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輝
【摘 ?要】目的:探討頭部CT血管成像(CTA)診斷顱內動脈瘤的能力和價值。方法:對27例患者行頭顱CTA檢查,并進行圖像后處理。結果:頭部CT血管成像(CTA)診斷動脈瘤11例,發現動脈瘤12個,大小3mm-18.5mm。結論:頭部CT血管成像(CTA)能很好的顯示顱內動脈瘤,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CT血管成像(CTA);顱內動脈瘤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484(2019)10-0164-01
顱內動脈瘤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也是最常見的自發性顱內出血的原因,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死亡的患者約占腦部出血全部疾病死亡的20%左右,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1]。以往多依靠DSA檢查明確診斷,但DSA屬有創檢查,費用昂貴。而新一代螺旋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即CTA,能直觀的顯示顱內動脈以及顱內動脈瘤的發生部位、大小、形態等情況,對臨床選擇最佳治療方案、復查以及觀察療效具有重要的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2016年9月至2019年12月我科進行頭部11CT血管成像(CTA)檢查病人27例資料,其中男16例,女11例,年齡43-85歲,平均58.5歲。臨床表現為頭痛、眩暈、惡心等。
1.2 ?CT檢查方法及評價? 使用東軟精睿64排128層螺旋CT機,管電壓120KV,管電流500MA,螺距為1.0,層厚為0.625mm,準直寬度128x0.625。所有病例CT平掃定位,掃描從頸3椎體到顱頂水平。使用雙針筒高壓注射器,采用造影跟蹤技術,以頸3椎體為感性趣區,選用碘海醇80ml,然后注射生理鹽水40ml,注射速度為4.5ml/Min。數據采集后傳至工作站,進行 MPR(多平面重建) 、CPR(曲面重建)、 MIP(最大密度投影)及VR(容積再現)、VA(血管分析)等圖像后處理。
2? 結果
檢查患者27例,其中11例患者檢查出動脈瘤12個,最大直徑約18.5mm,最小直徑約3mm,其中發生于前交通動脈4個,頸內動脈眼段2個,大腦中動脈2個,后交通動脈2個,頸內動脈前交通段1個,海綿竇段1個,其余16例未見動脈瘤表現。
3? 討論
3.1 ?顱內動脈瘤好發于前交通動脈、后交通動脈、頸內動脈床突上段、基底動脈等部位,顱內動脈瘤破裂是引起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最常見的原因,并可導致腦血管痙攣、腦梗死、腦水腫和腦積水等是的發生,致殘、致死率高,因此顱內動脈瘤的早期診斷和治療非常重要。
3.2頭部CTA與DSA比較? 目前DSA仍然被認為是診斷顱內動脈瘤的“金標準”[2],但DSA檢查具有較大的局限性,比如有創、引起血管痙攣以及風險較高等缺點。而CTA具有以下優勢[3]:①具有創傷小,操作簡單,掃描快,②不增加出血和腦血管痙攣風險,可作為危急癥首選檢查,③可顯示顱底骨質結構,瘤壁有無鈣化、有無血栓及大小等,④可顯示蛛網膜下腔出血、顱內血腫等并發癥情況,⑤術后復查的首選檢查方法,尤其適合病情危重不能進行DSA檢查的病人。CTA是一種有效的診斷動脈瘤的方法,符合率高,本組11例動脈瘤患者,其中9例進行手術或DSA確診,其中2例未進一步檢查和治療。頭部CTA可準確判定動脈瘤的部位、大小、形態以及瘤體、頸等情況,趙佳[4]等統計分析173例蛛網膜下腔出血(SHA)CTA和DSA的檢查結果:表明CTA在動脈瘤診斷符合率、動脈瘤體及瘤體寬度的檢測結果等方面與DSA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3.3采用合理的掃描技術及后處理技術? 掃描時間過早動脈顯影不充分,過晚靜脈過度顯影,影響動脈觀察,因此需要采用造影跟蹤技術,找到最佳的觸發閾值進行掃描。本組病例通過MPR、CRP、MIP及VR等圖像后處理技術,可疑清楚顯示頸內動脈、椎基底動脈及各段分支情況,觀察Willis環,尤其是如前交通、后交通動脈等動脈瘤好發部位是否存在動脈瘤。采取三維重建、任意角度旋轉能克服了多支血管相互重疊缺點,準確的顯示動脈瘤的部位、大小、形態以及瘤體、頸等情況,通過帶骨VR與周圍顱骨結構的關系判定瘤體朝向,顯示動脈瘤朝向以及與周圍結構的關系,為臨床制定治療計劃提供可靠依據,降低手術風險。對于毗鄰顱底的小動脈瘤,數字減影CT血管成像(DSCTA)具有明顯優勢[5]。頸內動脈巖段、海綿竇段、床突段等處采用MCP重建顯示。此外,陳運奎等[6]前瞻分析3D-CTA檢查高危顱內動脈瘤出血的應用價值及篩選敏感性指標,結果表明3D-CTA檢查高危顱內動脈瘤出血有較好的應用價值。
總之,新一代多層螺旋尤其是64排128層問世以來,CTA以無創、快捷、特異性及敏感性高,能準確的顯示動脈瘤部位、形狀、大小、朝向等優點,能為臨床診斷、治療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據,使患者得到及時準確的治療。CTA是一種有效的診斷動脈瘤的方法,它已取代DSA成為顱內動脈瘤首選診斷方法,具有很高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曾秋華,洪早云,喻立軍.減影CTA聯合常規CTA對腦血管病的診斷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2013,11(4):26—28.
[2] 張永忠,周建承.64排螺旋CT腦血管成像對顱內動脈瘤的診斷價值[J].實用臨床醫學雜志,2012,13(3):81-82.
[3] 朱建,王勇,曹平,等.64層螺旋CT腦血管成像對顱內動脈瘤的臨床診斷價值值[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0,20(7):932—934.
[4] 趙佳,李金礦,袁東,等.頭顱CTA在SHA病因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23):103—104.
[5] 劉鋼,李長英,錢勇,等.數字減影CT腦血管成像對顱內小動脈瘤的診斷價值[J].實用放射學學雜志,2016,32(7):1098-1101.
[6] 陳運奎,符惠宏,王錄兵,等.三維CTA檢查預測高危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的應用價值[J].醫學影像學雜志,2020,30(3):363—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