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懿璐 李家艷
摘? ? 要: 本文通過對弗萊克斯納大學觀進行解讀與闡述,揭示出現代大學陷入的誤區,由此給我國現代大學的改革和發展帶來現實啟示。
關鍵詞: 弗萊克斯納? ? 現代大學理念? ? 現代大學
弗萊克斯納在《現代大學論——美英德大學研究》一書中,通過對美國、英國和德國三個國家的多所著名大學進行考察與研究,闡述大學理念。研讀其相關著作,梳理詮釋其大學理念,有助于了解時代發展過程中大學應該如何與現代世界和諧共融,還對我國現代大學的變革與發展極具借鑒價值。
1.弗萊克斯納的現代大學理念
1.1大學應緊跟時代潮流,既與時俱進,又相對獨立。
客觀反映時代特點和需求是現代大學的使命,當大學意識到應該與社會保持密切聯系的時候,又應該相對在一定程度上獨立于社會。弗萊克斯納認為:“大學是時代的表現,是對現在和未來都會產生影響的一種力量。”[1]隨著時代不斷發展,大學會產生一系列變化,“應是一種根據需求、事實和理想所做的明智的變化”[2]。因此,大學必須以一定的價值核心為基礎,以客觀批判的態度為關鍵,對社會風尚加以選擇和抵制,既能緊跟時代的步伐、滿足社會的需求,又能保持大學本色、進行研究。
1.2大學職能有二:教學與研究。
雖然教學與研究均作為大學的職能,但是研究的重要性顯然大于教學。弗萊克斯納認為一所大學真正應該追求的是科學和學術的工作,對此,他對待學術研究的態度是嚴肅且堅決的,不容許有一星半點的弄虛作假,各種偏離學術研究的行為都只會使大學每況愈下。在談到大學的社會服務職能時,他提倡大學應該通過進行學術性的研究工作服務社會,而不是直接參與問題解決。
1.3大學培養博聞強識、具有批判精神的人。
弗萊克斯納說:“專業是學術性的,因為它深深扎根于文化和理想主義的土壤,擁有體現一種理想的準則。專業首先具有客觀的、理智的和利他的目的。”[3]在他看來,家政服務業、商業、新聞業等都是職業性的工作領域,都不能叫作“專業”,而且專業教育不僅僅是簡單地等同于狹隘的專業訓練,因此現代大學都不應該涉足這些領域,該領域人才的培養也不應該是大學的工作和任務。大學的目的是培養思維縝密、知識淵博、見多識廣,且極具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的人。
1.4大學的組織規模不應盲目擴大。
弗萊克斯納指出:“一所真正的大學是一個有機體,其特點是有高尚而明確的目標,能做到精神與目的的統一。但很明顯,美國最好的大學卻不是有機體,它們僅僅是行政的集合體。”[4]在弗萊克斯納看來,一所現代大學的規模應該像吉爾曼時期的霍普金斯大學那樣,規模很小動力很足,而不應該為了滿足各種需求而盲目擴大規模。
1.5大學是學問的中心,而不是逐利場。
弗萊克斯納說,現代大學的核心是研究院、重要的專業學院及某些研究所,譬如美國重要的專業學院是法學院和醫學院。他還對哥倫比亞大學的函授推廣教育進行了非常苛刻的批評,他認為這是一種典型的商業行為,而非教育行為。弗萊克斯納指出:“哥倫比亞大學所提供的‘服務大都不是教育。整個事情都是在做買賣,而不是進行教育。”[5]因此,弗萊克斯納堅定地認為,大學絕對不是逐利場,它是知識的中心,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場所。
2.現代大學陷入的誤區
基于上述基本觀點,弗萊克斯納敏銳地發現面對當時社會的一系列變革,美國有很多所著名大學正處在一種迷茫階段,英國雖然不及美國嚴重,但偶有表現。對德國大學弗萊克斯納則持肯定態度,他指出德國大學從始至終都以理性的態度保持清醒。
2.1誤區一:大學的辦學定位不準確。
在教學目的方面,弗萊克斯納認為現代大學的辦學定位尚不正確、教學目的存在偏頗,“研究”作為大學最重要的職能,不僅得不到應有的嚴肅對待,反而開展了很多不應該做的“服務性質”的工作。在教學過程與內容這一方面,弗萊克斯納認為:“學院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即使它們知道想要什么,它們也做不到心想事成。”[6]
2.2誤區二:錯誤的“學分觀”偏離人才培養目標。
弗萊克斯納批判了現代大學出現的錯誤的“學分觀”,他說:“只要通過簡單計算累積了足夠的‘學分并消費了足夠的時數或年數后,學生就受完了‘四年中學教育。其實并非如此,這種做法往往在無意中減少學生的智力和努力。”[7]通過考試的學生理所應當地結束該門學科的學習,以后在很大程度上不會再涉及此方面,因此往往是與該門學科永久告別。原本就不扎實的中學教育再加上大學里的過分“溺愛”,導致從大學教育中產生的輸出品質量低劣,基礎不牢。
2.3誤區三:充斥在大學中的功利主義傾向。
弗萊克斯納指出,一些青少年選擇繼續進入研究生院就讀文學碩士或哲學博士學位,這在教育市場中是有銷路和收獲財富的行為,因為學位越高,薪資水平就越高。此外,許多大學經常理所應當地將職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混為一談,二者混淆。弗萊克斯納認為全球知名的哈佛研究生商業管理學院在組織上與普通職業性商學院相似,學習商業知識和新聞傳媒知識就只能浪費學生的時間和金錢。學校收取學生學費的行為異常積極和主動,但是事實上,學校在白白浪費他們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2.4誤區四:教師和研究生研究不嚴謹,偏離真正的學術。
弗萊克斯納認為,一些文科碩士甚至哲學博士的學位論文選題是又偏又怪、毫無意義,使學問失去原有的味道,“科學”變得不再是科學。弗萊克斯納對社會學系、教育系等的文獻進行毫不客氣的批判,他認為這部分的文獻毫無意義,十分淺顯,沒有任何啟發價值和值得思考之處。因為這些文獻涉及的全是一些不足掛齒的小事,對僅僅憑借經驗就可得出的結果或依靠普通常識就可以得出的結論,沒有絲毫貢獻可言。
