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曉東
[摘 要]農業綠色發展是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我國在農業綠色發展方面還存在結構調整質量不高、科技服務農業能力較弱、基礎設施供給不到位等問題。本文嘗試從理念轉變、資源循環利用、完善體制機制層面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關鍵詞]農業;綠色發展;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鄉村振興是黨中央確立的重大戰略部署,綠色是生命之本,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農業深層次改革的必然要求,是促進農業轉型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的重大舉措,是守住綠水青山、建設美麗家園的必然選擇,對保障糧食安全、資源安全和生態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1 農業綠色發展現狀
當前,我國農業正經歷著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階段,各地在探索農業綠色發展、綠色農業的科學研究、試驗推廣等方面取得可喜的成就。
許昌地處中原腹地,農業基礎條件優越,近年來,許昌農業發展呈現良好態勢。糧食產能穩步提高,根據本地實際合理調整種植業結構,特色農業提質增效,積極推廣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全市建成省級生態畜牧業示范場8家、國家級標準化養殖場14家。圍繞農業產業結構改革,促進農產品深加工,促進農業集聚發展。緊緊抓住全省都市生態農業試點機遇,大力發展都市生態農業。利用現代科技發展“互聯網+”農業,堅持走出去戰略,積極開展合作交流。
2 農業綠色發展面臨的問題
農業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農業結構調整質量不太高、難度大;由于長期片面追求數量增長的生產方式影響,農民對安全、質優較高要求的生產方式等關注較低,習慣于傳統的生產方式,優質的、品牌的農產品還未在廣大農民心中占據絕對的分量,多數農村人習慣于傳統種植習慣,對于調整種植結構、品種結構顧慮較多,農業結構普遍調整存在一定困難。
二是科技創新能力較弱、科技興農水平較低。突出表現在農業對科技的急切需求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提供不足之間的矛盾,科技創新是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動力,無公害農藥、農業廢棄物資源化處理、肥料科學施用等技術在農村應用不普遍,農民獲得并掌握這些技術存在一定困難,農業綠色發展科技供給存在人才缺乏、投入不足、應用普及困難等問題。
三是基礎設施仍有待加強,農民整體素質較低。在一些農村,農田水利設施陳舊老化、缺乏維護管理,垃圾、污水處理設施缺乏、或形同虛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一些農民傳統意識較強,對于新建農業基礎設施、生活垃圾、禽畜糞便、秸稈處理設施積極性不高,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遲緩、缺乏群眾響應支持。
3 農業綠色發展途徑
3.1 樹立農業綠色發展理念
長期以來,相關部門在農業發展上缺乏足夠的綠色理念,長期生活習慣及生活方式慣性作用下,廣大農民對綠色發展理念認識不夠、自覺性不強。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推動農業發展向綠色方向轉變,首先要從思想上轉變觀念,樹立綠色生產理念和消費觀念,堅持改善農業生態優先、資源有效利用、農業生態保育思想,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注重環保、節約資源,在農村利用廣播、電視、墻報、標語等媒介積極傳播綠色消費理念及綠色食品,借助“互聯網+”,充分運用微博、微信、客戶端等網絡平臺,加大綠色食品對人體健康、環境保護好處的宣傳力度;實施農民技能培訓工程,定期開展技能培訓,引導農民將“綠色發展”納入村規民約,喚醒農民的綠色自覺,組織農民通過實地參觀、先進示范、正反對比,使他們真真切切感受到綠色發展帶來的實惠,自覺培養綠色消費觀念、增強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意愿。通過垃圾換積分、換生活用品,文明家庭、五好家庭評選表彰活動,喚起農民踐行綠色環保發展理念的自覺意識和積極行動。
3.2 科學利用資源,加強生態保護
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重在建設節約高效、生態環保的農業發展方式,要高效利用農業資源、減少污染。一是控制耕地數量,耕地是農業發展之基,長期的超強度開發利用,使耕地質量下降、肥力不夠。要建立耕地輪作休耕制度,在一些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敏感的地區,糧食生產應該適度退出,讓土地休養生息,強化耕地資源保護,堅守國家規定耕地紅線,提質增效。二是推進節水農業發展,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機制,實施走出去戰略,學習國外節水灌溉技術,在試點基礎上,逐步推廣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加強農田水利設施管護,提高用水綜合效益。三是加強農業用地環境保護與治理,健全肥料、農藥減量化使用制度,完善秸稈、畜禽糞污等有效利用制度,建立廢舊地膜與包裝廢棄物等再處理、循環化利用制度。目前一些地方大量施用化肥、農藥,不僅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也污染了農業生態環境。要積極推廣化肥利用新技術,鼓勵農民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逐步較少與規范化肥、化學農藥和生長調節劑的使用。加快新產品、新技術的推廣,對農業廢棄物盡可能物盡其用,合理開發延長產業鏈條,達到循環利用,開發可多次使用和回收利用的材料,替代或減少農膜的使用。堅持因地制宜,大力推進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原料化;發展沼氣和生物天然氣技術,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加強水資源修復、林業和濕地保護,建設生態友好、循環高效的田園綜合體,實現農田生態系統更加穩定,農業生態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四是發展特色有機農業,注重農業結構調整,積極推進“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戰略,錯位發展、凸顯地方特色。實施有機品牌戰略,根據各地實際,發展有機農業、有機水產品、有機蔬菜、有機糧食等有機農產品,提高競爭力。
3.3 創新體制機制,完善保障體系
讓農業盡快“綠”起來,根本出路在創新、完善制度,要創新體制機制,走綠色發展之路,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目前支農惠農政策雖然不少,但與農業綠色發展的需要還有一定差距。今后農業政策的出臺更應堅持“綠色發展”這個核心,調整完善現有農業農村政策,通過政策使農業“綠”意更濃。一要完善技術支撐體系。科技是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動力,目前支撐農業綠色發展的技術體系還不完善,缺乏操作簡單、效益高的先進技術。要通過與涉農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進一步加大科技研發力度,降低農藥殘留,推廣應用病蟲害防控新技術,促進有機肥料推廣使用,逐步確保農產品安全。開展秸稈、農藥瓶、地膜殘膜回收、資源化利用等科研攻關,推動農業資源有效和合理利用。二要健全金融保障體系。資金是農業綠色發展的保障,目前支撐農業綠色發展的金融體系尚不完備,要對金融體系進行調整,完善政策體系,加大綠色“三農”信貸投放力度,加大綠色食品、糧食精深加工等方面金融支持力度,對涉農綠色發展的項目、技術研發等要大力支持,為農業綠色發展提供資金保障。三要跟進綠色管理體系。管理的好壞將影響農業發展的方向,直接關系農業綠色發展成敗。要推進農業生產過程規范化、透明化,制定農用物資綠色新標準;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農業綠色發展的監管、考核和評價體系,充分運用大數據、互聯網等新技術,對農產品實施“從田間到餐桌”全過程監管,在地方政府考核中增加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將地方綠色發展狀況與財政資金撥付、優惠政策結合起來,促使地方政府積極主動將農業綠色發展擺在重要地位。 擴大農業綠色發展補貼范圍和力度,拓展資金來源,加強綠色農業發展資金支持力度,制定并完善農業綠色發展政策法規。
[參考文獻]
[1] 李由甲.我國綠色農業發展的路徑選擇[J]農業經濟,2017(03).
[2] 黃中麗.南陽農業綠色發展的路徑探析[J]農業經濟與科技,2016(24).
[3] 陳亮,解曉悅.新常態下如何構建農業綠色發展新格局的思考[J]山西農經,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