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燦
一切生命體在適應了宇宙和大自然的時空節奏后,在生存本能的運動過程中,都會形成有規則的呼吸、脈搏和肢體運動等行為,并帶來意識的進化,這就是“生命律動”。藝術情感表現的本質在于揭示“生命律動”,而藝術教育哲學思維與藝術實踐活動理念亦基于此。在此,筆者將從技能掌握、智能開發和人格培養三個方面討論在初中藝術教育中的實踐與感悟。
一、肢體“舞”動:強化藝術體驗,積累藝術語匯
《上海市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初中學生具有熱情好動的性格特點,體態律動是迎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一種有效學習策略。”筆者通過教學實踐中的不斷嘗試和探索,結合初中學段肢體語言的發展目標和所在學校學生的藝術表演現狀,將體態律動分階段、分層次地貫穿于學生的多項藝術實踐中。
一是日常教學中的體態律動。由于生命體的本能能夠在情感自然表現的藝術實踐中得以呈現,故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他們通過觀察、比較和練習等方法進行有效模仿,積累感性經驗。如在六年級“兄弟民族的歌舞音樂”單元中聽賞《嘎達梅林》《桔梗謠》《阿細跳月》時,可鼓勵學生模仿藏族、朝鮮族、彝族的典型舞步,在豎笛吹奏環節引導學生通過聲勢律動感受節奏的起伏。又如,在九年級的“創造與拓展”環節,可鼓勵學生對《卡門》的經典選段進行肢體動作創編,對臺灣民歌《阿里山的姑娘》進行歌舞演繹等。
二是拓展課與社團活動中的肢體舞動。有些學生肢體語言表達能力強,可為他們提供專項拓展課如芭蕾舞等,不斷提高他們的舞蹈技能。有些學生對某種特定的舞蹈風格興趣濃厚,則可通過社團活動,為他們提供充足的討論和施展的空間。這種分階段、分層次的“點、線、面”式互促互進,幫助學生打通了課內外肢體語言的發展空間,使他們強化了藝術體驗,為藝術表現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任何藝術實踐活動都離不開大腦意識、肢體語言和感覺器官的協同,肢體舞動亦然。這種源于生命體最深處的震顫,促使教師系統思考“核心素養—課程—階段—應用”的過程,促使學生發生“知識應用—熱情與興趣—價值觀—自主學習”的行為改變。學生通過參與藝術活動,在“心”“意”“象”的相互協調下,經由肢體律動的實踐,積累了藝術語匯,體驗了表達的快樂,促進了藝術表現力的發展。
二、思維“躍”動:關注藝術創造,踐行校本課程
藝術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使人變得更有創造力,而不必考慮這種創造力將施于何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需要載體,如校本課程“一個人的樂隊”。該課程基于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學校的硬件資源,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提升學生的創造力。
一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該課程包括探索音響、曲目改編、樂隊編創三個階段,以音樂創編為主,鼓勵學生培養創新精神,強化問題意識和探究意識。特別是第三階段,通過引導學生對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進行全面的“構想—實施—反思—再創造”,突出了對學生思維靈活性和全面性的培養,極大地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提升了他們的思維品質,拓展了他們的個性化發展空間。
二是以藝術審美為原則。在實踐中創造,需要“奇思妙想”而非“胡思亂想”,而這二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在于是否以審美原則為指導,讓藝術創作建立在規則之下。從藝術審美的本質來說,音樂的行進過程是情感展示與變化的過程。學生對“樂隊”節奏律動的抒寫,創造性地表達了個體的內心情感與精神世界。個人樂隊音響中的動態旋律和縱向和聲,折射出了學生的形象思維水平和初具主題意象的藝術構思。
藝術學科對培養學生創造力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即藝術教育可以通過藝術作品的直觀性和感染力達到育人的目的。創編樂隊的校本課程使學生切身感受到電子音樂豐富神奇的表現力,體驗到簡易音樂創作活動的過程與方法,認識到現代技術與音樂藝術的互利關系,從而更加直接地激發了學生對藝術學科的興趣和藝術創造力。
三、心靈“感”動:甄別戲曲行當,豐富藝術認知
藝術學科的育人價值是“審美立德、實踐立行、文化立身”。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彰顯藝術學科的人文屬性,讓藝術作品的課堂解讀更有深度呢?在此,筆者將以系列教學“行當”為例加以說明。
1.通過“行當”洞見戲曲
“行當”是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是一種獨有的文化符號,具有程式性特征。看似簡單的“生、旦、凈、丑”四大類,其實是對眾多人物角色充滿生活體驗和藝術經驗的高度概括,男女老少、好壞忠奸都被包括其中。“行當”教學能深入淺出地將成千上萬個“人”的眉眼和面貌較為系統地呈現在學生面前。
2.引導學生“看戲”
一是利用數字化的網絡環境呈現教學內容。如借助HDMF WIKI平臺,發掘多種多樣的戲曲資源;利用多臺iPad,使學生能夠共享學習資源,自主選擇、調度資源,并在教師的指引下利用好資源,拉近學生與傳統藝術的距離。新型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觸屏點擊、資源選擇、同伴交流和思考對比的過程中,發現戲曲文化的閃光點,聚焦“人”的共性與個性,學會如何分辨“人”。
二是以“專題研修”課的形式突破教學重點。將“戲曲行當”作為單元主題進行系列教學,利用eClicker軟件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判別人物行當。學生在一次次的“查閱、甄別、答題、反饋”中,提升了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在一次次的思辨中,感受了“戲如人生、人生如戲”的人間悲喜。
系列“行當”教學堅持音樂性、人文性的學科特點,遵循針對性、系統性的教學原則,以行當洞見戲曲。探尋數字化環境下的戲曲魅力,為學校的藝術教育帶來了新的思路,也是實現藝術教育人文主義理念的有效途徑。
藝術課程依據人文主題而設定,藝術學科具有人文屬性,藝術教育同樣需要人文精神。廣大教師應以打破局限性的“大藝術”作為初中藝術教育的學科定位,把藝術活動作為學生交往的平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肢體舞動、思維靈動和人格躍動的生命律動中,師生共同構建了以藝術學科為基礎的智能結構——將發揚藝術學科精神、探究藝術學科理論、掌握藝術學科技能融入生命成長的過程;用“藝術的感覺、哲學的思辨、科學的實證”建構起立體的思維模式,以此造就秉持人文價值觀與充滿生命活力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責任編輯 ?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