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佳贇 張靜

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體育健身服務。
到2030年,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全面建立。
實現《“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的戰略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
健康城市,是健康中國的核心要件。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要在城市建設和治理中貫徹落實。
長期以來,我國大城市尤其是特大超大城市的空間,多為建筑物所占據,社區空地也要為交通、綠化讓路……由于缺乏運動場地,許多市民下班后只能去公園摸黑運動,或是在自家門口占用停車位打球,甚至在高架橋下、馬路邊跑步。
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與城市運動場地供給不足的矛盾,已成為其健康水平和身體素質持續提高的掣肘。
破解“去哪兒健身”的難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一是要做大增量,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公共設施,加強健身步道、騎行道、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公園、社區多功能運動場等場地設施建設;二是要盤活存量,推行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確保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和符合開放條件的企事業單位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三是要加強全民健身組織網絡建設,扶持和引導基層體育社會組織發展。
人們看到,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近年來很多城市已開始發力全民健身,積極打造城市“健身圈”:敞開學校操場的大門,見縫插針挖掘“邊角地”的價值,以“互聯網+”模式建設共享運動場,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融合……
這些著眼于人民群眾健身需求的新變化,不斷創新的公共健身服務改革,既是因地制宜之舉,也是高瞻遠矚之策。
讓全民健身融入城市,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舉措,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抓緊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抓緊補齊短板,才能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健康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