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燕
摘? ? 要: 在《西游記》和《封神演義》中,李靖和哪吒是父子關系。在早期的文獻記載里,李靖和哪吒分別獨立存在于不同的文本中。仔細查看人物形象的演變,可以從中找到一個切入點,即毗沙門天王,因為兩人都和毗沙門天王有著密切的聯系。哪吒的原型來自佛經中的那吒,那吒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李靖在歷代不斷被神化,后來又融合了毗沙門天王的形象,并最終成為托塔李天王。對李靖和哪吒兩個形象演變的分析有助于探析李靖與哪吒父子關系的成因。
關鍵詞: 毗沙門天王? ? 李靖? ? 哪吒
在《西游記》和《封神演義》中,李靖和哪吒是父子關系,但在早期的文獻記載里,李靖和哪吒分別獨立存在于不同的文本。因此,李靖和哪吒原本并無“父子”關系。為什么哪吒最后成為李靖的兒子?這個問題值得作進一步的探索。
一、李靖神化為托塔李天王
《西游記》中李靖的原型來自真實的歷史人物李靖。李靖為唐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被封為衛國公。由于李靖過人的軍事能力,其在之后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多是與戰爭密切聯系。李靖神化之路的推動力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官方推崇,包括統治者的重視和國家祭祀;二是民間信奉,包括民間祠廟及祭祀。此外還有地域等原因。如李小榮在論文中提出:“毗沙門信仰主要是經西北的于闐、敦煌而入內地的,其作用在于護國(戰神)與護教。李靖之戰功,北破突厥、西定吐谷,皆發生在西北。其出生地雍州三原(今陜西三原縣)亦屬西北。”他認為這種地域上的近同,加上同樣赫赫的戰功,肯定是人們把他們捏合在一起的動因。
唐傳奇中的《虬髯客傳》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虛構,更為李靖增添了幾分豪俠之氣。劉餗《隋唐嘉話》云:“衛公始困于貧賤,因過華山廟,訴于神,且請告以位宦所至。辭色抗厲,觀者異之。佇立良久乃去。出廟門百許步,聞后有大聲曰:‘李仆射好去。顧不見人。后竟至端揆。”[1]在此李靖已顯示出不同于凡人的神力。唐不空譯《北方毗沙門天王隨君護法儀軌》中記述:“天寶元年(742年),安西城被蕃軍圍困,毗沙門天王于城北門樓上出現,大放光明。并有‘金鼠咬斷敵軍弓弦,三五百名神兵穿金甲擊鼓聲震三百里,地動山崩,蕃軍大潰,安西表奏,玄宗大悅,令諸道州府于城樓西北隅,置天王像供養。”[2]由此可知,天王在當時的威望已經很高了。在晚唐李復言傳奇小說集《續玄怪錄》中,李靖成了執掌風雨的俗神。由此可知,李靖在當時民間的聲望很高。與此同時,毗沙門天王因為在戰爭中能夠發揮巨大的庇佑作用,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元朝《七國春秋平話(后集:樂毅圖齊)》卷下“鬼谷下山”寫道:“獨孤角獨戰四將,五匹馬混戰,如黑殺神真武賢圣斗毗沙門托塔李天王將睜著眼咬著牙,使槍弄斧斫獨孤角。”[3]“毗沙門托塔李天王”幾個字展現出了毗沙門天王與李靖的初步融合。元代楊景賢的《西游記雜劇》第三本中有“天兵百萬總歸降,金塔高擎鎮,北方四海盡知名。與姓毗沙門下李天王,小圣乃李天王是也”[4]。他將李靖與毗沙門天王合二為一,塑造出了托塔天王李靖的形象。《全唐文》卷七百三十有載:“毗沙門天王者,佛之臂指也。右扼吳鉤,左持寶塔。其旨將以摧群魔,護佛事。善善惡惡,保綏斯人。”其托塔的形象與后來李天王的形象相符合[5]。
二、從“那吒”到“哪吒”的轉變
哪吒的原型來自佛經中的那吒。最早的記載是來自北涼時期三藏法師曇無讖(天竺高僧)的譯作《佛所行贊》:“毗沙門天王,生那羅鳩婆……”[6]在這里,羅鳩婆是指“那吒”。不空法師翻譯的《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中記載:“爾時那吒太子。手捧戟。以惡眼見見四方。白佛曰:我是北方天王吠室羅摩那羅阇第三王子其第二之孫。”[7]不空另一部譯作《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記載:“其毗沙門面,作甚可畏形,惡眼視一切鬼神勢。其塔奉釋迦牟尼佛,教汝若領天兵守界擁護國土,何護吾法。即擁遣第三子那吒捧行,莫離其側,汝眼毒惡,恐損眾生。爾時行者,若誦此咒時,就好地,勿使有穢惡之處。”[8]這兩本作品都表明了那吒和毗沙門天王的親緣關系。雖然具體關系說法不一,但清楚表明了那吒是天王的晚輩。
