照城鄉發展的功能、定位等差異,實行功能互補、定位差異相輔相融、共享美好的發展理念,對城鄉發展規劃實行多規合一、統一編制的策略,對城鄉管理政策與資源要素進行統一籌劃,解決城鄉兩極分化和制度差異的問題,通過政策融合的方式促進經濟發展。另一方面,通過政策通道打開的形式促進資金融合。設立振興鄉村發展基金,對綠色農業、休閑農業、質量農業、三產融合等專項政策進行有效設置和拓展;建設投資創新、合理分配發展資金等形式,對農村農業發展實施服務、稅收等政策上的便利和優惠,將更多的社會資源引進到農村和農業發展中。
3.2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農村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定要對大自然賦予的各項條件優勢和資源優勢實行更進一步的利用和珍惜,對具有特色性的農業產品進一步做強做大。一定要對“特”字進行精準把握,積極發展當地的特色農產品,并且對特色農產品進行大力的推廣,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農產品,讓其在長久的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絕對的競爭優勢,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比如,吉林省洮南市洮南綠豆、山西省沁縣沁州黃小米、山東省壽光市壽光蔬菜等,都富含豐富的營養和人體所需微量元素并且產品品質非常好,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又如,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太平猴魁,因為其生長在黃山腳下,具有獨特的自然環境氣候優勢,生產的食用菌產量和品質都是絕佳的,現在已經發展成當地的優質農產品,并且具有當地特色。
3.3 培養新型農民
近年來,留守在我國農村的農民依然采用傳統的種植模式,因此,①在農業發展過程中,應該將農業科研人員的技術指導作用充分發揮出來,讓技術指導成為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中堅力量;②將更多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機械設備等基礎設施應用到農村農業發展當中,創造出更加有助于農業發展的環境,讓農業生產具有較強的科技性,同時,當地政府應該大力扶植鄉鎮企業,以此來吸引更多文化程度高的年輕勞動力返鄉,并且政府還要對他們的農業技術發展給予充分的財政支持,讓他們將自己在城市打拼過程中所學到的知識和所見到的新科技應用到農業產品發展上,成為農村、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帶頭人、中堅力量;③對高職院校的“訂單示范設施農業基地”進行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在進行龍頭農業設施基地建設的同時,形成休閑農業、特色農產品、優質農產品相結合的特色農業產業鏈,實現提高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的目的。
4 結語
綜上所述,實現振興鄉村戰略并不是一項簡單、短期的工作,需要我國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堅持發展鄉村經濟的目標,對我國政府實行的各項政策都進行有效落實,提高農村農業經濟,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國農業出版社期刊分社.推動農村雙創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J].世界農業,2018(08).
[2] 徐一,楊建國.以科技扶貧為重要抓手 助力鄉村振興戰略[J].四川農業與農機,2017(06).
[3] 丁曉云,李會影.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業農村現代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12).
[4] 唐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J].納稅,2018(07).
[5] 王竑晟.智慧農業助力鄉村振興發展戰略[J].高科技與產業化,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