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摘 ?要】目的:分析CT對自發性和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TSAH)的臨床診斷價值。方法:將在本院接受診治的30例自發性和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視為調查對象,為所有患者實施CT檢查,并將CT檢查的結果進行分析。結果:CT檢查下,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與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存在顯著差異,在腦挫裂傷、腦底部及椎動脈破裂、雙側皮質靜脈破裂、出血位置等方面均存在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CT檢查的方式下。能夠有效鑒別自發性與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明確患者病變組織情況及血管破裂情況等,對患者的臨床治療工作提供更多有效信息。
【關鍵詞】CT檢查;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484(2019)10-0150-02
蛛網膜下腔出血(SAH)主要是因為腦底或者腦表面血管發生破裂,血管進入蛛網膜后誘發臨床綜合征,危及患者生命[1]。隨著現代影像學技術的快速發展,CT逐漸在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臨床診治中得到推廣應用,早期的診斷與治療能夠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對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預后也能夠產生重要影響。本次以30例自發性和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視為調查對象,在CT檢查的方式下展開論述,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將2018年2月到2019年9月在本院接受診治的30例自發性和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視為調查對象,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與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分別為15例和15例。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男女占比為11:10,年齡范圍在38-80歲之間,均值為(60.01±2.65)歲。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男女占比為5:4,年齡范圍在40-81歲之間,均值為(60.03±3.31)歲。組間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區別,可以實施分組對比(P>0.05)。所有患者均通過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確診,排除昏迷患者,局部神經功能損傷等嚴重意識障礙的患者,排除病例資料不完整及未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1.2 方法? 應用全身CT機行顱腦平掃及成像,設置層厚為10mm、4.8mm及2.4mm,層距為10mm、4.8mm及2.4mm。矩陣為512*512,掃描24層。指導患者保持仰臥位,由顱底開始至顱頂實施逐層掃描,重點觀察患者的出血位置、血液分布情況以及是否存在病變組織。
1.3 評價標準?對患者的出血位置、血液分布狀態等進行觀察,記錄存在腦挫傷、腦底部及椎動脈破裂的患者數量等。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O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x2檢驗,檢驗水準=0.05.
2 結果
CT檢查下,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與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存在顯著差異,在腦挫裂傷、腦底部及椎動脈破裂、雙側皮質靜脈破裂、出血位置腦基底部等方面均存在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CT具有安全、無創的特征,能夠快速對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予以檢查,操作方式簡單且快速,空間分辨率較高,能夠使患者病灶顯像更加貼近于實體解剖圖像。CT檢查方式下,其圖像質量較高,且后期處理能力較強,能夠在各個領域中得到推廣應用,對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臨床診斷與治療工作奠定良好基礎。CT在蛛網膜自發性與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診斷中的應用,需要重點對患者的出血位置、血液分布情況、血液性狀以及病變組織情況等進行檢查。首先在出血位置檢查方面,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其出血位置多在腦挫傷區域,為單側或者雙側皮質靜脈出血[2]。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位置則多在腦底部動脈、椎動脈,無顯著的腦挫傷癥狀。其二在血液分布方面,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出血界限比較清晰,呈現出片狀或者是彌漫性的分布狀態。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其出血界限不夠清晰,血液分布多處于腦基底位置,具有彌漫性特點。其三在血液形狀方面,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出血量相對較小,且鮮少存在凝血塊。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其出血量相對較大,凝血塊出現的幾率也相對較大。最后在病變組織方面,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多由于外力打擊導致,存在外力腦挫傷,軟組織挫傷,部分存在相關部位顱骨骨折。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則存在顯著的病變組織,血管破裂癥狀。TSAH的CT表現為相應腦池、腦溝由水樣低密度變為密度增高影,可合并有腦挫裂傷、顱內血腫及顱骨骨折等,因其受傷的方式和部位不同,CT表現也不盡相同,可表現為縱裂池出血,側裂池出血,腦溝出血,小腦幕出血等。CT的動態監測掃描不僅能清楚顯示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部位和范圍,而且還能明確有無并發癥及其病情發展程度,這對確定治療方案和預后很有價值,CT的動態監測掃描是TSAH的首選和必查項目。
CT檢查的方式下,能夠結合患者的出血位置、血液分布情況等獲取有效的影像學資料,對患者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原因進行判斷。作為一種有效的診斷方式,可以將其作為腦部血管檢查的首選影像學檢查技術,臨床診斷臨床與鑒別的準確度。孫美君在報道中,對36例自發性和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CT檢查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自發性與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在CT檢查后,發現存在腦挫傷、腦底部及椎動脈破裂等傷害,CT檢查能夠清晰觀察到自發性、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出血位置,血液分布情況等,對其后續的手術治療及預后效果均能夠產生重要影響[3]。本次數據調查結果顯示,CT檢查下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與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存在顯著差異,能夠通過腦挫傷、腦底部及椎動脈破裂、雙側皮質靜脈破裂等區別,分為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或者是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根據出血位置(腦基底部等)(刪掉)實施針對性治療,改善患者的預后效果。
綜合上述內容,CT檢查的方式能夠有效鑒別自發性與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癥狀,明確患者病變組織情況及血管破裂情況等,對患者的臨床治療工作提供更多有效信息,建議在臨床鑒別與診斷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亮,王振奎,張麗,等.急性腦出血與腦梗死患者MRI影像學特征及其診斷價值分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18,16(11):9.
[2] 武佳芳,劉國榮,王寶軍,等.經顱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價腦中線移位對急性腦卒中患者轉歸的預測作用[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9(6):624-628.
[3] 李天金,劉慶華.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應用螺旋CT檢查術后血吸收程度的效果分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17,15(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