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化技術正在快速融入現代化教學之中,高效利用信息化技術為教學服務是當前比較熱門的研究課題。文章在《導游英語》教學中引入恰當、科學的信息化“微”手段,從多個維度破教學重難點,達到“著”的效果,即學生個體英語運用能力的提升和學生整體英語交流能力的提高。 該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可向教育領域的多學科推廣。
【關鍵詞】信息化技術;見微知著;英文講解
【作者簡介】趙宇,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外語學院。
【基金項目】 本文為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大數據的高職英語教學研究: 角色定位、 評價定量以及策略定制”( 編號: XJK016CZY103) 的成果。
一、引言
信息化時代已經到來,正對社會各領域產生深刻影響。教育行業也迎來一場前所未見的偉大變革,短短幾年,全球在線教育呈井噴式發展。在這種形勢下,高職教學面臨著全新挑戰,以傳統教學為主的高職英語正站在這一變革的浪潮之巔。
2016年12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提出“實施積極的旅游外交戰略,大力提振入境旅游,深化內地與港澳、大陸與臺灣旅游合作,有序發展出境旅游,提高旅游業開放發展的深度和廣度。” 到2020年,出境和入境旅游人數規劃均達到1.5億人次。因此,隨著出入境旅游市場的不斷擴大,全國對涉外導游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值此良機,高職導游英語教學應該如何順應信息時代發展,為旅游市場輸送高素質的涉外導游人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文提出,綜合運用多種信息化“微”手段,從課前準備、課上實施、課后評價多個維度提升學生的英文講解能力、景點講解技巧,從而使學生具備涉外導游的基本語言、技能、素質要求。
本文以《導游英語》具體一單元的一個章節“張家界天子山英文講解”為案例,整合信息化技術和高職《導游英語》課程知識進行教學,探索信息化環境下高職《導游英語》教學如何突破傳統教學的瓶頸,使學生提高英文講解能力、靈活運用講解技巧、聲情并茂推廣中國文化。
二、教學設計
教師在上課前對教學內容、教學對象進行深入了解和把握之后,確定針對性的教學目標,選取恰當的和科學的教學策略、信息化教學手段。
1. 教學內容。本課選自旅游英語專業核心課程《導游英語》中的第二單元Guiding Work(導游講解工作)之中的任務4——自然景觀的英文導游講解,學時為2課時。教學內容選取張家界景區最具代表性的景點:天子山。
2. 學情分析。本課面向旅游英語專業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善于利用互聯網、手機等信息化工具,但主要是刷微信玩游戲,缺乏正確的引導;他們愛旅游愛自然,經過《導游實務》《導游基礎》等課程學習,累積了一定的專業知識,但英語解說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將知識和應用有機結合。
3.教學目標。翻轉課堂專家托德說“要讓學生們參與制定學習目標”。我們在課前號召學生開展微信投票,對于用英文講解,你最擔心的是什么?結果表明最關心的問題依次為:講解詞匯不豐富、講解技巧沒掌握、講解不生動、景點不熟悉等。我們將這些問題與教學大綱、學生學情相結合,提煉出本節課的知識目標:掌握天子山景區講解的詞匯和句型;掌握天子山景區知識點和講解方法。能力目標:具備生動、流利的英文講解能力;具備用英文推廣景點和民俗風情的能力。素質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團隊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傳播優秀中國文化的責任感。
其中,教學重點是掌握天子山景區的詞匯、句型,以及講解方法;難點則是具備用英文推廣景點和民俗風情的能力。
4.教學策略。本課教學策略稱為見微知著,用微視頻、微課、微景觀、微群組、微信、微訪談等信息化的“微”手段,從多個維度一點一滴地攻破教學重難點,將它們聯系起來,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最終達到“著”的整體效果,即具備流利的英文表達能力和靈活運用導游講解技巧。
