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南
摘? 要:《古文觀止》宋文中“不”字句出現頻率較高,“不”字句有三種句式,即陳述句、疑問句、感嘆句。在陳述句中,“不”可放在名詞、動詞及動詞短語、形容詞、助動詞之前。在感嘆句中,可分為四類句式:第一類為“主語+V+而+不+ADJ”,第二類為“主語+不可+VP+矣”,第三類為“可不+ADJ+感嘆詞(哉或乎)”,第四類為“不+者字短語”。在疑問句中,可分為三類句式,第一類為“主語+不+謂語中心”,第二類為“不+動詞”,第三類為“不有”“不為”“不容”。“不”既可以否定整個命題,也可以否定某些成分。在否定整個命題時,可分為三類:整體為動詞性結構;整體為名詞性短語;整體為介賓短語。在否定部分成分時,語義可指向主語、謂語中心詞,也可指向整個謂語部分、謂語部分的補語、謂語部分的時間狀語。總體上來說,“不”字句的語法功能在宋代已相對成熟。
關鍵詞:《古文觀止》;宋文;“不”字句式
《古文觀止》是清人吳楚材、吳調侯于康熙年間選編的一部供學塾使用的文學讀本。該書選文以散文為主,有時也會涉及到駢文辭賦,基本上為歷代傳頌名篇。它選錄了從先秦到明代的文章222篇,分為12卷,其中,宋代文章有51篇。本文即以這51篇宋文中的“不”字句式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句式結構、語義指向與語法功能。本文所有用例均出自中華書局2009版的《古文觀止》[1]。
一、“不”的總體概況
在《古文觀止》的51篇宋文中,“不”共出現343次,占宋文所有字數的1.3%。由此可見,“不”作為一個否定副詞,在宋文中占有相當的比例,具有比較重要的地位。
從總體上看,在這51篇宋文中,“不”有“不”“沒”兩個義項。例如:
(1)予在淮南,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王安石《同學一首別子固》)
(2)吾問之,則曰:“此死獄也,我求其生不得耳。”(歐陽修《瀧岡阡表》)
在例(1)中,“不”的意思為“不”,“不予疑”意為不懷疑我。其正常語序應該是“不+V+O”,由于“不”語義指向“予”,這里使用了重新分析,變為“不+O+V”,即“不予疑”。這種現象在“V不C”中比較常見。在宋代,補語表示實現的意義已經成熟,由于“不”語義指向有所側重,因此,重新分析在“V不C”句式中比較常見。在例(2)中,“不”的意思為“沒”,“不得”指沒辦到。“不”“沒”兩個義項之間有細微的差別。這種差別主要體現于主、客觀上面的區分,“不”多表示主觀意愿,“沒”多表示客觀意愿。
在宋文中,由“不”組成的句式多種多樣,有“不+VP”“不+ADJ”“不+助動詞+V(及物動詞)”“不+名詞”等形式。“不”句式的多樣化,使文章的表達格外靈活,不拘一格。就結構來看,“不”字句式有如下特點:1.有時有多個相同的“不”字結構組成,形成排比句;2.由“不”組成的句式有陳述、疑問、感嘆等,呈現出多樣化;3.“不”所在句中位置靈活多變,句首、句中、句末都有出現[2]。
二、“不”字句式的結構分類
在《古文觀止》的51篇宋文中,“不”字句式共有三種,分別是陳述句、疑問句、感嘆句。在334個“不”字句式中,最為常見的是陳述句,共311個,占總數的93.1%,句式結構也相對復雜。疑問句有14個,感嘆句有6個,感嘆句和疑問句出現的頻率雖然較少,但是均具有典型性。
(一)陳述句中的“不”字句式
在陳述句中,“不”的結構大致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不”放在動詞短語之前;第二類,“不”放在形容詞之前;第三類,“不”放在助動詞之前;第四類,“不”放在名詞之前[3]。
1.“不”放在動詞短語之前
在“不+VP”結構中,有的較為簡單,有的則較為復雜。簡單式的“不+VP”中,“VP”由簡單的動詞組成;復雜式的“不+VP”中,“VP”結構則由連動、兼語或多重動賓句組成。例如:
(3)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蘇洵《心術》)
(4)傳曰:“不怨天,不尤人”,蓋“優哉游哉,可以卒歲”。(蘇軾《上梅直講書》)
(5)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歐陽修《醉翁亭記》)
(6)不知其窮之久而將老也,可不惜哉!(歐陽修《梅圣俞詩集序》)
例(3)、例(4)為簡單式。其中,例(3)中的“不動”“不避”等為簡單的“不”+動詞結構形成的排比;例(4)中的“不怨天,不尤人”由“不”+動賓形成。例(5)、例(6)則較為復雜。例(5)中的“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為“不+V+0”結構,此處的“0”是一個主動句;例(6)中的“不知其窮之久而將老也”,由復雜的VP結構組成,其中的賓語是一個連動句。
2.“不”放在形容詞之前
在上古漢語時期,“不”后面跟形容詞和名詞,往往表示動詞性意義。唐代之后,“不”和形容詞連用,也可以不表示動詞意義。“不”既可以和形容詞連用,也可以在兩者之間加助動詞“必”“可”等。例如:
