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濱
自主游戲指的是游戲主體自由自發組織開展的一種活動,他們享有自己發起游戲、掌握游戲進程和自主結束游戲的權利。在幼兒園,教師要放手讓幼兒憑借自己的能力去開創游戲。自主游戲中蘊含著許多學習的契機,教師應適時把握時機,引發和推進游戲的開展。在此,以大一班陀螺游戲為例,討論教師如何幫助幼兒在自主游戲中快樂地學習并得到發展。
一、創設有序、動態的環境
引發幼兒的自主游戲
有序環境的創設是自主游戲開展的前提。有序的環境使幼兒情緒更穩定并有安全感,可為幼兒提供更大的創意空間。將材料按照目標來歸類,在不同的區域開展不同的游戲,也會使幼兒的游戲有一定的目標。游戲材料有固定的存放位置和數量,這使幼兒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游戲結束后更容易把材料放回原處,而材料籃的數字則方便幼兒對材料數量進行檢查。這樣,幼兒就能在收放玩具的真實情境中自然地學習數、量、形狀、顏色。例如,在陀螺游戲中,幼兒們發現了玩具的新玩法,他們知道要從哪里找到陀螺游戲所需要的“花心兩面突出的花形積塑”,而不不必求助于教師。當他們需要自制不同材質的陀螺時,也就能很快找到適宜的材料,為游戲的開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但環境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隨著幼兒的生活進程、不同的生活事件和學習內容而適度改變或調整。這時,教師要與幼兒一起創設動態的游戲環境。教師要熟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幼兒各階段的發展目標,創設隱含活動目標與內容的環境,然后在認真體察每個幼兒自發自主的活動樣態的基礎上,與他們共同重構環境,使游戲中的材料分類原則與圖片標識隨著幼兒的游戲計劃而改變,隨著游戲目標的改變而改變。陀螺游戲的最初材料是建構區的花形積塑,幼兒在選擇陀螺游戲的地點時,就決定了建構區將變陀螺“戰區”,故建構區的環境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即將塑膠地墊換成適合陀螺轉動的平整木板。這樣,隨著游戲的推進,材料也逐漸豐富起來。
二、適時介入,助推游戲進程
教師觀察游戲,需要從關聯的視角出發,了解幼兒在游戲中的各種關系。如幼兒作用于環境時,環境發生了哪些變化,幼兒與同伴的互動和與材料的關系如何等。只有理清了這些關系,才能采取恰當的方法推進游戲。
一是適時提供輔助材料。在自主游戲進行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游戲可能會就此中斷;若教師沒有介入,也許會錯失幫助幼兒提升能力的機會。但這種介入不應是過多的干預,有時一些材料的適時出現會勝過千言萬語。如在陀螺比賽中,幼兒們用秒表記錄陀螺轉動的時長,記著記著就有了爭執:一個說50秒,另一個說60秒,都說自己記得最準。這時,教師就要及時介入,出示有效的材料(比如另一塊秒表)來解決爭議,使游戲得以持續開展。
二是利用“情景再現”激發幼兒的游戲熱情。當教師發現有的幼兒在陀螺游戲中有新的玩法并對幼兒發展有促進作用時,可采用“情景再現”的方式,將這一游戲方式普及到全班。例如,教師可將幼兒玩陀螺的情景錄下來,然后在全班播放,讓其他幼兒說一說視頻里的人在玩什么游戲,也讓“當事人”談談自己的游戲感受,以此激發全班幼兒的游戲興趣。
三是適時分享并鼓勵幼兒自制玩具。自主游戲離不開以物代物和自制玩具,自制玩具是自主游戲的重要組成部份。只有幼兒自己發現、制作的玩具,才能使自主游戲不斷進行下去。當幼兒們不滿足于使用單一的花形積塑,開展游戲時,他們開始利用其他種類的積塑通過組合自制成獨特的、各種各樣的陀螺,由此又展開了一場自制陀螺大比拼的游戲。除了將積塑拼裝成陀螺以外,還可用其他材料制作陀螺。如教師可引導幼兒選擇合適的紙制作出轉得又穩時間又長的陀螺。
三、發揮問題引領作用,
促進幼兒在游戲中學習
一是發現并分享有效的問題。有效的問題可以幫助幼兒思考,提升游戲水平。在游戲過程中,每個幼兒的問題都不一樣,教師要善于發現有價值的問題并呈現出來,將個別幼兒的問題變成全班的問題,讓大家共同參與探究。例如,有幼兒問:“老師,我的陀螺轉了多久?”教師不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讓大家想辦法。最后,幼兒們找到了具有單一功能的秒表——廢舊的手機來計時。有效的指導不應拘泥于常規,為了讓游戲高水平地進行,教師可以給幼兒一些突破“最近發展區”的挑戰,利用難度更高的問題來引發他們思考。如“不同大小、形狀或材質的陀螺能同時進行比賽嗎”“怎樣比才公平”等問題。
二是開設追隨幼兒問題的課程。教師可以針對幼兒在游戲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適時開展相關的學習活動,進一步豐富幼兒的知識和經驗。如讓幼兒們對計時方式進行試驗:發令后,秒表怎樣才能準確記錄陀螺轉動的時長呢?為了解決同步的問題,幼兒們想到了田徑比賽的發令槍聲,教師找到田徑比賽的畫面,與幼兒們交流使用怎樣的發令槍最合適等。在“爭霸賽”中需要分組,教師又借此開展了數學活動“分類知多少”,使幼兒們體驗了通過抽簽的方式進行分組的方法。
三是幫助幼兒在解決游戲中的問題時提高自主能力。幼兒是游戲的主人,教師不需要事事親為,而要讓幼兒們發揮出各自的長處,解決各種不同的問題。如在一次游戲中,陀螺散架了,有的幼兒以為陀螺壞了,這時一個小朋友突然二話不說地拾起散落的零件埋頭拼裝起來,一會兒就修好了。這以后,再遇到陀螺散架的問題,教師就讓幼兒向這個小朋友請教,讓他們互相學習。在陀螺“爭霸賽”的游戲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們扮演運動員、裁判員、記分員等多種角色,讓他們理解并遵守游戲規則,并能用規則來約束自己。幼兒們在游戲過程中學習與人交往,學習正確評價自己和別人,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也體驗失敗的沮喪,從而促進社會性的發展。
總之,自主游戲是幼兒作為主體而開展的活動,但并不等于教師要放任其發展。教師既不應設定好游戲讓幼兒“假”玩,也不應將自主理解為完全放手,而是要仔細觀察幼兒的游戲狀態,選擇恰當的時機介入,使游戲能夠持續而深入地展開,并以此促進幼兒的自主發展。但教師的指導要適可而止、點到即可,要適時退出游戲,再次將游戲的主導權還給幼兒。
(責任編輯 ?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