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強



[摘 要]電腦椅是對應著電腦的普及而派生的一種專門的座椅,它與電腦不同的是,人們需要每天接觸使用,性能直接關乎人們的體驗,雖然在生活中較為普通,但卻與生活緊密相關,因而電腦椅的創新發展越來越受人們關注。本文主要利用專利文獻計量的分析策略,從專利數據分析的角度入手,對電腦椅專利信息進行挖掘,目的在于將蘊含在文獻中的信息可視化展示,為后期的創新提供簡單參考。通過利用數據分析軟件CiteSpace、ROST 清楚地展示了不同階段專利申請人的合作團體數量、技術主題詞等信息,發現不同階段的技術重點,隨著時間的變化,人們的關注點從最初的使用感受向健康問題上過渡,最后預測未來技術改進上應該更加側重健康層面的問題。
[關鍵詞]專利分析;電腦椅;CiteSpace;ROST
[中圖分類號]F204 [文獻標識碼]A
1 概述
由于科技的發展,近年來電腦的應用非常廣泛,無論是生活娛樂中還是工作辦公中,人們每天要花大量的時間端坐在電腦前,久坐在電腦椅上所帶來的危害及在辦公中需要隨時移動所需的便捷性和多功能性在游戲中的舒適性等逐步受到人們的重視。正是人們對電腦椅的各種需求,激勵了電腦椅的創新發展,而新的技術又使發展的步伐加快,使需求和實際的差距進一步減小。基于專利文獻分析的策略,對電腦椅的專利數據進行梳理統計分析,發掘其專利的申請趨勢、申請區域分布、發明人之間的合作及不同時期的技術主題,期望通過本文的分析總結找到不同階段的行業技術重點信息,為電腦椅后期的創新發展提供參考。
2 數據來源
本文統計分析所需的原始數據是從中國知網專利數據庫中獲取,在專利檢索的高級界面以“電腦椅”為專利檢索名稱進行檢索,選取了申請時間為2002年4月1日到2018年4月1日16年的專利數據,并以4年為一個數據段,進行詳細分析。
3 專利申請類型統計
檢索結果顯示,在2002—2018年申請的電腦椅專利總數為319件,其中外觀設計專利135件,實用新型專利122件,發明專利62件。電腦椅行業的專利申請主要集中在外觀設計與實用新型上,占專利申請量的80.5%。
4 專利申請趨勢分析
統計發現電腦椅專利申請量從2002—2009年的7年時間里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增長態勢緩慢,在2010年前后出現了一個申請數量的小高峰,可能是由于在此時間段內,電腦普及更加廣泛,激勵了電腦椅的創新設計,隨后2012年到2015年申請量劇烈增長,到2015年增加到了57件,由于在這段時期科技迅速發展,新的技術促進了電腦椅的創新,值得注意的是隨后的時間里申請數量下降并保持穩定,原有的電腦椅技術已經趨于成熟,目前還沒有發現新的技術增長點。
5 專利申請區域分布
通過對專利申請區域數據進行整理,得到每個時間段內各個地區的電腦椅專利申請數量,統計發現在2002年到2018年間,浙江、江蘇兩地申請數量位列前茅,而近8年來,山東、河北、江西等省份申請專利數量增長迅速,這些省份大都處于沿海,其市場、技術、資源都有極佳的地域優勢。而且專利申請的省份數量持續增長,從2002—2006年12個申請省份增加到了2014—2018年25個申請省份,申請省份數量翻了一番,說明創新的意識不斷增強,更多的人愿意思考創新。
6 發明人合作團體分析
把從中國知網的專利數據庫中導出的每個時間段的專利數據導入分析軟件CiteSpace中,利用CiteSpace的數據分析功能自動生成不同時期專利發明人之間的合作關系圖。通過分析在2002年到2010年間的8年時間里發明人之間的合作關系,了解到在這個時期合作關系比較稀疏,由7人構成的較大規模的合作團體僅有一個,在2008年也僅僅有2 個由兩人構成的合作團體。可見在這一時期人們對于電腦椅的技術改進主要以個人單獨創新為主,并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合作創新,這可能與當時人們的合作意識比較單薄及當時設計的電腦椅功能單一并沒有融入較多先進技術有關。