(7)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蘇軾《石鐘山記》)
(8)天可必乎?賢者不必貴,仁者不必壽。(蘇軾《三槐堂銘》)
例(7)、例(8)中的“不詳”“不貴”“不壽”意為“不詳細”“不富貴”“不長壽”。這說明北宋已經有了“不”和形容詞連用,表示描述性這一語法功能。
3.“不”放在助動詞之前
本文之所以把“不+助動詞+VP”與“不+VP”分開,是因為兩者的語法功能差異較大。在《古文觀止》宋文的陳述句中,“不+助動詞+VP”的數量較多。這些助動詞主要有“可以”“能”“得”等。下面,我們分別闡述“不”與這些助動詞之間的連用情況。
“不”和助動詞“能”連用時,常常放在一起,否定后面的謂語部分。謂語部分常常由VP結構組成,VP結構往往較為簡單,但有時也比較復雜。例如:
(9)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將有后也。(歐陽修《瀧岡阡表》)
(10)故公之精誠,能開衡山之云,而不能回憲宗之惑;能馴鱷魚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謗;能信于南海之民,廟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之于朝廷之上。蓋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例(9)、例(10)的VP結構就比較復雜。在例(9)中,“不”“能”所否定的謂語部分是一個動賓結構,它的賓語結構較為復雜。例(10)是由肯定和否定組成的排比句,其中的“而不能回憲宗之惑”“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謗”,其結構為“不+能+動賓”,賓語由偏正短語組成;“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之于朝廷之上”的結構為“不+能+使字句”,后面是一個完整的使役句。
“不”和“可以”連用時,往往都比較簡單,個別情況下較為復雜。例如:
(11)蓋嘗論天人之辨,以謂人無所不至,惟天不容偽。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魚;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婦之心。(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例(11)中的“不可以欺豚魚”“不可以得匹夫匹婦之心”,均為“不+可以+動賓”結構,與上面的“不+能+VP”結構大致相同。
“不”和助動詞“得”可直接連用,有時中間也可以加入“可”。其中,“得”后為名詞時,“不”往往否定的是“得+名詞”;如果是“不+得+動詞”,這時“不可得”否定的是謂語部分。例如:
(12)予友楊君,好學有文,累以進士舉,不得志。(歐陽修《送楊寘序》)
(13)余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見,方山子倘見之歟?(蘇軾《方山子傳》)
4.“不”放在名詞之前
“不”后面可以接名詞成分,這個名詞結構往往比較簡單,個別情況下也比較復雜。例如:
(14)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矣。(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15)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烏睹其為快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例(14)為較復雜的名詞結構,“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表面上是由“不+連動”組成的VP結構,實質上是由四個名詞結構組成的,這里的“者”是名詞性標志。例(15)“不能勝者”中的“者”也是名詞性標志。
(二)感嘆句中的“不”字句式
在《古文觀止》的51篇宋文中,感嘆句中的“不”字句式只有6例,具體如下:
(16)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蘇軾《超然臺記》)
(17)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蘇軾《后赤壁賦》)
(18)可不悲哉!(蘇轍《六國論》)
(19)不知其窮之久而將老也,可不惜哉!(歐陽修《梅圣俞詩集序》)
(20)可不大哀乎!(蘇軾《超然臺記》)
(21)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王安石《同學一首別子固》)
感嘆句中的“不”字句式雖然用例較少,但變化多樣。從表達的情感強度角度入手,我們將其歸為以下四類:
第一類為“主語+V+而+不+ADJ”。此類以例(16)“吾安往而不樂”為代表,“不”放在形容詞“樂”之前,形成部分否定,從而表達由衷的感嘆。
