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易瑋 王紅云 朱冉 王銀泉

摘? ? 要: 本文以“明孝陵”景區英譯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地域文化對外傳播現狀及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實行情況的分析,指出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對地域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作用。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不同于其他語用環境下的翻譯,強烈的中國文化特色是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最重要和最突出的特點,“功能對等”應成為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的基本準則。
關鍵詞: 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 ? 公共標識? ? 地域文化對外傳播? ? 明孝陵
一、引言
文化自信是我國樹立良好國家形象的重要一環。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習近平,2016:13)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堅持文化自信的關鍵一環。旅游景區大多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外傳播窗口,對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有重要意義。旅游景區的文化歷史背景的介紹,還是景點的名稱的翻譯,無不彰顯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做好這些翻譯是堅持文化自信的要點之一,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二、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的國家形象價值
在全球化語境下,國家形象日益成為國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表現和象征(李正國,2006:226)。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對于提高我國軟實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做到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中國文化乃至地域文化的對外傳播是重要一環。翻譯在對外傳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作為翻譯的一個門類,實際上屬于外宣翻譯范疇,是地域文化對外傳播、國家形象塑造的關鍵組成部分。
(一)中國國家形象的“自塑”與“他塑”
在塑造中國國家形象這一領域,目前我國面臨著一些挑戰。當下盡管我國在媒體、外宣等層面上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由于歷史原因,中國在傳播方面囿于“重對內,輕對外”的政策導向,導致中國媒體的國際傳播力和引導力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制約因素。
中國話語權的缺失,中國話語權的難以形成,地域文化乃至國家文化的難以理解與傳播,常歸因于中國特色文化表達面走向兩個極端,一是過度中國化,令非本國文化讀者難以理解;二是過度異化,使之失去中國文化特色(謝莉,2018)。以翻譯領域為例,前者體現為濫用“零翻譯”,在文化名詞翻譯中大量采用漢語拼音轉寫,后者體現為完全使用英語語源詞進行翻譯。
(二)地域文化對外傳播的國家形象意義
在強調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當下,各地域的國際交流顯著增多,對外宣傳機會、頻率大幅提高。在政府層面上,有政府方針政策、經濟制度的對外說明和政府間考察團、國際友好城市的往來等形式的國際交流;企業間有產品加工、項目投資、技術互動的國際合作和企業本身對外擴張戰略的國際化宣傳;民間有民間團體互訪、出入境旅游、學者考古和考查等國際形勢的互動;學校間有互派留學生和學術研討等形式的國際合作。
地域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對外傳播,是樹立良好國家形象不可或缺的一環。地域文化在我國通常是指特定地區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中,經過多年的發展演變而逐漸形成的體現其地域性格和精神的一種區域性文化。它們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與燦爛的中華文化一脈相承。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不斷發展深入,我國地域文化各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日趨密切和頻繁,對外宣傳越來越重要,外宣翻譯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在千百年的文化積淀中形成了獨特的秦淮文化,更保有數目極大的歷史文化古跡。在文化語境下,南京地域文化成了中華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對外傳播方面,南京地域文化的對外傳播亦是關鍵一環。
(三)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的價值
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外語在國家形象塑造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其中公共服務領域對外語的需求持續擴大,以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為代表的對外傳播翻譯活動正是順應“文化自信”號召,對于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促進中國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義。
2011年8月29日,在《公共服務領域外文譯寫規范·英文》專家委員會成立儀式暨研討會上,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李衛紅指出:“在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方面,建立全國統一的標準,規范我國公共服務領域的外文譯寫,是即將頒布的《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規定的重要任務,需求迫切,意義重大。首先,做好這項工作是促進我國對外開放的現實需求。制定外文譯寫規范,為社會外文使用提供統一的參照標準,有利于提升我們的語言服務能力,促進我國的對外開放和國際交流。其次,做好這項工作有利于提升我國國際形象。語言的背后是文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外文如何使用、如何譯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們對全球概念、世界精神的理解,展現我們‘對外開放、融入全球的氣度。其三,做好這項工作是傳播中國理念的重要途徑。語言文字是信息載體,是文化基石,我們既要通過漢語的國際傳播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又可以通過外國語言文字來輸出中國概念和中國文化。”
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具有國家形象塑造功能,在國家形象建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因形式生動,有利于國際公眾的雙向交流,易為受眾接受,能有效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王銀泉,2017)。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還關系到中國文化傳播,中國特色的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對于彰顯中國理念、傳播中國文化有著舉足輕重的價值。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語言維度上的要求是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要做到這一點,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不可或缺。
