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強
急性膀胱炎是臨床上常見的尿路感染類型,主要是指細菌、真菌、支原體、病毒等病原體在患者膀胱內大量繁殖出現膀胱急性炎癥性疾病,常見的致病菌主要為大腸埃希菌。急性膀胱炎作為泌尿系統常見的臨床疾病,會使患者出現尿頻、尿急、尿痛、排尿困難等癥狀表現,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所以在患者疾病確診后,需要加強疾病的預防與治療。本文首先對急性膀胱炎進行理論概述,然后探究疾病的防治策略,以供有關人士參考。
急性膀胱炎理論概述
正常患者膀胱中的尿液、黏膜具有抗菌作用,且通過尿液機械沖洗以及膀胱頸括約肌、尿道外括約肌來防御致病菌,病菌進入到膀胱后能否繁殖主要取決于粘膜的防御能力、病菌數量、尿路排出通暢性等,一旦膀胱防御機制以及尿路排出通暢性異常,就會使得大腸桿菌等致病菌入侵到膀胱,誘發急性膀胱炎。急性膀胱炎病因主要為大腸埃希菌等革蘭氏陰性菌感染,除了細菌感染外,結核分枝桿菌、支原體、衣原體、病毒等都會誘發急性膀胱炎,通過調查發現,急性膀胱炎誘發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如尿路梗阻、免疫缺陷、神經源性膀胱、性生活等。尿路梗阻:一部分患者膀胱內存在結石、腫瘤、異物等將患者的尿道堵塞,使得尿液無法順利排出,使得細菌長期聚集在患者的膀胱內,從而增加感染風險。免疫缺陷:部分患者會合并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疾病,這些患者通常需要進行長期臥床療養或者使用免疫抑制劑進行治療,在這些因素的影響,患者機體抵抗力會有所下降,導致急性膀胱炎的發病率、復發率有所增加。神經源性膀胱:在患者出現脊髓受損、多發性硬化等病癥時,膀胱所支配的神經功能會出現損害,使得患者出現尿潴留這一并發癥,為了使患者順利排尿,臨床需要留置導尿管,從而引發尿路感染,感染上行到膀胱就會出現炎癥反應。性生活:女性的尿道短、寬,且與肛門相鄰近,這時在性生活階段就會導致尿道口周圍的致病菌進入到膀胱,導致急性膀胱炎的出現。
急性膀胱炎的治療措施
急性膀胱炎會出現尿頻、尿急、尿痛、排尿困難等癥狀表現,少數患者會伴發體溫升高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臨床為了快速緩解患者的病情,需要在檢查后,依據患者病情科學的制定治療方案。急性膀胱炎主要以抗感染治療為主,并且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從而提高患者機體抵抗力、免疫力,使疾病盡快痊愈。當前,在治療急性膀胱炎時需要采取以下治療方案,①一般治療:叮囑患者平時注意休息,適當增加飲水量,以此來促進患者排尿,使病原體可以通過尿液排出體外。如果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體溫升高的情況,應該進食富含熱量、維生素等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以此來提高患者的機體抵抗力、免疫力,避免疾病反復發作。②開展藥物療法:治療急性膀胱炎患者的常用藥物為氟氧沙星、頭孢菌類素、阿莫西林、呋喃妥因、喹諾酮類藥物等,除此之外,患者也可以采用口服的方式,通過服用碳酸氫鈉溶液將尿液堿化,以此來減輕患者的癥狀,以免尿路中出現血凝塊、結晶造成阻塞,在使用上述抗菌藥物進行治療時,通常會出現細菌耐藥的情況,這時需要開展耐藥試驗,選擇敏感性最強的藥物進行治療,用藥療程為一周,在抗生素治療7天后,要開展尿細菌定量培養工作,若檢查結果為陰性則表明疾病已經治愈。多數急性膀胱炎患者經過有效治療,疾病可以得到治愈的效果,不會對患者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急性膀胱炎的預防策略
急性膀胱炎主要是由特異性、非特異性病菌感染引起的,常見的癥狀有尿頻、尿急、尿中帶血等情況,膀胱炎具有危害性大、反復發作的特點,所以臨床上需要增加飲水量,促進排尿,降低膀胱炎的發生風險,在感受到尿意的情況下,不應進行憋尿,需要立即尿液排出,以免細菌長時間滯留在尿液中。除此之外,臨床應該加強飲食調護,叮囑患者增加果蔬類攝入量,如西瓜、甜瓜、菠蘿等,平時也可服用維生素C,降低細菌的感染風險。另外,患者在預防急性膀胱炎時,應該加強個人衛生的護理,平時注意生殖器的清潔,由于內衣褲直接接觸患者的生殖器官,所以為了避免內衣褲具有細菌殘留,需要加強內衣褲的消毒處理,內褲材料應以棉質內褲為主,禁止使用纖維制品,否則會阻礙空氣流通,為細菌生長創建良好環境,與此同時,患者應該注意少穿緊身衣物,衣物過緊更容易使細菌進入尿道,導致炎癥反應的出現。排便后,在肛門擦拭中的方向為由前到后,以免肛門病菌進入到尿路,降低膀胱炎的發生風險。在夫妻雙方進行性交時,應該注意性生活衛生,在性交前上廁所將尿液排空,并用清水對外陰進行清洗,避免尿道口在摩擦因素的影響下,使得細菌出現上行感染誘發急性膀胱炎。
綜上所述,急性膀胱炎在臨床上具有發病率高、病情進展速度快的特點,如果不能在第一時間進行疾病的有效診治,疾病可能會演變為慢性膀胱炎、腎盂腎炎,所以當前需要加強急性膀胱炎誘發原因、臨床癥狀的分析,以其為基礎對治療以及預防措施進行制定,從而降低急性膀胱炎的發生率以及不良影響,加快患者的疾病康復,使患者在短時間內恢復到健康的生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