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綱要》明確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形成都市區1小時通勤、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的“全國123出行交通圈”。
可以預見,隨著我國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建設的快速深入推進,便捷順暢的交通網將成為促進中國各城市與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強健“筋骨”。
當前,我國正在積極推進城市現代化,下大力氣升級大城市的承載能力,深入推進多個城市群建設。要讓城市“活”起來、城市群“融”起來,離開現代交通體系無疑是天方夜譚。
必須以國家發展規劃為依據,統籌鐵路、公路、水運、民航、管道、郵政等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構建城市內部和城市之間多中心、網絡化、多層次的快速交通網,不斷優化存量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交通立體互聯,增強運輸系統彈性,才能形成全國區域與城市交通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切實為實現新型城鎮化目標打下良好的交通基礎。
構建符合新型城鎮化目標的交通體系,必須堅持創新為先。要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適度超前,進一步解放思想,推動城市交通體系建設由傳統要素驅動向創新要素驅動轉變,打造設施一流、技術一流、管理一流、服務一流的現代化城市交通體系。要在城市群和都市圈構建以現代軌道交通、高速公路為骨架的多層次快速交通網,推進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融合發展。要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世界前沿科技,加強對可能引發交通產業變革的前瞻性、顛覆性技術的研究;大力推動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超級計算等新技術與交通行業深度融合,推動數據資源賦能交通發展,加速交通基礎設施網、運輸服務網、能源網與信息網絡融合發展,構建先進的交通信息基礎設施,提供高效的交通公共服務。
構建符合新型城鎮化目標的交通體系,必須堅守安全底線。交通出行,人命關天。安全是交通建設的底線和紅線。一方面,要著力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安全技術標準規范,持續加大安全防護投入,提升關鍵設施安全防護能力。另一方面,要健全交通安全生產體系和交通安全依法治理體系,強化交通安全責任體系,明確部門監管責任,有效降低系統性風險,不斷強化交通安全的支撐保障與綜合治理,使交通安全水平與交通設施現代化水平同步快速提升。
構建符合新型城鎮化目標的交通體系,必須堅持服務為要。人民滿意是城市發展與交通建設的宗旨。要尊重城市發展規律和市民生活規律,統籌安排城市交通功能和用地布局,以人為本制定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要讓人文關懷貫穿于從交通體系規劃到交通設施交付使用的每一個環節與細節,在運輸線路布局、人機互動模式、客運服務程序、無障礙設施、母嬰室、熱水設備、座椅間距等各方面體現出現代交通體系的便利與溫暖、貼心與舒適。
構建符合新型城鎮化目標的交通體系,還必須堅持綠色集約。現代化交通體系建設,必須促進資源節約,實現低碳環保。要加快推進新能源、清潔能源在城市交通中的應用,促進公路貨運節能減排,推動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和城市物流配送車輛實現新能源化和清潔化。要打贏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統籌油、路、車治理,有效防治公路運輸大氣污染。要嚴格執行國家和地方污染物控制標準及船舶排放要求,推進船舶、港口污染防治。最重要的是,要在全社會倡導綠色低碳出行理念,開展綠色出行行動,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