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百峰
【摘 ?要】目的:分析全身麻醉與腰部麻醉下標準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腎結石的效果值。方法:80例腎結石患者,采用隨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行全身麻醉下標準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實驗組患者行腰部麻醉下標準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及術后指標。結果: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比較P>0.05;實驗組術后低血壓發生率為5.0%,低于對照組的20.0%,P<0.05;實驗組術后血紅蛋白下降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術后發熱發生率為5.0%,低于對照組的20.0%,;實驗組術后疼痛評分為低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結論:全身麻醉與腰部麻醉下標準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腎結石所花手術時間無差異,但腰部麻醉下術后疼痛更輕、低血壓發生率更低、住院時間更短,臨床效果更好。
【關鍵詞】全身麻醉;腰部麻醉;經皮腎鏡取石術
【中圖分類號】R71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484(2019)10-0153-01
腎結石是泌尿外科中常見的疾病之一,該疾病有著很高的發病率,在我國的人群發病率約為1/50,該疾病是鈣、草酸、尿酸等晶體物質腎臟內異常聚集所導致的[1]。其癥狀取決于結石的位置、大小及感染情況,由于是進行性疾病,及時的治療對于疾病的緩解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經皮腎鏡取石術是常見的治療方法,因為該手術具有創傷較小、恢復較快、結石清除徹底的基本優點,因此被廣泛用于腎臟結石與上尿路結石的治療。手術治療過程當中,麻醉方式的選取對術中和術后患者的恢復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2],常見的麻醉方式有兩種,分為全身麻醉與腰部麻醉。本文對比全身麻醉與腰部麻醉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腎結石患者,采用隨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28~68歲,平均年齡(44.8±8.2)歲。實驗組患者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26~66歲,平均年齡(42.5±8.0)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行全身麻醉下標準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患者行全身麻醉,首先囑咐患者在術前8~10h內禁止食用食物,4~6h內禁止飲水,根據患者身體情況給予1~2μg/kg芬太尼以及0.01~0.02mg/kg劑量的咪達唑侖行規范誘導插管。在插管前引導患者吸氧約3min,觀察患者情況,適當采用靜脈注射方式給予患者0.5mg/kg阿曲庫銨維持肌松后插管,直到患者不能回答醫務人員問話視為麻醉成功。隨后開展手術,手術過程中的麻醉維持:使用丙泊酚與瑞芬太尼持續微量泵入,持續時間與劑量有效根據患者的大腦功能狀態指數(CSI)進行有效調整,瑞芬太尼的用量則需要嚴格按照血壓變化進行調整。在手術結束后,麻醉劑持續泵入同時停止。手術過程如下:患者取截石位,觀察到麻醉成功后,為患者建立人工腎積水,在患病側輸尿管進行5F輸尿管導管留置,引導患者改俯臥位。于B超引導下用穿刺針進入腎盞,退出針芯后抽取尿液,尿液抽取干凈后留置斑馬導絲,行皮膚切割并利用擴張器放置工作鞘,在輸尿管鏡下行激光碎石工作,取出結石后留置雙J管和腎造痿管。