隨時間的變化,發明人之間的合作越發頻繁,統計發現在2010年到14年間,短短4年間一共有11個合作團體,是前兩個時期合作團體數量的5倍。3人及以上的合作關系出現5組,在2012年間出現了錢虎等人組成的12人的合作團隊,多人合作創新的現象明顯增多。如圖4所示,展示了2014年到2018年間發明人之間的合作關系,較上個時間段,產生的合作團體更多,合作團體17個,3人及以上團體有10個,在2017年由武軍等13人組成的合作人數最多。合作關系較上個時期更加緊密,這可能是由于在最近幾年,人們的合作意識逐漸增強,而且隨著電腦椅的需求多樣化,要求的功能更加全面,設計更加精巧,所需的技術知識更加復雜,個人創新設計難以達到,人們逐漸意識到合作創新的優勢,集思廣益,合作創新。
7 電腦椅專利申請主題分析
(1)數據抽取與分詞。將知網中導出的專利數據文件中的摘要抽取出來,通過ROST CM6分析軟件的分詞功能,將各個時間段的摘要進行分詞處理,軟件會將分詞后的結果自動保存在一個新的文本當中。通過查找替換功能將沒必要的詞語如“實用新型”進行簡單的過濾。
(2)主題分析與可視化展示。用ROST語義網絡和社會網絡生成功能及標簽云功能對分詞后的文本進行深度的分析,得到各個時間段的專利語義網及標簽云。
圖1表明,2002年到2006年電腦椅的專利申請主要集中在電腦椅的構造上,支架、結構、固定、位置是電腦椅構造的幾個重要方面,電腦椅的靠背、扶手及電腦椅與鍵盤、鼠標之間的相互搭配的設計是人們關注的重點。
圖2 表明,2006年到2010年電腦椅的專利技術發展較快,更多的電腦椅專利術語在此期間產生,“疲勞”一詞的出現說明人們在生活中已經開始高頻率長時間使用電腦,因此電腦椅的舒適度已經是專利申請者應著重考慮的方面。在這個時間段,人們的設計主要集中在使用者身上,對電腦椅的使用、操作、舒適是專利申請的重點,人們更加重視使用者感受,減少長期使用電腦的不適。
圖3表明,2010年到2014年間電腦椅專利申請的重點在于外觀、功能、結構改進。對這期間申請的專利數據進行分詞及清洗后,以標簽云的可視化圖進行展示,看出這一階段電腦椅的技術領域動向。除了在上個階段關注的電腦椅的結構方面的改進外,電腦椅的多功能及外觀設計在此階段突顯出來,“頸椎”“頸椎病”“按摩”等詞語的出現說明,較上一個階段,人們使用電腦,坐在電腦椅上的時間更長,人們已經重視長期坐在電腦前帶來的危害,在電腦椅的設計中加入可以緩解這些不適的功能。
圖4表明,2014年到2018年間電腦椅的專利申請中,其結構改進融入了更多的先進技術,通過折疊、旋轉、油泵、液壓、轉軸、升降這些技術改進為電腦椅的科技性、智能性提供技術支持,根據與電腦、鼠標、鍵盤之間的配合來調節電腦椅的高度椅背等,提高人們的舒適度。其多功能設計考慮的更加全面,如:加熱、滅菌、按摩等等。
8 結語
本文主要對電腦椅的專利申請數據進行了詳細的統計分析,經過對專利類型及申請區域分布統計得出,電腦椅的專利申請類型以外觀設計和實用新型為主,申請區域主要在一些沿海的省份,但近年來也在逐漸向全國范圍擴展;通過統計發明人之間的合作關系,發現最初階段,人們對電腦椅的創新設計以個人獨自研發為主,在最近的8年時間里,發明人之間的合作關系越來越緊密,多以2—8人的小團隊為主,10人以上的研發團隊并不多見。
通過對每個時間段進行詳細申請主題分析,發現各個時間段的側重點略有不同,在2002年最初時間段,主要考慮的是電腦椅和電腦、鼠標、鍵盤之間的搭配設計,后期隨著電腦在生活中廣泛的應用及人們對電腦的重度使用,疲勞、頸椎、腰椎等詞成為發明者在其專利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說明在其設計中已經在考慮并加入緩解久坐電腦椅的創新設計,通過高頻詞的可視化展示發現,在最近一個時期,發明者通過了一些現代科技的融入,如加熱、按摩、滅菌來減緩久坐帶來的危害,通過其它詞如健康、健身等說明在最近時期,人們關注的重點是人們長期使用電腦椅的健康問題。
[參考文獻]
[1] 劉曉英,文庭孝,孫玥瑩.專利技術信息挖掘及實證研究:以我國的行李箱專利為例[J].圖書館,2018(04).
[2] 李瑞丹,徐雷.中國普洱茶專利分析[J].中國茶葉,2018(07).
[3] 李雄亞.2,3,3,3-四氟丙烯(HFO-1234yf)專利統計與分析[J].浙江化工,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