三、教學實施過程
課前,學生登錄課程教學平臺,領取任務:天子山英文導游詞創作。教師在教學平臺發布天子山景區相關資料和英文解說“微”視頻,推薦學生瀏覽張家界英文官網,感受美景,熟悉景點。針對學生愛玩游戲這一特點,教師選擇樂詞APP向學生推送 “微”詞匯,里面的連連看游戲和看圖猜詞讓學生愛不釋手。學生通過微信群秀出單詞游戲成績,互相競爭。上述訓練為掌握教學重點:掌握詞匯和句型打下基礎。
課上環節從潤語言、學技巧、融文化到抒感情逐一展開。
1. 潤語言:課上展示學生作品,學生已經盡可能用優美的語言來贊頌天子山的奇、險,但詞匯句型單一;景點翻譯呆板。課前同學們只會用beautiful形容景美,所以教師展示幾個有趣的單詞“微”視頻,講授更豐富的表達方式,還可以用fabulous,fantastic等表達。讓學生分為“微”群組,舉一反三,為天子山不同的景點找到最合適的詞匯和句型,并互相潤色組員的導游詞語言表達。
學生對極具中國特色的景點翻譯也頗為頭疼,御筆峰、仙女散花兩大標志性景點如何用英語形象貼切地表達呢?教師展示幾個備選翻譯,“微”群組討論選出最佳選項,教師點評幾種翻譯的優劣,學生領悟景點翻譯的精髓。
2. 學技巧:學生的英文導游詞平鋪直敘,很難抓住游客的心。主要原因是沒融入適當的講解技巧,因此,結合教學團隊自制的“微課”,教師列舉幾處適合自然景觀講解的技巧:虛實結合法適用御筆峰;用畫龍點睛法總結天子山美景;用比較分析法突出天子山的奇景。學生自省導游詞,將之修改得更有血肉。本課教學重點:掌握講解的詞匯和句型,以及講解方法已得到內化。
3. 融文化:一說到天子山,學生多想到那里的峰、谷、林,但是僅僅將講解停留在自然景觀上,那是不夠的。那里的土家族農耕文化、兵戰文化、土司歷史、建筑藝術是一塊美麗的瑰寶。教師展示一段土家文化“微”視頻,讓學生們的頭腦中烙印下這些熱情的土家姑娘、壯觀的吊腳樓,對土家文化感興趣。針對土家特色民俗風情,教師用英文總結說明,學生學以致用,探索天子山民俗風情之美。
課程進行至此,學生的導游詞早已脫胎換骨,景點表達形象、描述生動傳神、各種講解技巧貫穿其中。就算紙上一覽,也能體會到字里行間的奇秀之景。
4. 最后,課上進行模擬導游,面對實景抒感情:學生用英文講解往往不鮮活,講解變背誦。學生以“微”群組為單位,使用張家界旅游APP,利用3D實景“微景觀”,直觀了解各景點,比如這組同學選擇賀龍公園、另一組同學選擇西海石林,3D實景讓學生觸景生情。現在學生的講解變得聲情并茂。課上環節到此結束。
但這遠遠不是學習的終止,課后,學生自主設計旅游線路,對景區自然景觀和民俗風情進行推廣,錄制英文解說,上傳至微信公眾號。我們邀請行業人士參加微訪談,由旅行社的一線導游和線路設計師,從最專業的角度進行點評。本課程教學難點也迎刃而解。
四、結語
本課的特色在于見微知著,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第一層,微課、微視頻、微景觀等統稱微手段,將這些碎片化應用整合成系統化的教學資源庫,也就是著,突破重難點,完成教學目標。第二層,學生的各階段表現是微,我們的考核評價貫穿教學全程,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得到學生學習狀態庫,也就是著,便于跟蹤每個學生的學情,做到因材施教。
見微知著教學法理念清晰,信息技術運用得當,已在本專業推廣,學生在詞匯、句型、翻譯準確率、技巧使用度、感情飽滿度等方面都有顯著提升。信息化教學手段輔助《導游英語》課程教學,從課前準備、課上實施到課后拓展,可實現多維度實時反饋,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導游英語運用能力,增強學生的專業自信。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印發“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國務院,2016-12-27.
[2]孫川,楊紅玉.信息技術與告知英語課程教學整合的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2(11).
[3]曹小芹,劉淑義.信息技術輔助的高職專業英語課程教學探索—以導游英語為例[J].海外英語,2015(11).
[4]翻轉課堂在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的應用[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