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春麗 余晶
新時代健康衛生工作的綱領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其中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基層醫療機構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實際工作的開展中,深切體會到兩者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對居民健康需求而言,兩者缺一不可。服務于居民的家庭醫生團隊,以全科醫生為核心,協同全科護士及其他人員;只有具備全科服務能力的醫生。才能滿足居民的健康需求,履行? 基層衛生服務的職責。本文收集分析三個家庭醫生服務案例,以闡明全科醫生培養時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
一、家庭醫生服務案例
1.案例 1:首診到專科,確診在全科
一位 60 歲的老人,因反復咽喉不適,伴有低熱消瘦 2 個月,自服一些含片等不規范治療,長時間不好。自以為是咽喉的疾病,到大醫院看耳鼻喉專科,專家仔細檢查并做了喉鏡,排除了咽喉腫瘤但沒有明確診斷;只好回到社區醫院就診,全科醫生細致詢問病史發現, 病人曾經有一過性的胸痛,建議胸部 X 線檢查,并進行痰檢,確診為“肺結核”,經過治療恢復了健康。
2.案例 2:高血壓的風險預測及處理
一位 87 歲的老先生,患高血壓病二十余年,在全科醫生的指導下長期服用藥物治療,病情穩定。當唯一的孩子在外地意外身故,需將消息通知父母時,單位領導擔心老人難以承受打擊發生意外,主動與家庭醫生聯系,共同討論行動方案,經過分析,存在的危險因素有高齡、長期高血壓病史,在強制激導致情緒波動的情況下,有發生心腦血管意外的風險。采取的防范措施包括:談話的時間選在上午,服用高血壓藥物之后;老人取坐位;提前備好急救藥品如快速降壓藥等; 家庭醫生在現場參與告知過程,就近觀察處理,救護車在附近待命。
一切準備妥當后,按預定方案實施。果然,在得知噩耗后,老人雖然沒有情緒失控,但很快出現臉色發白,皮膚虛汗,醫生立刻決定中止話題,檢測血壓 210/150mmHg,取出準備好的降壓藥,老人情急之下要自己起身去拿水杯,被勸安坐不動,盡力控制情緒;經過綜合處理, 15 分鐘后,復測血壓,已降至 160/110 mmHg。最緊張的一刻已經渡過,大家懸著的心才落了地。
3.案例 3:上門訪視婉勸購買保健品
在一戶居民家中,妻子 52 歲因高血壓腦溢血,留下偏癱后遺癥,生活不能自理,三年未曾出過家門,靠丈夫修理自行車維持生活,經濟狀況不佳。家庭醫生上門訪視時得知,為了讓妻子恢復,丈夫不惜動用家中存款,花了數千元,買回廣告推薦的特效藥,已吃了一段時間,不見癱瘓好轉。問這種藥能不能吃?家庭醫生看完說明已知不是特效藥而是保健品,對此情景,無需說破,只是明確告訴他們以后再買藥一定先與醫生商量,錢花在需要的地方。二位老人高高興興送走了醫生。
二、案例分析
1.案例 1 分析:
1.1如果由全科醫生首診,從全科的角度做一些基本檢查。部分病人在基層即可得到及時的早期診斷。
1.2即使基本排查不能明確診斷,在基層做的常規檢查結果會為專科醫生提供更多的診斷線索,節約專科資源。節省專科排查的費用。
1.3病人直接到大醫院看專科,專科醫生受專業影響思考自然會更偏于專科,從而不利于跨科疾病的早期診斷。
2案例 2 分析
2.1家庭醫生因為了解和熟悉居民的既往病史,能及時預測風險,采取積極的應時措施。
2.2家庭醫生與轄區相關部門的緊密聯系,能獲得更多的信息,為居民的健康服務。
2.3家庭醫生與居民之間的全程服務,得到居民的信任,在緊急情況下做出決策,更容易被尊重和執行,從專業的角度,提出建議,采取措施,避免引發如中風等嚴重的心血管事件發生。
3案例 3 分析
3.1家庭醫生上門服務,讓行動不便的病人得到規范的治療,降低再次發生腦卒中的風險。
3.2有家庭醫生的指導,可以避免花費不必要的醫療費用。
3.3家庭醫生了解病人及家屬的文化背景,經濟狀況等情況,考慮到病人的感受等因素,不用說明受騙上當的真相,但指出不可再亂買特效藥。
三、對全科醫生能力培養的思考
1.全科醫生的全科意識
全科醫生不是低水平的醫生,與專科醫生相比,知識面更全。國家從政策和體制上的引導轄區居民首診在社區。讓全科醫生的全科特長為居民做好健康守門服務,為有需要的居民指導專科就診方向。少走彎路,少花錢。
2.全科醫生的全程服務意識
為居民提供連續、全程的健康服務。只有在全面了解病人及家庭的情況下,才能做出對病人有利的正確決定,避開危險因素,及時采取措施,轉危為安。
3.全科醫生的溝通意識
全科醫生與居民及轄區相關組織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共同攜手,參與與健康相關的決策,有利于個人及群體的健康。
4.全科醫生的人文意識
在服務中多方面考慮病人及家屬的具體情況,如文化,經濟,年齡等因素。采取合適的方式及語言,提供個性化的服務,讓衛生服務有溫度達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