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琳倩 雷靂
隨著青少年承受的壓力不斷增加,很多家長開始為其尋找避免或降低壓力的方法。但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反對將壓力視為“絕對有損健康”的觀點。他們認為,雖然慢性或創傷性壓力可能會對青少年造成傷害,但正常的生活和學習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利于青少年的發展,促使他們超越自身的極限。因此,在面對青少年逐年增長的壓力時,家長首先應轉變對壓力的看法。
研究者認為,影響個體壓力承受能力的往往不是壓力本身,而是個體如何解讀壓力。適度的壓力是一種激勵,它能使個體集中注意力,促使個體的心理和身體積極應對挑戰,如參加考試、當眾演講、應對欺凌等。但當挑戰帶來的壓力超過了個體所能承受的極限時,個體便會充滿焦慮,而這種焦慮會占用大量的認知資源,導致應對挑戰的效果大打折扣。兒童心理學家麗莎·達慕爾(Lisa Damour)認為,任何要求個體在現有能力極限下工作的事情都會使個體感到壓力,但這就是個體學習和成長的方式。她還認為,很多人會陷入“如果感覺不好,就會對自己不利”的誤區,但即使是適度的壓力,也會給人帶來不好的感覺。所以家長應認識到,雖然青少年會因為壓力感到不舒服,但這并不意味著一定是壞事。
此外,重新解讀壓力也將有利于學生學業成績的提高。有研究者以美國中西部一所大型綜合高中的近1200名新生為被試,探究了考前10分鐘的減壓練習是否能幫助學生提高分數。結果發現,使用表達性寫作、認知重評或兩者兼而有之的三種干預方法中的任何一種,都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調節壓力,并顯著提高他們的成績。因此,家長可以在家中幫助青少年以積極的方式重新解讀壓力,使其能夠專注于積極的方面,從而將有限的認知資源更多地投入于需要應對的挑戰中。家長可以引導青少年用三個桶來想象生活事件:喜歡的事、面臨危機的事以及兩者之間的所有事,并使他們相信這些事都在他們能夠處理的范圍之內。例如,當一個學生在一周內進行了四次考試時,家長可以這樣與孩子溝通:“我理解你為什么不喜歡這樣。這令你感到不舒服,但這可能不是一個危機,而是一件你能夠處理的事情,并且我會幫你一起解決。”
此外,壓力不僅能夠激勵青少年實現具有挑戰性的目標,還可以幫助青少年增強對壓力的耐受性,建立心理彈性,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
綜上,當家長聽到孩子回家抱怨其所承受的壓力時,可以選擇積極傾聽,承認其擔憂,然后提供一個更積極、更具適應性的觀點,讓孩子明白壓力不是敵人,而是被低估的資源,它能夠促進成長,激發潛力,使人更好地迎接未來的挑戰。
資料來源: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lifestyle/on-parenting/dont-worry-about-your-childs-everyday-stress-it-may-be-helping/2019/04/22/969ac748-4426-11e9-90f0-0ccfeec87a61_story.html?utm_term=.5321430fec5f
(責任編輯 ?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