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兒童遷延性細菌性支氣管炎(PBB)的呼吸道菌群特征以及臨床治療效果。方法:隨機選取我院2019年1~6月收治的PBB患兒26例作為研究對象,對患兒呼吸道菌群進行培養分析,討論患兒臨床治療方法及臨床效果。結果:在PBB患兒中,其支氣管肺泡灌洗液細菌培養(+)有16例(61.54%),培養結果顯示主要存在的菌群種類有肺炎鏈球菌(6例,37.5%)、副流感嗜血桿菌(4例,25.0%)、卡他莫拉菌(4例,25.0%)、金黃色葡萄球菌(2例,12.5%)、流感嗜血桿菌(1例,6.25%),其中有1例(6.25%)患兒為為混合感染。經抗生素治療4周后,有21例(80.77%)痊愈,5例(19.23%)癥狀好轉;痊愈患兒中有5例(31.25%)停藥后復發。結論:細菌感染是導致兒童PBB發病的重要因素,其中有多種細菌可能會引起疾病發生。通過對患兒進行抗生素治療能夠獲得較好的效果,多數患兒可痊愈,但停藥存在著一定的復發風險。
【關鍵詞】兒童遷延性細菌性支氣管炎;菌群特征;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45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10-0034-02
引言
遷延性細菌性支氣管炎(protracted bacterial bron-chitis,PBB)是導致小兒慢性濕性咳嗽的主要疾病之一。該病主要是由細菌等病原體導致的支氣管內膜持續性感染,常見的有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副流感嗜血桿菌等。患兒呼吸道感染后會形成細菌生物背膜,造成呼吸道畸形、黏液-纖毛清除作用降低,引起咳嗽癥狀。為了對PBB的呼吸道菌群特征以及臨床治療效果進行研究分析,進行了本次實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19年1月~6月收治的PBB患兒26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齡2~7歲,平均(4.35±1.62)歲,病程1~3個月,平均(1.23±0.14)個月。
診斷標準:(1)濕性咳嗽≥4周;(2)年齡<14歲;(3)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細菌培養(+);(4)胸部影像學檢查未見明顯異常;(5)未見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癥狀或體征;(6)給予抗生素治療2周,癥狀緩解。
排除標準:患有先天性心臟病、肺囊性纖維化等嚴重疾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的患兒。
1.2方法
1.2.1患兒呼吸道菌群特征研究 收集患兒BALF標本并進行細菌培養。收集標本前患兒禁食6h,術前3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01mg/kg,檢查前靜脈注射咪達唑侖0.1mg/kg。經鼻腔插入氣管鏡并探至聲門處,經活檢孔道噴灑1~2ml? 2%利多卡因,將氣管鏡下行至總氣管處,分別在氣管隆突、左右側主支氣管前噴灑1~2ml? 2%利多卡因。在右肺中葉、左肺上葉下部支氣管開口處注入1ml/kg 37℃生理鹽水進行充分灌洗。回收灌洗液并進行細菌培養,并統計培養結果。
1.2.2臨床治療效果研究 所有患兒在入院后給予抗生素進行治療,使用藥物為阿莫西林-克拉維酸,40kg以下兒童使用混懸液制劑,用量按照阿莫西林計算,一般感染每12小時服用25mg/kg或每8小時服用20mg/kg,感染嚴重每12小時服用45mg/kg,或每8小時用藥40mg/kg,療程7~10天。40kg以上的兒童可使用片劑,按成人劑量給藥。一般感染:1次375mg(含阿莫西林250mg),每8小時1次,療程7~10天。口服1次625mg(含阿莫西林500mg),每8小時1次,療程7~10天。
治療2周后觀察患兒臨床效果。患兒出院后繼續服藥2周,對患兒進行跟蹤隨訪。共服藥4周后復診,觀察患者臨床效果。繼續對患兒隨訪4周,統計患兒復發情況。
1.3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的所有數據資料均通過SPSS21.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采用x2檢驗。若P<0.05則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PBB患兒呼吸道菌群特征 在PBB患兒中,其BALF細菌培養(+)有16例(61.54%),培養結果顯示主要存在的菌群種類有肺炎鏈球菌(6例,37.5%)、副流感嗜血桿菌(4例,25.0%)、卡他莫拉菌(4例,25.0%)、金黃色葡萄球菌(2例,12.5%)、流感嗜血桿菌(1例,6.25%),其中有1例(6.25%)患兒為為混合感染。
2.2 PBB治療效果 經抗生素治療4周后,有21例(80.77%)痊愈,5例(19.23%)癥狀好轉;痊愈患兒中有5例(31.25%)停藥后復發。
3 討論
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對26例PBB患兒進行BALF細菌培養后,有16例結果為陽性,菌群種類包括肺炎鏈球菌、副流感嗜血桿菌、卡他莫拉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并且存在混合感染的情況。其余10例兒童細菌培養(-)可能與其接受抗生素治療有關。
有研究表面,PBB的發病與細菌感染以及呼吸道菌群紊亂有著密切聯系。正常情況下,呼吸道內的有益菌群占據優勢,能夠起到發揮強化上皮細胞,促進免疫分化、減輕呼吸道炎性反應等效果,患兒雖然感染致病菌但可能不會出現癥狀。而當患兒呼吸道發生炎癥時,炎性因子、黏性分泌物的推積形成了無氧環境,為厭氧性致病菌生長提供了條件,同時形成了“炎癥反應-致病菌優勢”的惡性循環。
PBB的臨床治療方式主要是通過使用抗生素治療為主,常用藥物有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阿莫西林舒巴坦鈉、美洛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呋辛、頭孢曲松、阿奇霉素等。在抗生素治療中應當注意合理用藥,早期不合理用藥反而會造成細菌耐藥性增強,加重炎性反應。此外,當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或存在氣道軟化癥時還會采取藥物祛痰、機械排痰等治療清除氣道分泌物。
本次研究中,經抗生素治療4周多數患兒痊愈,部分患兒癥狀好轉,但在痊愈停藥后存在著復發的情況。
結語
綜上,細菌感染是導致兒童PBB發病的重要因素,其中有多種細菌可能會引起疾病發生。通過對患兒進行抗生素治療能夠獲得較好的效果,多數患兒可痊愈,但停藥存在著一定的復發風險。
參考文獻
[1]陳杰華, 李志川, 馬紅玲,等. 兒童遷延性細菌性支氣管炎臨床特點和治療[J]. 臨床兒科雜志, 2016(8):575-579.
[2]鮑燕敏, 戴文魁, 陳杰華,等. 兒童遷延性細菌性支氣管炎的呼吸道菌群特征及臨床意義[J]. 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18, 033(010):744-747.
[3] 李俊玲. 小兒遷延性細菌性支氣管炎126例臨床分析[J]. 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 2016, 8(02):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