2.5誤區五:大學的經費開支不合理,學術投入力度不夠。
弗萊克斯納指出,大學大部分的經費都消耗在龐雜的行政管理、學校建筑物及體育運動項目上,因此大學的預算有相當大一部分都用在根本不屬于大學范圍內的事項。“哈佛如果將目前的全部收入用于扎實的和高層次的學術事業,它的影響還將遠遠不止目前的兩倍”[8]。真正應得到資助的地方,就像教授的薪資待遇、科研項目活動上的開支等卻是入不敷出、捉襟見肘,一大筆開支都用在了學校建筑和體育項目上。他認為,只有迅速提高教授的薪資水平標準,才能留住較嚴肅的學科的研究人才,否則必然陷入研究人員不足的困境。
3.帶來的啟示
3.1明確大學辦學目標,完善大學組織制度。
我國為了擴大高等教育的規模和效益實行了一系列的院校合并,大學規模的擴大導致大學的服務領域增多,大學提供的服務之瑣細對管理人員及教學職員的數量提出一定的要求。所需人員規模數量的龐大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員質量,也給教育質量帶來一定的威脅。對于一所大學來說,明確辦學定位和教育目標是高校發展的重中之重,要重新定位不同層次的大學職能,譬如高職院校注重培養應用型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為國家培養大批高級藍領和工匠;研究型大學或研究生院就應該注重科研與學術,重塑大學應有的學術地位。
3.2樹立正確的“學分觀”,注重提高學生的學術興趣。
學分作為評判學生大學期間學習知識廣度的依據,獲得學分越多,意味著學生學到的知識越廣。目前部分大學把學分看成評價學生優秀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忽視學分的負面影響,即在一味追求學分修得的過程中忽視學生的興趣和實際知識的獲得及學術能力的培養。所以,研究生院應該把落腳點放在學生學術興趣的培養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上。研究生一開始沒有學術興趣很正常,可以在日后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漸漸培養。一旦有了做學術的興趣和價值認同,就能形成驅動,這是鉆研學術與做科研的第一步。
3.3克服大學功利主義傾向,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高校學生學習動機的功利化傾向既是一種社會問題,又是一種教育問題,其影響因素往往來自于社會和學校本身。社會上某些不良風氣、西方功利主義價值觀、應試教育、獎勵機制等,是促成部分大學生功利化傾向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學有必要營造出一種民主、平等、文明、和諧并且人人參與的校園文化,因為大學校園可以直接反映社會風氣,社會風氣直接影響到大學生三觀的樹立和發展,同時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要突出道德意識和誠信意識的培養,讓大學生學會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
3.4用最專注的態度,做最有價值的研究。
專注就是集中精力,全神貫注、專心致志的過程,形容一個人在一個時間段內認真做事的狀態。有價值的研究就是指研究問題所具有的意義和重要性,從事任何一項研究的前提都是該研究本身就具有某種意義和價值。做學術研究并且取得成果是一段艱難又漫長的過程,因此,一個志在鉆研學術的人,首先要為艱辛和困難做好心理準備,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凝聚到所研究的事情上,堅信沒有平凡的研究只有平凡的研究態度,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實現學術目標。
3.5合理支配經費投入,提高教職人員的薪資待遇。
弗萊克斯納在《現代大學論》中強調,大學的基礎是人才,只有滿足其最基本的物質需求,才有進一步留住人才的可能。目前部分大學經費看起來可觀,但教職人員的薪資偏低。因此,大學應該合理規劃經費使用,包括人員、資金和設備等應該加以重組,確定新的發展方向,留得住人才教育質量才有所保證,才能贏得學術聲望。
參考文獻:
[1][美]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現代大學論——美英德大學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王綻蕊.一流大學應該做的和不應該做的——弗萊克斯納的大學觀[J].比較教育研究,2003(9):36-40.
[3]郝艷萍.弗萊克斯納的現代大學觀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1):89-94.
[4]陳文嬌.現代大學的迷失及其思考——讀弗萊克斯納《現代大學論——美英德大學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05,3(12):102-104.
[5]陳桂.破滅的神話——弗萊克斯納對美國大學的批判及其對我國大學的啟示[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07,9(23):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