實驗組行腰部麻醉下標準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患者行腰部麻醉,首先囑咐患者在術前8~10h內禁止食用食物,4~6h內禁止飲水,觀察患者腰椎,選擇T10~11椎間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按照患者實際情況注入0.375%羅哌卡因以及1.0%利多卡因,有效調整麻醉平面。麻醉平面調整完成后,患者有效取截石位置,觀察患者麻醉效果,符合麻醉成功標準之后,先在患者輸尿管留置輸尿管導管,目的為建立人工腎積水,建立成功后引導患者采取俯臥位置。采用超聲引導,在超聲下使用穿刺針對目標腎盞進行穿刺,穿刺成功退出針芯。10ml注射器抽出尿液后,留置斑馬導絲,切開皮膚,退出針鞘,使用擴張器依次擴張至20F,放置工作鞘。在輸尿管鏡下找到結石,使用鈥激光碎石,取出碎石。取石后行C臂X線和B超檢查確定無結石殘留,術側輸尿管內留置SF雙J管,并留置16F腎造瘺管,退出工作鞘。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比較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為(76.12±10.20)min,與對照組的(80.05±14.45)min比較差異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指標比較實驗組術后低血壓發生率為5.0%(2/40),低于對照組的20.0%(8/40),P<0.05;實驗組術后血紅蛋白下降水平為(1.28±0.42)g/L,低于對照組的(1.49±0.46)g/L,P<0.05;實驗組術后發熱發生率為5.0%(2/40),低于對照組的20.0%(8/4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114,P<0.05);實驗組術后疼痛評分為(2.11±0.60)分,低于對照組的(3.15±0.95)分P<0.05;實驗組患者住院時間為(5.01±0.75)d,短于對照組的(6.25±1.45)d,P<0.05。
3 討論
腎結石作為泌尿系統常見的結石疾病,其主要以腰部疼痛、腎部明顯較痛、出現血尿為臨床特征,在流行病學統計調查中,我國腎結石患者發病率隨著生活節奏與工作壓力的加大正在進一步呈現低齡化,對于疾病的治療雖然簡單,但是年輕化的發病對于我國健康水平形成巨大影響。腎結石的癥狀取決于結石的大小、形狀、所在部位和有無感染、梗阻等并發癥。腎結石的患者大多沒有癥狀,除非腎結石從腎臟掉落到輸尿管造成輸尿管阻塞。常見的癥狀有腰腹部絞痛、惡心、嘔吐、煩躁不安、腹脹、血尿等,如果合并尿路感染,也可能出現畏寒、發熱等現象[3]。在腎結石疾病的治療中,主要以體外沖擊波碎石技術、經皮腎鏡下腎結石手術為選擇,經體外沖擊波碎石技術相比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腎結石的清除率稍低,且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可能出現結石反復的情況,因此后者已經成了最主要的治療方式,該方式具有治療效果好、創傷較少、術后不良反應少、恢復時間短等優點,特別是應用于較為復雜的鑄型結石治療中,具有十分良好的效果。腰部麻醉是適用于腹部和下肢手術的常見麻醉方式,在腎結石手術中,該麻醉方式能夠有效減少麻醉藥物的用量、手術時間和副作用。大量臨床數據表明,腰部麻醉下患者的收縮壓、舒張壓以及心脈率與麻醉前無太大差異,能夠十分有效的維持血流動力學的穩定,對比全身麻醉方式下患者血壓和脈率的不斷增高,有效減少了患者的術中出血量,縮短了手術時間[5]。除此之外,腰部麻醉的藥物用量更少,恢復時間更快,目前認為該優勢的形成原因為患者在進行腰麻后,血管出現舒張、交感神經阻滯、胸內壓降低等導致的。全身麻醉與腰部麻醉相比,全身麻醉的用處更加廣泛,手術部位應用更加頻繁,但在腎結石的手術治療中,在經皮腎鏡取石術的方式下,腰部麻醉顯然更具優勢。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術后低血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術后血紅蛋白下降水平低于對照組,術后發熱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術后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
參考文獻
[1] 瞿根義,徐勇,劉勁戈,等.全身麻醉與腰部麻醉下標準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腎結石的臨床效果.臨床與病理雜志,2018,38(12):89-92.
[2] 陳冠豪,黃國泉,王煒.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腎結石的臨床效果觀察.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8,28(17):98-99.
[3] 闞濟偉.經皮腎鏡取石術麻醉的研究進展.醫療裝備,2019,32(8):201-202.
[4] 王乃潮.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腎結石效果觀察.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6,16(88):181.
[5] 王本鋒,高魏貞.腰麻和全麻下經皮腎鏡手術治療腎結石的效果比較.中國現代醫生,2015(22):26-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