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天津市第八中學操場
周日早上6:45,天津市第八中學總務處負責人李勇和三位同事準時到崗,沿著操場(足球場)和籃球場巡查,確保一切正常后,7:00準時打開學校大門,“共享操場”迎來了當天的第一批客人。
市民王先生在校門口的閘機上刷了一下身份證,“嗶”的一聲,顯示有登記信息,可以入校。
八中體育場免費對外開放已近半年,每周日早晨,王先生都會來這里鍛煉。“家門口的學校操場免費開放,對周邊居民來說真是太方便了!以前我經常繞馬路長跑,吸著尾氣,也不安全,現在有了這么好的跑道、操場,全家老小都可以來健身。”王先生對本刊記者說。
他晨練結束剛出學校,上中學的兒子又和同學相約進入學校,準備來一場籃球賽。
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是天津市2019年“20項民心工程”之一,并為此專門出臺了《關于推進天津市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要求符合條件的中小學校操場陸續開放。
在全國體育場地總存量中,學校體育場地面積占比超過了一半,打開學校操場等公共體育場館的大門,就是盤活了最大的一塊存量,也是解決城市居民“去哪兒健身”難題的重要途徑。
健身,早已從社交平臺上的時尚變為更多人的生活日常。然而,健身去哪里,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城市難題。
城市空間常常被建筑物占據,社區空地要為交通、綠化讓路……由于缺乏運動場地,許多市民下班后只能去公園摸黑運動,或是在自家門口占用停車位打球,甚至就在高架橋下、馬路邊跑步。
“廣場舞大媽與籃球青年爭奪場地發生沖突”“馬路暴走團遭遇車禍一死兩傷”……類似的社會新聞,更是凸顯了群眾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與城市運動場地供給不足的矛盾。
要打造能滿足居民需求的“15分鐘健身圈”,在短時間內修建一大批社區運動場館,對于大部分規劃成熟的大中城市來說確實存在困難。
對外開放部分與教學用地部分隔離開,既能避免外來人群對教學秩序的影響,也能將安全問題控制住。
另一種思路則是,盤活存量,打開學校的大門,充分發揮學校體育場館的公共屬性。
根據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的數據,全國各類學校的體育場地共有66萬個,占全國體育場地總量的39%;在19.3億平方米的全國體育場地總面積中,學校體育場地的面積達10.56億平方米,占比超過了一半。從類型上看,中小學擁有體育場地58.49萬個,占所有學校體育場地總數的89%。
早在2017年初,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就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實施意見》。2019年7月,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又發布《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我國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開放率要超過70%和90%。
此間,一批學校也曾嘗試過對外開放體育場館,但各類人群的活動在同一場地進行,導致了互相干擾甚至摩擦,增加了學校的管理難度,同時,體育場館的損耗、維護也要學校來埋單,因此,不少學校在試點一段時間后,中止了操場開放。
北京體育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林顯鵬指出,學校體育場館開放要有“分區”的新思路:即對外開放部分與教學用地部分隔離開,既能避免外來人群對教學秩序的影響,也能將安全問題控制住。
據天津市教委體美勞教育處處長張華泉介紹,能向社會開放的學校體育場館必須同時具備4個條件:與教學區域相對獨立或分離;必須有監控、照明設備;在滿足本校師生教學的基礎上有向社會開放的容量和時間段;必須有安全預案。
“在天津市政府的積極推進下,河東區教育局迅速落實《方案》,因地制宜、有序推進,針對不同區域、不同學校的實際情況,分批、分階段推動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有序開放。”河東區教育局體美勞科副科長肖彤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我們選擇學校的標準不是看它的大小,而是看其操場條件。”
位于河東區的八中,以“有限開放”為基本模式,遵循開放與學校教學活動錯時進行、開放區域與教學區域相隔離的原則,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對開放場地進行整修改造,配套了教學樓與操場間的隔離網、出入閘機、監控、夜場燈光、專用衛生間等設施。
“為了打開學校大門,我們新設置了9道門(閘機),形成了一條專門的對外開放通道。”天津八中校長任靜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八中所處的位置,可以輻射魯山道街道的11個社區。 “11個居委會主任來學校一起開會,街道負責對社區有健身需求的居民進行登記,我們拿到名單后錄入閘機系統,居民刷身份證入校鍛煉,實名制管理。”任靜說。
“安全是首要考慮因素。”任靜告訴本刊記者,學校組建了專門的管理團隊,包括帶班干部、體育教師、保安、保潔和接待預約的人員,開放日前四類工作人員要全天在崗。
天津市公安局河東分局每周日也會對八中附近區域進行重點巡查,排查安全隱患。“區公安、財政、應急管理局、區政法委、教育局、體育局等多部門形成聯動機制,共同保障了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順利進行。”肖彤說。
