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將英語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把生活中的題材引入到英語課堂之中,也就是說,課堂教學應立足于社會生活,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英語課堂教學脫離生活實際。 學習過程應充滿真實意義,教學應該置于有意義的情境中,最理想的情境就是生活化情境。
【關鍵詞】生活;參與
【作者簡介】林玉真,廈門市蓮龍小學。
【基金項目】福建省“十三五”第一批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專項課題成果。
“回歸生活”是英語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新英語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要將英語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把生活中的題材引入到英語課堂之中,也就是說,課堂教學應立足于社會生活,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英語課堂教學脫離生活實際。對于語言學習者來說,學習語言,是為了在生活中進行交流和溝通。對于教師來說,就是讓生活呈現于課堂,讓課堂尤其是我們的語言課堂回歸于生活,讓學生參與生活并在思維的碰撞中、在經歷的分享中掌握英語這門語言,讓學生成為 Good User 而不是 Learner。那么,如何融合學生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實現語言教學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學,為生活而用呢?我是這樣嘗試的:
一、以課堂教學為核心,構建生活化的英語課堂
語言與生活是天然聯系在一起的,英語課堂只有走向廣闊的生活空間,才會充滿活力,要經常創設生活化的課堂環境,讓學生在無拘無束、輕松愉快的生活場景中交流思想、表達感情、鍛煉才能。
1.尋找教材與生活的結合點,呈現生活化的學習內容。我們使用的《新標準英語》選材于生活,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與學習實際。教材中涉及的知識點大多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經常運用的知識,如水果、食品,服裝、鞋襪,植物、動物,交通方式、地點,興趣愛好、職業等等。教材雖取材于生活,是生活片段的匯集,但其無法囊括全部生活。僅靠書中的知識點還不足以為學生的感知、理解、記憶和運用提供最佳的語言情境。學生獲得的語言知識只有回到感性的、生動的、豐富的生活世界,才能滿足他們在語言、情感等多方面發展的需要。這就需要我們擺脫對固定教材的依賴,以教材為依托,由師生共同整合生活資源,尋找到教材的語言內容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的結合點,使之融合進英語課堂教學當中,為教學服務,從而實現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例如,我們的教材為我們呈現了“white,black,red,green,yellow,blue,orange,pink”等常用顏色單詞,我們可以通過這些顏色單詞向學生滲透相關的英語國家文化的知識:如不少顏色單詞同時還是人的姓氏,像White(懷特),Black(布萊克),Green(格林);此外,顏色單詞還可以組成一些有趣的習語,如black tea(紅茶),red tiger(美洲虎),yellow dog(卑鄙小人),blue blood(貴族血統)等。又如,教授數字時,教師不應單純地讓孩子學會用英語說數字,而是要把數字融進生活中,如可以讓孩子說電話號碼、QQ號碼、門牌號碼、車牌號;跳繩、踢毽子、拍皮球數數,數物品,做加法游戲等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身邊的事物走進課堂,讓教材內容豐厚起來,無形中淡化了學習意識,強化了生活意識,有效縮短教材與生活的距離,使所學語言具有生命力。
2.捕捉生活與語言的融合點,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教材中的很多學習內容來自生活,如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交生活等。它們往往是生活經驗的反映,生活規律的體現或生活感受的表達。教師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信息,對教材信息進行“補充性”重構,與教學內容實現“無縫對接”,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為學生搭建英語實踐的“橋梁”。
例如,學習天氣話題時,教師可以播放有關“霧霾影響人們生活健康”的熱點新聞,引導學生發散性思考更多保護環境的方式,使文本學習變得有趣,變成富有現實意義的“保護環境,注重健康”的學習。又如,《英語PEP(三年級起點)四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Unit 5 Dinners ready一課中,我讓學生自由組合,自編自演對話。學生分別扮演營業員和顧客,他們帶來了牛奶、面包、漢堡、茶、果汁等道具。每一位學生認真地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完全融入了活動中。生活化的活動縮短了課堂與生活的距離,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感受與人交往的真實性。學生在生活化的語言活動中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增強了語言運用能力。
二、向課前課后延伸,使英語學習融于學生課余生活
教室不是唯一的課堂,教材不是唯上的課本,自然、社會、生活是大課堂,那里還有更多耐讀的教材。教師應在合理使用教科書的同時,多渠道開發、利用課外資源,進行補充教學。同時也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尋找、發現、使用課外資源,實現自身知識再擴展。
1.課前師生開發課程生活資源。教學如果不和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融合,就沒有現實的感覺,學生也就缺乏學習的動機。英語教學要回歸生活,必須深入挖掘生活中的課程資源。教師課前應該走進學生世界,深入了解學生的愛好,把蘊藏于師生中的生活經驗、特長愛好努力轉化為課堂教學資源,積極地開發、有效地利用好英語課程的生活資源,讓課堂教學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使學生能從身邊熟悉的環境中體驗到學英語是一種快樂,是一種享受。
例如,在學習Halloween, Easter, Christmas, Thanksgiving等節日話題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收集相關的知識介紹和背景材料,為理解課文做鋪墊。又如,在學習有關trip plan話題前,教師搜集了學生旅游時的照片,制作成課件。伴隨著輕快的音樂,學生一邊欣賞優美的風景圖片,一邊傾聽老師對一次旅行的描述,喚起了學生對旅游的美好回憶和向往。旅游的話題是學生比較喜歡的,而且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真實感強,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對源于自己生活的活動特別感興趣,并有強烈的參與欲望。
2.課后學生積累課程生活資源。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認為:兒童經驗包含著學科知識中的某些事實和真理,兒童也具有教材和學科知識所要培養的態度、動機和興趣;問題在于,要以兒童生活中起作用的各種力量的結果(out-groupth)來解釋教材,并發現從兒童現有經驗到豐富、成熟的學科知識過度的步驟。因而,學生的經驗對于課堂教學來說是非常寶貴的資源。學生的經驗是教學的起點,知識只有與學生的經驗結合起來并最終內化為經驗才是有價值的。(季萍,2002)課程資源對學生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與傳統教科書相比,課程資源是豐富的、大量的、具有開放性的,它以其具體形象、生動活潑和學生能夠親自參與等特點,給學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身臨其境,在愉悅中增長知識,培養能力。學生的活動、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課堂,課后我們可以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英語,讓他們把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英語都記錄下來,積累起來,這樣既可以拓寬他們的學習空間,也能豐富他們的生活體驗。
例如:讓學生多留意身邊的英文廣告,物品說明書,道路交通標志牌和公共場所標識語,還有各種英文報紙,外國電影,英語歌曲等,有意識地去收集這些容易被我們忽視的英語資源,并把它們帶進我們的課堂, 為教學服務。也可以號召學生走進周邊的超市,商場調查食品、衣物、鞋帽等方面英語的使用情況,讓學生觀察和體驗生活中的英語用語,感悟使用英語的廣泛性和使用性,學會觀察,注重積累,拓寬英語的知識面,逐漸激發其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英語回歸生活所展現的是學生生活實際所碰到的各種真實的情景,只要教師隨時注意身邊的各種教育契機,生活資源,并抓住它們為己所用,再通過創設各種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景,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就能使學生更加關注學習,真正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英語,在生活中用英語。
參考文獻:
[1]鄭金洲.參與教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8.
[2]朱萍,張英.英語教學活動設計與應用小學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