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瑾瑾
摘 要:以現代漢語“來”與日語“來る”為中心,從用法和含義兩個方面出發進行比較研究。現代漢語“來”與其日語中的對應表達“來る/~て來る”,雖然在語法、語義上有很多相同點,但是兩者并不是一一對等的關系。作動詞使用時,兩者都可以表示方向移動的趨向意義,都可以引申為事件、現象的出現或發生,但“來”與“來る”也有各自獨特的含義。作補語使用時,從所表達的趨向意義與狀態意義來看,二者很相近,但是現代漢語“來”的結果意義,是日語“~て來る”所沒有的。
關鍵詞:“來”;漢語;日語;動詞;補語
一、引言
無論是現代漢語中的“來”,還是日語中的“來る”,作為趨向動詞,在語言中的使用頻率都是很高的。從語義、結構形式等方面來看,兩者存在很多相似點,但它們并不是完全對等的關系。受母語影響,中國學生在學習日語“來る/~て來る”時常會產生偏誤。本文通過對這兩個動詞使用的對比,希望能給中國學生學習日語提供一些幫助。
目前,關于現代漢語“來”的研究較多,但是與日語中對應表達方式的比較研究還很少見。本文將從漢日兩種語言的結構與語義角度,分析現代漢語“來”在日語中是如何表現的。本文依據“來”與“來る”作動詞與作補語使用時的不同分為兩部分。分別從結構與語義兩個方面,考察“來”與“來る”在現代漢語與日語中的異同。
二、作為動詞的情況考察
(一)漢語“來”
現代漢語“來”作動詞使用時,有以下含義:1.人或物體向立足點移動;2.表示時間變化,從過去到現在;3.(問題、事情等)發生,來到;4.作某個動作(代替意義更具體的動詞);5.用在另一動詞或動詞結構后面或前面,表示來做某件事,表示施事者的動作趨向。
我們對以上含義進行了簡化處理,將其歸納為三類:第一,將義項1、2、5歸為“來”的趨向意義,即方向意義,表示人或物體在空間上的移動、動作在空間上的移動或時間上的變化,這也是“來”的基本含義;第二,問題或事件的到來,可以理解為第一種趨向意義的引申意義;第三,特殊意義,代替某個具體的動詞使用。
在現代漢語中,“來”在多數情況下是充當句子謂語中心,它既可以與名詞連用,也可以與動詞或動詞結構連用。其結構為“來+(名詞)”/“(名詞)+來”或是“動詞(動詞結構)+來”/“來+動詞(動詞結構)”。例如:
(1)他來中國很多年了。
(2)這一年來,他的進步很大。
(3)開春以后,農忙來了。
(4)我打不開了,還是你來吧。
(5)我們賀喜來了。
例(1)中的“來”是表示“他”向立足點“中國”移動;例(2)中的“來”是表示時間變化;例(3)中的“來”是表示“農忙”來到;例(4)中的“來”是代替意義更為具體的動詞“打”;例(5)中的“來”用在動詞“賀喜”后面,表示施事者“我們”的動作趨向。
(二)日語“來る”
在日語中,“來る”作自動詞使用時,有以下含義:1.表示到說話人所在地或往說話人所在地移動;2.往說話人即將要去的目的地移動;3.時間或時刻的到來,來臨;4.表示超出預期的人或事物的出現,來到;5.事物、現象的發生或出現;6.由來,引起,產生,發生,表示原因、由來。
我們同樣對以上含義進行了簡化處理,將其歸納為三類:第一,將義項1、2、3歸為一類,表示趨向意義,即表示人或物體在空間上的移動,或時間的變化;第二,將義項4、5歸為一類,表示事物、現象的發生或出現,可以理解為第一種趨向意義的引申意義;第三,特殊意義,表示原因、由來。例如:
(6)いつ中國に來たのですか?(你是什么時候來中國的?)