公共領域英文譯寫是外宣翻譯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其在為在華非母語者提供各類服務信息的同時,譯文的質量亦會被放入對我國人民人文素養、我國國家外語水平的考核之中,是一個國家對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環境建設的具體體現。在文化領域,公共領域英文譯寫的不規范和不統一一方面造成非母語者的困擾,另一方面難以很好地傳達中國文化的內涵。以“明孝陵”英譯為例,其存在一物多譯的情況。
三、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策略與“明孝陵”英譯分析
(一)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的策略
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翻譯主要有歸化法和異化法兩大概念。其中歸化法是“采取民族中心主義的態度,使外語文本符合譯入語的文化價值觀,把原作者帶入譯入語文化”,而異化法則是“對這些文化價值觀的一種民族偏離主義的壓力,接受外語文本的語言及文化差異,把讀者帶入外國情景”(Venuti, 1995)。韋努第主張從文化的角度看翻譯策略的選擇,他支持“異化”。歸化法派學者以尤金·奈達為代表,他從社會和文化的角度,把譯文讀者置于首位的立場上,提出“譯文基本上應是對源語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對等”的理論,強調翻譯首先是“意義”上的對等,其次是“文體”上的對等(Nida, 1965)。在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方面,同樣存在歸化法和異化法的爭論。其核心在于專名是否可譯,如可譯,應當在多大程度上翻譯。在文化領域,在便于理解的基礎上,譯文應當做到最大限度地傳遞中國文化的內涵。
(二)明孝陵英譯分析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馬氏謚號“孝高慈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在長期發展中,明孝陵已經成了南京地域文化的一張重要名片,“明孝陵”英譯的混亂,勢必對南京地域文化的對外傳播造成不利的影響。可以看出,將“明孝陵”中的“孝”的文化內涵釋放出來是“明孝陵”英譯的重要課題。“明孝陵”英譯當下存在翻譯亂象,中山陵園景區內公示語翻譯對“明孝陵”的不同譯法至少存在九種,以下表中列舉的四種最普遍和典型。
1.“明孝陵”英譯對比分析
在這四種翻譯中,The Ming Tomb和The Xiaoling Tomb (Filial Tomb) of the Ming Dynasty使用最廣泛,接受度最高,其中中山陵園景區管理局設立的指示標志、展板、地圖、告示牌全部采用The Ming Tomb一譯,景區各處出售、發放的明孝陵相關出版物、文教資料絕大多數采用The Xiaoling Tomb (Filial Tomb) of the Ming Dynasty一譯。相對應的,這兩種翻譯的取舍就成了“明孝陵”英譯最關鍵的問題之一。
The Ming Tomb為“明孝陵”歷史最悠久,應用最普遍的一種英譯。The Ming Tomb正式確定為“明孝陵”英譯最早見諸清代為保護明孝陵設置的六國外語“特別告示”碑。在近年的中山陵園標識整修中,The Ming Tomb被正式確定為景區公示語正式的“明孝陵”英譯。這一翻譯勝在時間尺度上的一致性,然而存在難以很好地詮釋“孝”內涵的問題。
The Xiaoling Tomb (Filial Tomb) of the Ming Dynasty為“明孝陵”在世界遺產名錄中的正式英文譯名。這一譯法的亮點在于在保留專名漢語拼音轉寫的基礎上,輔以英語解釋說明,很好地闡釋了“孝”的內涵。
2.“陵”英譯辨析
盡管《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中確定“陵”應當譯為“mausoleum”,但在實際應用中,例外頗多。
當下國內諸多陵寢英譯主要集中于tomb與mausoleum二詞,根據韋氏詞典定義,tomb意為an excavation in which a corpse is buried,即“挖掘而成的遺體掩埋處”;mausoleum意為a large tomb, especially a usually stone building with places for entombment of the dead above ground,即“大型墳墓,常特指地下埋存遺體的石制建筑”。從定義上看,tomb往往指墓葬本身,而mausoleum則強調墓葬之上的紀念性建筑(群)。
在實際應用中,這兩個詞匯的應用具有強烈的可替換性。通過對比160個國外陵墓的常用英文譯名,其中有正式譯名的,27個采用mausoleum / mausolea,24個采用tomb,其余采用其他相關專名(mahal,mosque,monastery,samadhi,necropolis等)。明清兩代共計24個陵墓,常用英文譯名均采用tomb一詞。從時間角度對比,在英語語境下,tomb常常用于古代陵墓(其中22個采用tomb的陵墓建成時間均早于1700年),例如亞歷山大陵、舊約諸先知陵墓等;相對的,mausoleum則不具明顯的時代特征(13個建成時間早于1700年,14個晚于1700年),例如霍梅尼陵、恩維爾·霍查紀念堂等。
四、結語
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當下,文化互融互鑒成為文明交流與國家形象樹立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人類社會充滿希望。同時,國際形勢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更加突出,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更加嚴峻,需要世界各國齊心協力、共同應對。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既需要經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習近平,2019)要做到文化互融互鑒,首先要做到中國國家形象的“自塑”,在實現中國國家形象“自塑”的過程中,外宣翻譯乃至地域文化相關的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在文化對外傳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要做好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工作,必須從關注審定工作和加大實行力度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將文化、翻譯、傳播等各領域人才納入審定委員會,力求標準最大限度地實現文化對外傳播職能,另一方面針對確定的譯文,敦促相關單位加強實行,及時糾偏。唯此,方能真正實現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在文化對傳播中的作用最大化。
參考文獻:
[1]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5:20.
[2]Nida, Eugene A.. 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Leiden, E. J. Brill, 1964:159.
[3]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中國翻譯,2004(6):27.
[4]王銀泉.公示語翻譯對外語教育和國家形象建設的啟示[J].語言規劃學研究,2017(1):48-52.
[5]王銀泉.我國公示語翻譯的問題與對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8-29.
[6]習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N].人民日報,2019-5-16.
[7]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8]謝莉,王銀泉.中國國際形象建構視域下的政治話語翻譯研究[J].外語教學,2018(5),7-11.
[9]嚴文斌.中國國際形象的“自塑”與“他塑”[J].對外傳播,2016(6):17-18.
[10]張日培,劉思靜.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國家標準的制定與實施[N].語言文字周報,2018-7-11.
[11]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第1部分:通則[S].北京:中國質檢出版社,2013.
本文是南京農業大學2018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實踐訓練項目“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與南京地域文化對外傳播——以‘明孝陵英譯為例”的結題論文。
國家語委“十二五”科研規劃2015年度科研項目“對外傳播戰略中的外語服務與南京市國際化語言環境建設研究”(項目編號:YB125-152)的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