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春華 孫紅云

【摘 ?要】目的:預防接種對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學特征的影響分析,旨在全面提升預防接種工作水平。方法:本次研究將本中心2000年1月-2019年12月流行性腮腺炎相關報告資料作為研究對象,開展回顧性分析。結果:從2000年開始本地大力推廣接種含有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根據統計數據可知,預防接種工作的開展和推進,明顯改變了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學特征,疾病的高發人群也發生了改變,之前高發年齡段為3-7歲,目前高發年齡段為10-12歲。結論:預防接種工作力度,對于流行性腮腺炎的預防和控制具有直接的影響,因此需要進一步優化免疫工作,堅持做好常規免疫,確保適齡兒童及時接種疫苗,能夠有效降低疾病的發生率及大規模爆發幾率。
【關鍵詞】預防接種;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學特征;回顧分析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484(2019)10-0182-02
流行性腮腺炎簡稱為流腮,屬于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性疾病,是由腮腺炎病毒所致,兒童和青少年為疾病的高發人群。發病后主要癥狀為腮腺腫脹疼痛(非化膿性),伴隨不同程度發熱。通常患者痊愈后可對疾病終身免疫,極少出現再次復發案例,但腮腺炎病毒可能會累及神經系統以及機體發育成熟者的卵巢和睪丸,誘發嚴重并發癥如卵巢炎、睪丸炎或是腦炎,疾病較為嚴重時,可能導致患者殘疾,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相關研究結果顯示[1],依據傳染性強度進行排名,流行性腮腺炎僅次于水痘和麻疹,屬于丙類傳染性疾病。但是人們對疾病的認識程度不足,即便是國家將疫苗納入免費接種后,接種情況和發病率仍不理想。為了詳細分析接種疫苗對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學產生的影響,本次研究對本中心2000年1月-2019年12月間收集的流行性腮腺炎相關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 本次研究將本中心2000年1月-2019年12月流行性腮腺炎相關報告資料作為研究對象。資料主要包括區域內傳染病疫情監測相關資料;從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中收集流行性腮腺炎發病數據以及突發或是緊急公共衛生事件相關報告和數據資料;從本地區疾病監測點搜集區域內人口和年齡等詳細情況;從本地區計劃免疫年度報表中獲取麻疹-腮腺炎聯合疫苗(MM)接種以及麻疹-腮腺炎-風疹聯合疫苗(MMR)接種詳細數據。
1.2 方法 研究辦法:回顧并分析本地區2000年1月-2019年12月流行性腮腺炎相關報告資料。
調研報告方法為:將2000年-2019年收集的資料依據不同接種開展方式進行分類,主要分為:為實施預防接種時段--預防接種初階時段--納入免疫規劃時段,對不同時段的數據進行整合和分析[2]。
1.3 統計學分析 研究數據輸入SPSS22.0軟件中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對預防接種結果進行細致分析 本地區從2000年開始推行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種,均使用1劑型疫苗;2005年起,實施1劑MMR接種(接種人群為>1歲兒童),利用抽樣調查方法定期開展低齡兒童接種情況研究(每年1到2次)。從研究數據結果可以看出,本地區兒童(MMR)接種率呈遞增發展。見表1。
2.2 流行病學特征分析 對相關資料進行匯總并分析發現,流行性腮腺炎發病率最高的兩個階段為冬季及春末夏初階段,其中3-7月為疾病的發病高峰,本階段發病人數約占全年發病總人數的59.16%。數據顯示,發病人數中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比例=1.36:1);其中流行性腮腺炎的發病年齡多在2歲到14歲(平均年齡6.9歲),本年齡段發病率約為384.74/10萬。在未全面開展含腮腺炎成分疫苗預防接種工作前,流行性腮腺炎的高發年齡為3-7歲兒童,本年齡段發病例數約占總體發病率的66.46%,其中發病人數占比最高的為5歲兒童;在預防接種工作實施的初階時段,疾病的高發人群為4-11歲兒童,本年齡段發病例數約占總體發病率的80.46%,其中發病人數占比最高的為8歲兒童;在國家將MMR納入免疫規劃時間段內,疾病的高發人群為10-14歲兒童,本年齡段發病例數約占總體發病率的47.81%,其中發病人數占比最高的為10-12歲兒童。對各個階段發病率進行總結和比較發現,和未全面開展預防接種工作時段比較,預防接種工作實施的初階時段的發病率顯著降低;和預防接種工作實施的初階時段相比,國家將MMR納入免疫規劃時間段的發病率更低[3]。
3 討論
根據本次調查研究發現,易感人群(學齡前兒童、學齡兒童等)因為存在大規模積累,因此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表現為多發及小范圍高發共同存在態勢。其中在3-7月份發病較為集中,且發病人群多為2歲到14歲的兒童。由此可見,隨著免疫規劃疫苗的逐步推廣和完善,流行性腮腺炎的發病率顯著降低,且大齡兒童已經成為現階段疾病的高發人群[4]。
本次研究結果證實,流行性腮腺炎具有極高的感染性,其隱性感染風險較大。在未全面開展接種含腮腺炎成分疫苗階段,本病的發病率較高。大力推行接種MMR后,流行性腮腺炎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MMR在預防接種工作實施的初階時段,需要自費接種且部分家長擔心接種后不良反應,因此低齡兒童的接種率相對較低,因此無法構成有效的免疫屏障。當疫苗納入到免費接種范圍內后,疫苗接種率和腮腺炎發病率都有了明顯改善。
由此可見,通過強化預防接種力度,能夠顯著降低流行性腮腺炎的發病和流行。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保證含腮腺炎成分疫苗常規免疫的高接種率,確保適齡兒童及需要加強免疫的人群能夠及時完成疫苗接種,在人群中建立起免疫屏障,能夠有效阻斷流行性腮腺炎的發病及流行。
參考文獻
[1] 方興, 常琳, 姚文清. 遼寧省擴大國家免疫規劃前后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學特征變化分析[J]. 中國生物制品學雜志, 2019, 32(3):315-318.
[2] 許青, 熊萍, 房學強,等. 山東省兩劑含腮腺炎成分疫苗納入免疫規劃后流行性腮腺炎短期預防效果評價[J]. 中華預防醫學雜志, 2018, 52(3):265-270.
[3] 顧雯雯, 許二萍, 劉艷,等. 2005-2016年杭州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 中國疫苗和免疫, 2018, 24(1):48-52+56.
[4] 趙明江, 胡龍, 孫茜. 2015—2017年湖北省流行性腮腺炎發病特征及免疫策略調整后防控效果[J].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2018, v.29;No.163(3):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