第二類為“主語+不可+VP+矣”。此類以例(17)“江山不可復識矣”為代表,此時“不”和“可”連用,否定后面的謂語中心詞“復識”,語氣詞“矣”起了加強語氣的作用。
第三類為“可不+ADJ+感嘆詞(哉或乎)”。此類用法較為常見,如例(18)~例(20),這時“可不”否定謂語中心詞部分;它和第二類的區別是在于“可”放在了“不”的前面,而且前面沒有主語,“可不”獨立否定謂語中心,同時,第三類的感嘆語氣明顯高于第二類。
第四類為“不+者字短語”。此類以例(18)“其不相似者”為代表。“其不相似者”短語作該句的主語,其中“不”只是部分否定,否定“相似者”。第四類的“不”字雖然和第一類的“不”字都屬于部分否定,但是第一類“不+ADJ”結構充當整個句子的謂語,而“不+者字短語”則充當句子的主語。
從上述例句中,可以看出,其表達感情的強度依次為:第四類<第一類<第二類<第三類。同時也可看出,“不”字結構感嘆句具有多樣性,這說明在宋代“不”字結構穩定發展,感嘆語氣的用法趨向成熟。
(三)疑問句中的“不”字句式
在《古文觀止》的51篇宋文中,“不”字組成的疑問句式總共有14例,我們將其歸為三類。
第一類為“主語+不+謂語中心”,它與可能性補語有關,這一類是否定謂語中心,有時可放在謂語中心詞后表示補充說明,有時放在“不”的前面一起來否定謂語中心部分。例如:
(22)天可必乎?賢者不必貴,仁者不必壽。天不可必乎?(蘇軾《三槐堂銘》)
(23)然則是天下無堯、舜,終不可有所為耶?(蘇軾《賈誼論》)
第二類為“不+動詞”組成的含有疑問語氣的疑問句,它們共同的特點是“不”否定謂語動詞,“不”和謂語動詞一起組成句子的謂語中心詞。例如:
(24)猶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惡作辨之不惑,議之不徇?不惑不徇,則公且是矣。(曾鞏《寄歐陽舍人書》)
(25)公在朝廷,天子股肱。天子曰歸,公敢不承?(蘇洵《張益州畫像記》)
(26)公孫丑問曰:“夫子何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誰哉?而吾何為不豫?”(蘇軾《賈誼論》)
第四種是否定謂語部分的補語。例如:
(49)若已經效于世間,不必皆從于己出。(蘇軾《乞校正陸贄奏議進御札子》)
(50)彼游于物之內,而不游于物之外。(蘇軾《超然臺記》)
(51)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蘇洵《管仲論》)
(52)既長,學乎六經仁義之說,其為文章,簡古純粹,不求茍說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詩而已。(歐陽修《梅圣俞詩集序》)
在例(49)~例(52)中,“不必皆從于己出”“不游于物之外”“禍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不求茍說于世”都是“不+V+于+賓語”結構,句子的補語由介賓詞組構成,在謂語動詞后加上介賓補語,可以補充句子新信息,也是否定詞所指向的部分。
第五種是否定謂語部分的時間狀語。例如:
(53)吾儕小人,朝不及夕,相時射利,皇恤厥德?(蘇軾《三槐堂銘》)
(54)蘇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殺增,獨恨其不早耳。(蘇軾《范增論》)
在例(53)中,“朝不及夕”的“不”指向時間名詞“夕”;在例(54)中,“獨恨其不早”的“不”指向“早”這一時間名詞狀語。謂語部分中的狀語一般不構成句子謂語所必須的句法成分,如果它們在否定句謂語中出現,就會成為語義重點與否定詞所指向的對象。
總的來看,在《古文觀止》的宋文中,“不”既可以否定整個命題,也可以否定部分成分。同時,“不”在否定部分成分中的用例要多于否定整個命題的用例。
綜上所述,我們以《古文觀止》中的51篇宋文為語料,分別探討了陳述句、疑問句、感嘆句中“不”字句式的結構類型與語法功能,接著論述了“不”字結構的語義指向與否定范圍。可以看出,宋文中的“不”字句式出現頻率較高,靈活多變,“不”的否定范圍和語義指向呈現多樣化。總體上來看,“不”字句的語法功能在宋代已基本成熟。同時,“不”語法功能的豐富性、多樣化,也使得宋代散文的語言松弛有度,富有張力與表現力,產生了許多流傳千古的佳作。
參考文獻:
[1][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M].北京:中華書局, 2009.
[2]劉祥平.“不”的句法、語義、語用分析[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5,(5).
[3]徐光宇.“不+單音節限定義范圍副詞”的詞匯化及語法化[D].延吉:延邊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4]張玉金.甲骨文“不”和“弗”語義指向方面的異同[J].語言研究,2005,(4).
[5]張玉金.出土戰國文獻中“不”和“弗”的區別[J].中國語文,2014,(3).
[6]龔波.從假設句的否定形式看甲骨文中的“勿”、“弜”與“不”“弗”之別[J].中國語文,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