晚唐鄭綮《開天傳信記》載:“宣律精苦之甚,常夜行道,臨階墜墮。忽覺有人捧承其足,宣律顧視之,乃少年也。宣律逮問:‘弟子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門王之子那吒太子也。護法之故,擁護和尚久矣。”[9]宋代釋普濟《五燈會元》:“那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10]這一故事更加豐富了哪吒傳說的內涵。元代楊景賢在《西游記戲文》中提到,哪吒為護送唐僧取經的十位保護神之一。第一個保官是老僧,第二個保官李天王,第三個保官那吒三太子。佛經使用“那吒”的稱呼,到了中國的文學作品中慢慢變成“哪吒”。其中不僅僅是名字的變化,還包含對“那吒”這一形象進行中國化的改造。宋洪邁《夷堅志》載《程法師事》云:“值黑物如鐘,從林間出。知為石精,遂持哪吒火球咒,俄而見火球自身出,與黑塊相擊。”[11]《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中提到,哪吒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之后玉帝命其降凡,并托胎于托塔天王李。書中將哪吒演化為道教的神仙。這一變化是哪吒形象的本土化表現。之后吳承恩在《西游記》中對哪吒名字的由來作出了解釋。《西游記》第八十三回:“他左手掌上有個‘哪字,右手掌上有個‘咤字,故名哪吒。”[12]清代仍舊沿用“哪吒”。清代劉一明《道書十二種》載:“天王猶恐報剔骨之仇……塔上層層有佛,喚哪咤以佛為父,解釋了冤仇。”[13]
三、李靖和哪吒成為父子
李靖和哪吒原本是沒有交集的。李靖是中國唐代名將,哪吒來自佛經中的神“那吒”。毗沙門天王因為與兩者的密切聯系,最后成為中間的橋梁。一方面,經過歷代的不斷努力,李靖一步步走向神化,另一方面,高高在上的毗沙門天王慢慢走下神壇,并走進戰爭中。
首先,毗沙門天王與那吒存在父子關系。毗沙門天王與那吒的關系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父子關系,一說是祖孫關系。至于事實是哪一種關系,因歷史久遠,且佛教經書數量少,所以很難考證。但可以確定,在當時的中國有很多人認同其為父子關系。還可從取代毗沙門天王的李靖的相關記載中得出結論。
其次,李靖成為毗沙門天王的化身。李靖與毗沙門天王都與“戰神”二字有關。毋庸置疑,李靖是大唐的戰神。毗沙門天王因時代的各種因素而成為護法戰神。“戰”代表參與戰爭,“神”代表出色的戰斗能力和神力色彩。
最后,同樣作為“戰神”的兩人在極為相似的形象內涵上進行了關聯與融合。人與神之間顯然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因此,這中間有一個不可缺少的原因,即李靖神化。唐代李復言的《續玄怪錄》中《李靖》一文寫到李靖替龍行雨一事。李靖不斷被神化,或成為擁有奇術的江湖異人,或是道教的神仙。《太平廣記·李衛公》記載了關于李靖的眾多靈異之事,皆暗示李靖并非凡人。
最后,李靖成為哪吒的父親。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哪吒作為下凡的道教神仙,投胎到李靖家中,成為李靖的兒子。《封神演義》第十四回云:“雄兵才至翠屏疆,忽見黎民日進香。鞭打金身為粉碎,腳蹬鬼判也遭殃。火焚廟宇騰騰焰,煙透長空烈烈光。只因一氣沖牛斗,父子參商有戰場。”[14]在《封神演義》中李靖和哪吒也是父子關系,但父子關系進展坎坷。明代余象斗《南游記》卷三提出:“臣保一人,乃是毗沙宮天王李靖之子,名叫哪吒。此人神通廣大,法力無邊。”
大唐名將李靖因戰功顯赫深受統治者的重視和民間百姓的愛戴。通過文學作品我們可以感受到不同時期李靖形象的發展變化。李靖和哪吒父子關系的形成離不開佛道思想的影響。兩人身上都帶有佛教和道教的雙重印記。這從另一個意義上展示出儒佛道三家在發展中不斷融合,并進一步創造出新的人物形象或思想內涵。
參考文獻:
[1]劉餗,隋唐嘉話[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7][8]新文豐出版,大正藏[M].臺灣:臺灣新文豐出版社,1973.
[3]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陳均,評注.《西游記雜劇》評注本[M].貴州:貴州教育出版社,2018.
[5][清]董誥,編.全唐文·卷629·呂溫(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6]黃寶生,譯.梵漢對勘佛所行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9]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十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0]釋普濟.五燈會元[M].北京:中華書局,2008.
[11]宋洪邁.夷堅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1.
[12]吳承恩.西游記[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3.
[13][清]劉一明.道書十二種[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
[14]許仲琳.封神演義[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施氏七書講義整理與研究”(201810304002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