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華 續維莉 顧虹



【摘 ?要】目的:針對仿生物電刺激對人流后子宮內膜修復情況進行分析,分析其臨床效果。方法:隨機將2019年3月份-2020年3月份我院婦產科收治的要求人工流產手術孕婦共計274例,作為研究對象,將274例孕婦按入院順序分成對照組與研究組,各137例。其中對照組采用術后自然康復方式,研究組采用術后2小時后實行仿生物電刺激方式,對比兩組患者采用不同的子宮內膜修復方式后,子宮恢復情況。結果:相對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在宮腔積血、宮腔內殘留物及血凝塊數據較低,在疼痛程度方面數據較低,術后尿妊娠試驗及子宮三徑之和比較方面數據較高,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相對于自然康復方式,仿生物電刺激可以更加有效的促進人工流產后子宮內膜的恢復,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仿生物電刺激;人工流產;子宮內膜修復
【中圖分類號】R181.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484(2019)10-0186-01
通過近幾年數據顯示可知,我國行人工流產術的女生數量越來越多,手術比例呈現上升趨勢,而孕婦年齡卻越來越低,主要以20-25歲女性為主。盡管人流術發展較為成熟,手術安全性大幅度提高,但是依舊需要注意術后感染,甚至是出現并發癥。據分析,手術后85%以上的女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陰道出血,月經不調,宮腔感染等情況,較為嚴重者會出現不孕的癥狀,對于患者而言,必然會受到傷害。仿生物電刺激是一種新型的術后修復方式,主要作用于盆底肌、膀胱、子宮內膜修復等等,非常受到人們重視。因此本文針對仿生物電刺激對人流后子宮內膜修復情況進行研究,分析其臨床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9年3月份-2020年3月份婦產科實行人工流產術孕婦作為研究對象,共計274例,所選患者均屬于宮內早期妊娠,妊娠周期為6-10周。現將274例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研究組,各個小組編入137例患者。對照組患者中年齡最小為20歲,最大為29歲,存在過往流產史。研究組患者中年齡最小為23歲,最大為35歲,存在過往流產史。患者個人資料獲取均得到醫院檔案部門批準,資料數據對比無任何差異,有可比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行人流手術后,通過自然康復方式進行子宮內膜的修復。
1.2.2研究組 研究組患者行人流手術后,護理人員給予仿生物電刺激治療方式,具體操作為手術2小時后將8個圓形仿生物治療粘附電極片放置在患者身體各個穴位上,所選穴位分別是氣海穴、關元穴、子宮穴、天樞穴、腰眼穴,通過仿生物治療粘附電極片向患者身體傳輸電流從而刺激治療。當然,在治療過程中,需要密切關注電流頻率,控制頻率在1-10Hz之間,時間控制在20s之內,結合患者情況,電流頻率可以逐漸增加,具體情況以患者舒適度為準,脈沖強度一般控制在10-20mA之間,患者治療次數為一天一次,以七天為一個周期。
1.3觀察指標 分析對照組與研究組患者分別采用不同的治療方式進行術后恢復,子宮恢復情況,手術后患者疼痛感情況,以及術后7天和14天,患者尿妊娠試驗試驗情況。
1.4統計學分析
對照組與研究組數據均以SPSS23.0統計軟件展開分析比較,結果使用(X±s)表示,設定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后宮腔積血、宮腔內殘留物及血凝塊 結合表格1數據可知,兩組患者行人流手術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宮腔積血、宮腔內殘留物、血凝塊滯留情況,數據相比較之下,研究組患者發生概率比對照組患者低,兩組患者數據存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術后疼痛程度比較 結合表格2數據可知,研究組患者在人流術后7d,術后14d這兩個階段中,患者疼痛感數據均低于對照組患者,疼痛感較輕,兩組患者數據存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術后尿妊娠試驗及子宮三徑之和比較 結合表格3數據顯示,兩組患者行人流術后7d,研究組患者妊娠試驗轉陰率數據較高,比率為74.45%,數據存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術后14d時兩組患者妊娠試驗轉陰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結論
在本次研究中,相對于對照組患者,研究組患者在宮腔積血方面、宮腔內殘留物方面、血凝塊滯留發生率方面數據較低;在患者手術后疼痛方面,研究組患者對比對照組患者疼痛感較低,在尿妊娠試驗轉陰率方面,研究組數據高于對照組,子宮三徑之和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早期孕婦行人流術后,為促進子宮內膜修復,使用仿生物電刺激比自然恢復效果更具優勢,可促進患者早期恢復。
參考文獻
[1] 黃翎.循經絡仿生物電刺激對人工流產手術后子宮內膜血運的影響[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2(02):251-254.
[2] 韋海霞,張催蘭.仿生物電治療在人流術后子宮修復中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98):152.
[3] 張催蘭,韋曉紅,咸菊芬,秦雪,陸麗翠,鄭程成,韋思清,周菊花,藍小梅,楊凱捷.仿生物電刺激促進人流術后康復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9,12(05):526-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