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靜(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省人大環境資源委委員、省水科院水研所所長)
當前,我省污染防治攻堅戰總體上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至2019年上半年,全省71個國考斷面中仍有5個未消除劣Ⅴ類,水質優良比例為73.2%(52個),且前山河石角咀水閘、東莞運河樟村、漠陽江江城等國考斷面水質同比出現不升反降的現象,距離國務院要求廣東至2020年國考斷面基本消除劣Ⅴ類、水質優良率達到84.5%以上的目標差距較大,抓好國考斷面特別是5個劣Ⅴ類國考斷面達標工作,是我省近期水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點與難點。
當前,我省對水污染防治面臨的主要問題如下:
一是治污工程與污染負荷不匹配。部分重污染地區的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滯后,城鄉結合部建制鎮的黑臭水體整治尚未得到高度重視,整體上缺乏系統性的科學研判,尚未形成實現精準治污的格局。

邱 靜
二是對感潮河道的污染物輸移規律掌握不足,尤其我省幾個達標難度大的國考斷面均位于感潮河流,復雜的徑潮水動力條件,對污染物輸移擴散產生重要的影響,目前,尚未有系統性的研究揭示復雜徑潮水動力對水質變化的影響機制。
三是農村農業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部分農村的水污染問題除了生活污水的處理設施建設不到位,設計不盡合理,投入運行管理機制還需完善以外,還存在禽畜養殖、農業面源污水治理和監管不到位,使原本清澈見底的小河小溪逐漸成為污水橫流、水葫蘆瘋長的排污通道,這些河流原本是美麗鄉村的靈魂,現在逐漸成為美麗鄉村的“疤痕”。
四是地市之間、部門之間的聯動機制仍需完善,我省未達標的國考斷面多數涉及跨界問題,地市之間、部門之間的利益訴求削弱了水污染防治協調聯動機制的效果,也影響了治水的整體成效。
為此,建議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水污染防治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并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相關工作:
強化控源截污,減少污染物入河量。控源截污是水污染防治的關鍵,污染物一旦入河,其治理的難度和成本將成數倍增加,而且不完善的控源截污體系也將削弱生態修復和清淤疏浚的工程效果。控源截污一是從源頭全面排查生活、工業、農業污染源,加大對尚未截污的居民區的排查力度,掌握基礎信息,制定切實可行、精準施策的方案。二是壓實企業主體責任,加強環境執法和排水許可管理,進一步依法關停“小散亂污”企業,嚴厲打擊偷排漏排行為,切實從源頭控制污染源排放。三是加強入河排污口的規范管理,摸清入河排污口的數量、排污類型、排污量等信息,加快實施入河排污口整治,加強對拍門閥的排查及維護,強化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四是堅持污水管網建管并重,加強對已建成收集管網的檢測排查與維護管養,查清管網的雨污混接情況及存在的結構性缺陷并進行整改修復,提高污水納管率和污水處理廠的處理效率。五是加快徑污比較小的河道(天然來水較少、河涌的污水占比大)沿岸污水處理廠的提標改造,逐步實現清污分流、正本清源。
加大污染物輸移規律研究,攻克感潮河道國考斷面達標難題。我省珠三角地區河流及內河涌容易受到外江潮位影響,大部分河涌有擋潮閘且存在往復流現象,水動力不足、河涌水體交換能力弱,水體的自凈能力較差。根據水文水質大同步測驗和數值仿真模擬研究表明,廣佛跨界鴉崗國考斷面由于受到潮汐影響,河道的往復流使鴉崗斷面除了上游來水污染物的影響以外,其下游10 km范圍內的重污染支流,對鴉崗斷面水質也有明顯影響。因此,需要加大對感潮河道污染物輸移規律研究的力度,提出科學可行的助力國考斷面水質改善的措施。一是開展我省典型感潮河道水動力規律研究,摸清潮汐河道復雜的水動力特征,分析水動力變化與污染物輸移、擴散及濃度變化之間的關系,界定感潮河道污染物對國考斷面水質影響的范圍,統籌開展上下游、左右岸綜合治污。二是開展河流納污能力計算和生態需水量評估,明確河流自凈所需的生態水量和入河污染負荷削減量,為精準實施截污、治污提供抓手。三是開展閘群調度優化方案研究,利用閘群調度增強河流水動力,如前山河流域閘群調度研究表明,中珠聯圍七閘聯合科學調度運行可明顯增強圍內的水動力。四是通過科學的水系連通,優化感潮河道內河涌水體循環路徑,增強河道水動力條件和水環境容量。
