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靜 常紅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小兒內科急性腹痛患兒的臨床診斷及其處理策略。方法:隨機選擇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就診的60例小兒內科急性腹痛患兒進行研究,回顧性分析60例患兒的包括診斷及治療在內的基本資料。結果:診斷結果,25例患兒急性胃腸炎、13例患兒細菌病毒感染、7例患兒腸系膜淋巴結炎、4例患兒泌尿系感染、4例患兒腸痙攣、2例患兒腸套疊、2例患兒闌尾炎、1例患兒膽結石、1例患兒腸扭轉、1例患兒膽結石、1例患兒被漏診,1例患兒曾被誤診,臨床診斷準確率高達96.67%。所有患兒均接受了有效治療,2例患兒在保守治療無效之后轉入手術治療,,60例患兒均痊愈出院。結論:小兒內科急性腹痛的發病誘因相對較復雜,臨床上在診斷時必須以患兒具體疼痛特征為依據加以分析,重視患兒及患兒家屬的傾訴,與檢查結果相結合施行診斷,以患兒病情為基礎選擇合理高效的治療處理。
【關鍵詞】小兒內科急性腹痛;臨床診斷;治療處理
【中圖分類號】R45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10-0031-02
小兒內科急性腹痛是兒科急診中常見的一種臨床疾病,患兒易出現陣發性的嘔吐、哭鬧、面色發白、出汗等反應,患兒因年齡因素,不能清楚、詳細地對腹痛狀況進行描述,不僅導致患兒家屬出現極度緊張與恐懼,也加大了診斷難度[1]。因此給予準確的診斷,在最短時間內緩解小兒腹痛至關重要。我院為分析小兒內科急性腹痛的臨床診斷及處理措施,選取收治的 60例小兒內科急性腹痛為研究對象,旨在研究小兒內科急性腹痛患兒的臨床診斷及其處理策略,現作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隨機選擇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就診的60例小兒內科急性腹痛患兒進行研究,其中36例男性患兒、24例女性患兒;年齡:1-10歲,平均年齡:(4.7±0.8)歲;腹痛時長:(0.3~4)d,平均腹痛時長:(1.2±0.5)d;主要臨床表現:60例患兒均表現出不同程度腹痛,嚴重疼痛患兒則會出現出汗、面色蒼白、身體蜷曲等病癥;26例患兒伴發熱、22例患兒伴嘔吐、20例患兒伴腹瀉、5例患兒伴便秘。
1.2研究方法
1.2.1 診斷方式在患兒入院之后,醫師必須向患兒家屬詳細詢問患兒病史、何時腹痛開始、腹痛之前的進食狀況、腹痛持續時間、癥狀表現等;再對患兒施行常規身體檢查,同時準確評估患兒的腹痛特征,并對其施行血、尿、糞常規檢查和患兒腹部B超檢查。當患兒與以下五個指標相符合則可被診斷為小兒內科急性腹痛:(1)患兒發病較突然、腹痛呈陣發性、且疼痛位置大多圍繞著肚臍;(2)患兒在病發間歇時期機體體征正常;(3)相較于平常,患兒大便頻率及大便性狀發生顯著改變;(4)在輕輕按壓腹部時,少量患兒會出現輕微疼痛感,但大部分患兒疼痛表現是痛無定處;(5)患兒施行腹部平片檢查確定。
1.2.2 治療方式 60例患兒均接受對癥治療,對于病情較為嚴重且有感染指標及指體征的患兒,供給抗生素用以抗感染治療;對于脫水較輕患兒可給予口服補液治療,就可以改變患兒水電解質紊亂狀況;對于脫水較為嚴重患兒則給予靜脈補液,輕度脫水患兒補液量控制在(50~80)mL/kg,中重度脫水患兒補液量控制在(80~100)mL/kg;對于嘔吐嚴重患兒施行禁食處理,禁食時長控制在(6~8)h;同時,以檢查結果為依據,對于手術指征相符的患兒施行手術治療
2 結果
經檢查結果表明,60例患兒血常規均發生白細胞變化:經糞常規檢查結果表明,呈現膿細胞患兒14例、呈現紅細胞患兒8例;經尿常規檢查結果表明,呈現膿細胞患兒10例、呈現紅細胞患兒6例;經腹部B超檢查結果表明少量患兒呈現闌尾化膿、闌尾增粗、腸系膜淋巴結增大。60例患兒中25例患兒急性胃腸炎、13例患兒細菌病毒感染、7例患兒腸系膜淋巴結炎、4例患兒泌尿系感染、4例患兒腸痙攣、2例患兒腸套疊、2例患兒闌尾炎、1例患兒腸扭轉、1例患兒膽結石,1例患兒被漏診,1例患兒曾被誤診,臨床診斷準確率高達96.67%。所有患兒均接受了有效治療,2例患兒在保守治療無效之后轉入手術治療,60例患兒均痊愈出院。
3 討論
小兒內科急性腹痛是比較常見的疾病,在急診室接受治療的患幾經常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等癥狀,并伴有患兒發熱、哭喊等[2],給診斷帶來一定的難度,在安撫后及時進行各方面的檢查和治療。引起小兒內科急性腹痛疾病主要因素有: (1)由患兒腹內本身臟器發生病變引起。一類是器質性病變,主要是器官或被膜牽扯導致的腹部疼痛,通常有胃腸炎、急性痢疾、胃潰瘍等;另外是功能性疾病,主要是腸道蠕動出現異常引起的腹痛,通常有精神性腹痛、腸絞痛、蛔蟲病等;(2)由全身性病變或腹外臟器引起的,這類疼痛主要是沿著脊神經反射至患兒腹部,通常有肺部、胸膜、心包等炎癥。患兒因受年齡因素限制,難以準確描述臨床癥狀,再加上缺乏有效的檢查方式,因此診斷難度較大。隨著臨床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 , 生化指標水平檢查在疾病診斷中的有效性得到了更多了認可 , 因此實驗室檢查已經成為了小兒內科急性腹痛檢查的主要方法之一 , 另外彩超等圖像檢查的效果十分顯著。這些輔助性診斷方法大幅度提高了診斷的準確性 , 為后續治療提供了科學的指導依據,有助于患兒的及時治療[3]。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1例患兒被漏診,1例患兒曾被誤診,臨床診斷準確率高達96.67%。所有患兒均接受了有效治療,2例患兒在保守治療無效之后轉入手術治療,60例患兒均痊愈出院,進一步證明對小兒內科急性腹痛患兒施行及時、高效的診斷,能夠為臨床診療提供有效依據,促進患兒盡快康復。總而言之,小兒內科急性腹痛的發病誘因相對較復雜,臨床上在診斷時必須以患兒具體疼痛特征為依據加以分析,重視患兒及患兒家屬的傾訴,與檢查結果相結合施行診斷,以患兒病情為基礎選擇合理高效的治療處理。
參考文獻
[1]周輝.小兒內科急性腹痛的臨床診斷與治療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8,16(05):161-162.
[2]殷清寶.小兒內科急性腹痛的臨床表現與治療方法研究[J].中國處方藥,2017,15(04):133-134.
[3]蔡潔萍,盧志平,余誠.小兒內科急性腹痛60例臨床診斷及處理[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6(08):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