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怡晨
[摘 要]從治理理論視角來看,政府職能改革推動了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的提升,促進了地方的更好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诖?,本文分析了治理理論的特點,并以此為切入點,說明了政府職能改革的主要目標,并闡述了實施治理權的分享、優化管理等一系列政府職能改革策略。
[關鍵詞]治理理論視角;政府職能;改革
[中圖分類號]D625 [文獻標識碼]A
當前,我國政府已經成功地由計劃經濟指導下的管制型政府轉變為市場經濟指導下的服務型政府,為我國的社會與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好的體制性保障。由此能夠了解到,促進政府職能改革優化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以治理理論為切入點,對治理理論視角下的政府職能改革展開探究。
1 治理理論的特點分析
治理主要為公共性的或是私人性的個人以及部門對公共事務展開多種管理形式的總和,也是個人與制度、私營部門與公共部門對公共事物展開多種管理方法的綜合。從功能上來說,治理能夠對沖突、不同的利益展開調節,是合作行為持續展開的過程。
站在政治角度上來分析,治理理論在我國政府職能改革中的特點主要如下:第一,多元化的治理主體。當前,政府只是管理國家以及社會事務的主體之一,非營利組織、第三部門等均發揮出了維護社會秩序的功能,屬于管理政治、經濟、文化的主體。第二,多向化的治理權力運行。在法律制度、契約精神等的指導下,治理權力實現了上下雙向的運行。第三,網絡化的治理結構。在實際的治理過程中,政府與私營機構、社會組織等展開合作,協同完成公共事務的管理。第四,在治理機制的指導下,政府展開了自身角色定位、功能等的優化調整。治理理論對政府、公共服務等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部門主動展開了權力運行方式的調整,優化治理機制,實現對公眾實際需求的更好滿足。第五,不同治理主體均發揮出不同的功能。在實際的治理中,公共參與發揮著重要的責任,其加強了對政府部門的監督,同時更好地維護了公眾的利益;社會組織的參與促進了公共供給效率的提升,也進一步分擔了公共服務的提供職責;社會力量的參與為政府職能的轉變提供了更好的條件,推動了政府改革的更好展開。
2 基于治理理論視角下政府職能改革的主要目標分析
在治理理論視角下,政府職能改革的主要目標為“善治”。現代治理的實現需要政府、社會組織、市場等各個主體的協同合作。因此,良好的治理需要各個主體的相互整合,并落實完善的制度安排,發揮出各個主體的優勢。在這樣的條下,善治這一目標就得到了突顯。我國學者對于善治的解讀為:其體現了一種社會管理方式,能夠實現公共部門利益的最大化;其核心內容在于政府部門與社會公民的合作,是當前國家與社會公民之間管理的創新;在其支持下,政府與社會公民才能夠在治理中發揮出相應的優勢與作用。
3 基于治理理論視角下促進政府職能改革的具體策略探究
3.1 積極轉變執政理念,實施治理權的分享
在當前的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中,政府與公民協同合作,共同發揮作用,才能夠實現治理效果的提升。就當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的市場、社會等雖然已經分擔了一部分治理責任,但是從整體上來說,“政府一邊獨大”的問題依舊存在,政府具有的權力是其他任何權力均難以企及的。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部門必須在治理理論的指導下,積極轉變執政理念,促進治理權分享的進一步深化。此時,必須要對政府以及社會在實際治理工作中扮演的角色、承擔的職責等進行全面分析與明確:對于政府來說,由于我國法律中賦予其強制性的特征,因此其在實際的治理工作中,主要以強制性執行為核心;對于社會主體來說,其在實際的治理過程中更加突出自我治理。此時,參與治理的社會不同主體秉承著自愿的原則參與公共事務的管理工作中。
在治理理論的視角下,政府要推行簡政放權,利用多種渠道維護其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實施并維護協同治理模式。同時,還要構建并落實協同治理機制。通過這樣的方式,政府能夠向著更加多元民主的方向發展,推動了政府職能的改革與轉變。
3.2 加強對市場的監管力度
站在治理理論的視角下,政府職能改革的實現必須要落實市場監管力度的提升。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措施完成:
第一,降低對市場的微觀干預,重點發揮出政府對市場的宏觀調控功能。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由于地方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并未被撼動,因此,政府放權的過程中,其與市場之間的關系并未出現實質性的改變。所以,政府要將工作的重點放在政府與企業之間紐帶的方面,實現將主動權歸還與市場,并提供宏觀調控、監管以及公共服務。同時,政府部門要制定相關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并完成宏觀的職能調控,確保戰略目標的更好實現。另外,政府要在資源配置、宏觀調控的支持下,完成政府與企業之間關系的協調,促進當地經濟的更好發展。
第二,推動市場法制化,在市場監管中引入社會組織的參與。在這一環節中,政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市場的相關法律法規,推動市場建設的規范化、秩序化與法制化,保障各個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嚴格打擊違反規定、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同時,要在市場監管中積極引入社會力量,提升對市場的監管力度。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進一步擴大對市場的監管范圍,最大程度避免了市場監督“死角”的出現,保障市場向著有序、公平、和諧、高效的方向不斷發展。另外,政府部門還要積極培養市場文化,并將其融合到市場主體的具體行為中,促使各個市場主體展開良性的、文明的競爭。
3.3 優化管理體制,促進機構改革
優化管理體系、促進機構改革是政府職能改革的重要策略,需要重點完成以下幾項工作:
第一,推動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在這一過程中,政府部門要明確自身的智能定位,認識到在當前的形勢下,政府主要發揮著“對社會展開有效治理”的責任,而并非對一切社會事務進行主宰。因此,政府要扮演起“服務者”的角色,利用具備的調節市場能力促進經濟的更好發展。在此基礎上,政府要適當消減一系列的審批項目,并實現行政審批的程序優化與明確,避免出現規范問題的含糊不清,充分發揮出社會經濟的活力。
第二,落實公共財政體系的優化。此時,要進一步擴大公共財政的支出范圍,促進公共服務支出占比的增加,并制定出公共服務的最低標準,保障低收入群體能夠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務。另外,還要實現公共財政體制的創新優化,將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與政府生產的公共產品進行區分,鼓勵社會組織提供公共產品。
第三,建立績效考評與監督機制。此時,要對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展開思想、技能等方面的全面考核,將薪酬管理、晉升機制與考核相掛鉤,促使行政人員完成自身建設的不斷加強。同時,要重點發揮出社會公眾、專家的力量,將其訴求與評價納入考核體系中。
3.4 多元主體參與平臺的構建
在當前的治理理念指導下,政府必須要建立起多元主體參與平臺以及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機制。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促進公眾對社會管理責任感的提升,實現全民參與治理。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政府要秉承“為人民服務”的原則,轉變傳統的管理觀念,積極聽取、虛心接受群眾的意見。同時,要結合信息技術,擴展公共參與治理的渠道,加深與群眾的交流溝通程度,激發社會的活力及創造性。
4 總結
綜上所述,通過積極轉變執政理念、實施治理權的分享、加強對市場的監管力度、優化管理體制、促進機構改革、多元主體參與平臺的構建,實現了政府與社會公民的協同合作,促進了治理工作的更好展開,推動了地方的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 唐光海.治理理論視角下的政府職能改革解析[J].領導科學論壇,2014(11).
[2] 廖婷.治理視角下的地方政府職能轉變研究[D].廣西大學,2014.
[3] 鄭棋.治理視角下地方政府職能轉變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