重視農村水污染治理,形成適合廣東農村水污染防治的新模式。在大規模的城鎮污水管網、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的治理推進的同時,廣東農村、農業污染的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農村生活污水、畜禽養殖業、漁業養殖污水及農業的面源污染等問題,尤其是建制鎮和農村地區的黑臭水體治理易成為水污染防治的薄弱環節,污染特征逐漸向復合型、多元化轉變,水環境污染防治難度增大,而實踐證明,照搬城市單一化的水污染治理模式并不適用于我省農村地區,往往出現“曬太陽”工程。因此,需要針對我省農村地域、水系特征及污染特征,構建因地制宜的農村水污染防治新模式。一是將城鄉結合部和農村的黑臭水體治理提上日程,總結和推廣黑臭水體成功治理的經驗,推動黑臭水體治理向縱深發展,進一步消除黑臭水體治理死角。二是因地制宜選擇污水處理工藝,確保污水處理設施發揮真正效益。根據農村人口分布、土地利用條件和社會經濟等特點,因地制宜地選擇污水處理工藝。在城鄉結合部和鄉鎮聚集區,可以采取建設污水處理廠;在離鄉鎮較遠的自然村落,考慮管網建設及維護成本,可以考慮采用分散型處理的一體化凈化槽與人工濕地的組合工藝。三是科學規劃養殖模式,壓實地方政府農村污水治理和監管責任。提倡和引導生態養殖模式,評估劃定養殖區域內的水環境容量,配套相應的廢棄物的處理設施,由政府與養殖戶共同出資建設管理,在日常管理維護中向養殖戶收取部分的維護費用,由政府聘請的專業隊伍進行規范管理。四是強化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監管執法,建立健全農業農村管理信息系統,建立農業農村水環境監測體系和監管執法工作機制,充分利用先進監控手段,結合鄉村治安網格化管理平臺,鼓勵公眾監督,及時發現農業農村水環境問題。
完善協調聯防機制,提高治水整體成效。水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作,需要統籌考慮上下游,左右岸關系,更需要加強組織保障和協調聯防,開展有效的社會監督和宣傳引導工作。一是加強意識治污和法治治污。全民上下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在意識形態樹立愛河護水理念,通過宣傳教育強化老百姓的環保意識,讓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強水污染防治、環境教育等的相關法規的立法,利用法治手段規范人們的行為,自覺遵守環保相關法規,積極參與水污染防治,抵制一切亂排偷排行為。二是充分發揮斷面達標的省級調度小組、省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辦公室和各級河長作用,協調解決水污染防治過程中的地市和部門之間的問題。三是加強跨地市協調協作,建立跨地市聯防聯治機制,建立健全區域和流域的合作平臺,健全流域涉水監察協作、部門聯合執法、邊界聯動執法和環境應急聯動機制。四是加強部門之間的協作,充分共享整合現有環保、水利、住建、國土、農業、自然資源、交通等相關行業信息資源,完善定期協調會商、信息互通共享和突發水環境事件協同處置制度。五是加強社會監督,充分發揮省人大、省政協、新聞媒體和社會群眾的監督作用,建立督導問題基本臺賬,定期公布水質信息,宣傳正面典型、曝光突出問題,確保項目工程如期推進。
總之,水污染防治是一項長期及艱巨的工作,我們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拿出繡花的功夫認真對待水污染防治工作,為建設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美麗廣東和高質量發展的廣東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