八中對民間足球隊實行預約開放,每周接受兩場足球場地預約。運行良好的預約制度,吸引了一批運動愛好者。
河東分局民警興亞洲就是其中一個,他是一個公安系統足球社的成員。過去,因常年找不到固定活動場所,社團形同虛設。聽說八中操場免費開放后,他第一時間前來預約。
“我在足球社微信群里振臂一呼,第一周就來了二十幾個人,20歲到50歲不同年齡的民警都有,大家踢得酣暢淋漓。”興亞洲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八中操場激活了沉寂多年的足球社。現在,每周日上午9:00~11:30,興亞洲和隊友們都要來這里踢一場。“踢完球,還能進行一些體能訓練,往小了說,好體格是每個警察的自我要求,往大了說,這對于活躍警隊文化、提高警員素質都能起到作用。”
雖然開放了操場,但不是所有預約都能得到批準。
“常有企業想用免費操場搞拓展、團建,我們都拒絕了。”李勇對《瞭望東方周刊》說,“我們也拒絕廣場舞,這是專業運動場,與市民廣場不一樣。”遇到拎著音箱想要“闖關”入場跳舞的大爺大媽,學校人員都會耐心解釋。
為保障居民在學校內安全、和諧地健身,八中操場在開放之初就再三考慮了每個細節。
李勇介紹,天津市專業的景觀工程設計施工公司在學校里對設計照度、炫光度、照射角度、燈與燈的間距等進行了測算和實驗。“操場燈具照明效果達不到足球場標準,我們就新增了4根12米的燈桿,一根燈桿上有6盞400瓦的大燈,球門旁的照明效果達到了120赫茲,球場中間90赫茲,達到了業余體育運動場的標準,居民們再也不用摸黑運動了。”
“處理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滿足學校教學需求以及運營成本三者之間的平衡,這是下一步要解決的問題。”
“燈的位置在反復測量后進行了精準定位,要保證踢球時不能因為燈光刺眼發生碰撞事故。”體育教師出身的李勇組織學校體育教師,專門在夜間踢了一場球,對燈光等設施的效果進行了體驗。
因為周邊無公共廁所,八中把操場旁的廁所改造成了“共享廁所”。周一到周五廁所門朝教學區開,周日此門關閉,另一側通往操場的門打開,供市民使用。廁所有了“雙向門”,真正實現了功能共享。
總務處的朱媛媛老師,還貼心地在宣傳冊上畫了廁所路線圖。
類似天津八中這樣的“共享操場”試點,在全國并不鮮見,但相關工作并非一帆風順。
9月初,濟南市72所試點學校的體育場地開始對外開放,防護網、攝像頭、人臉識別等成了這些學校保障安全的辦法。但公共衛生卻出現了問題,有市民在操場上隨地吐痰、亂扔垃圾,有小孩隨地大小便,還有一些大媽在校園里跳廣場舞,噪音干擾了周邊居民。
針對操場上出現的不文明行為,濟南市部分學校建立了懲罰制度。如俊德實驗學校和銀屏學校均規定,居民在操場上有隨地吐痰、隨地大小便等不文明行為的將被記錄,有連續記錄的被列入黑名單,拒絕其再進入學校健身。
“來學校健身的居民要簽承諾書,承諾不發生不文明行為,如果對學校造成了經濟損失,我們也會調取監控,社區、居委會、派出所會進行聯動,找出責任人。”濟南錦屏學校政教處主任孔琦說。
管理難題也發生在石家莊。據石家莊免費對外開放操場的某中學教師李慧回憶,有一次幾名外來人員進校踢球,與本校高中生發生口角,雙方推搡、辱罵,沖突差點升級,還好最后局面被學校保安控制住了。
外來人員入校與學生出現摩擦后學生人身安全如何保障,市民在學校體育場館運動受傷時學校該不該擔責,這樣的問題常常令學校感到棘手。
河北標致律師事務所律師劉建周分析,學校作為體育場館的實際擁有者和管理者,理應對場館負有管理主體責任,但是向社會開放后,學校體育場館就變成了公共體育場館,問題就上升到了公共安全管理層面。“如果所有的安全責任都讓學校來承擔,那就不合理了。”

在安徽省合肥市新安江路小學,周邊社區群眾正在學校操場鍛煉身體
“學校體育場館要一直免費對外開放,僅靠學校的力量遠遠不夠。”任靜說,“學校本質上是非盈利部門,長期承擔對外開放體育場館所增加的經費比較困難,我們希望政府盡快完善場地開放的細則,尋求好的運作方式使這項便民公益事業可持續發展。”
北京市體育場館協會副會長、首都體育學院教授霍建新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建議,學校體育場館要創新運營思路,可嘗試市場化運營。“處理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滿足學校教學需求以及運營成本三者之間的平衡,這是下一步要解決的問題。”
有些學校則表示急需專業管理團隊來運營體育場館開放事務。“學校自己管理,缺少專業人士,又缺乏管理經驗。”江陰市山觀高級中學副校長嚴軍說,他認為由教育局牽頭,讓專業運營機構與學校合作,是理想的方式。
實際上,在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多個城市的政府部門已經介入并成為重要推動力量。杭州市每年補助學校體育場地開放管理人員每校(校區)5萬元,體育場地設施設備日常更新維護納入學校預算。無錫實行學校體育場館“管理外包”,政府牽頭,由第三方提供專業的服務管理,向健身市民收取低于市場價的費用。
是否委托給第三方運營,八中還在觀察。但對于如何形成學校運動場館對外開放的長效機制,天津市已作出規劃。
“目前天津市要求新建校在建設前就要設計好,翻新校在改造時要加入分區規劃。”肖彤介紹。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指出,在推進運動場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要逐步推動保險制度的建立。
青島市李滄區就創新了管理服務思路,通過購買場所責任險、設立場地開放專項基金、建立負面清單等方式,為學校體育場館的開放提供了保障。
在實踐中探索新模式,引入新機制,提高學校開放的積極性,只有這樣,學校體育場館的對外開放才能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