(7)僕らは明日上野公園へ遊びに行くが、君も來るかい?(我們明天到上野公園去玩,你也來嗎?)
(8)本屋へ行くんだけど一緒に來ない?(我要去書店,你也一塊來吧。)
(9)別れの時が來た。(告別的時候到了。)
(10)今晩はお客がたくさん來た。(今天晚上來了很多客人。)
(11)臺風が來た。(臺風來了。)
(12)チャンスが來た。(機會來了。)
(13)ラテン語から來た言葉。(來自拉丁語的詞。)
(14)彼の病気は疲労から來たのだ。(他的病是由于疲勞引起的。)
例(6)中的“來る”表示來到說話人所在地“中國”;例(7)、例(8)分別表示往說話人即將要去的目的地“上野公園”、“本屋”;例(9)表示“別れ”時刻到來;例(10)表示“お客”的出現超出預期;例(11)、例(12)分別表示“臺風”發生、“チャンス”出現;例(13)、例(14)分別表示由來、引起。
(三)兩者的動詞比較
通過對漢語“來”和日語“來る”的考察,可以發現,它們在作動詞使用時,有共通的相似點。第一,兩者的基本含義都是表示方向移動的趨向意義,包括人或物體在空間上的移動、動作在空間上的移動或時間上的變化。第二,它們的趨向意義都可以引申為事件、現象的出現或發生。同時,兩者也存在著不同點。比如現代漢語“來”可以替代另一具體動詞使用,而日語“來る”卻不可以;日語“來る”可以表示原因、由來,而現代漢語“來”沒有這種用法。此外,漢語“來”與動詞或動詞結構搭配使用,表示來做某事,日語中相對應的表達方式為“~に來る”。
現代漢語“來”與日語“來る”在表示趨向意義時,它們的立足點也值得關注,中國學習者經常會受母語影響而導致“來/去”和“來る/行く”的誤用。一般認為,“來/去”的立足點就是說話者,“來”表示朝說話人的方向移動,“去”表示向背離說話人的方向移動。確立立足點的方法有三種:一是當說話人出現或用第一人稱敘事時,說話人或“我”的位置就是立足點;二是在用第三人稱進行客觀敘事時,可以把立足點放在正在敘述的人物所處的位置上;三是在用第三人稱進行客觀敘事時,也可以把某一處所當作立足點,這個處所是正在描述的對象,或是正在敘述的時間發生的地點。
森田良行(1994)指出,與“回/出發/送”等動詞不同,日語“來る/行く”是表示“動作主體從目前所在地往其他地方去(或來)”,“來る/行く”的使用與說話人的立足點密切相關。他將移動主體假設為A,先是分析了由A的所在地A點向B點移動時,說話人立足于A點或立足于B點的不同情況。跟據他的分析,當說話人立足于A點時,使用“AがBへ行く”;當說話人立足于B點時,使用“AがBへ來る”。也就是說,說話人從目前位置移動時使用“行く”,說話人往目前方向移動時使用“來る”。接著他又分析了往說話人位置以外地點移動的情況,當立足A點時,使用“BがBからCへと行く”。關于移動動詞立足點的中日比較,下地早智子(1997)指出,漢語傾向于將立足點放在對話中的“咱們”,向“咱們”靠近移動時使用“來”,遠離“咱們”移動時使用“去”,而日語在選擇趨向動詞時與信息來源密切相關。可以看出,現代漢語“來/去”的使用受到說話人的影響,而日語“來る/行く”的使用受到移動主體的影響,日語中更側重移動主體。
三、作為補語的情況考察
(一)漢語“來”
現代漢語“來”除了可以在句子中充當謂語外,還有一種常見的用法是與其他動詞搭配作補語使用。在現代漢語中,“來”作補語時有兩種情況,一是簡單趨向補語,二是復合趨向補語。現代漢語中趨向動詞有“來/去/上/下/進/出/回/過/起/開/到”等。所謂簡單趨向補語,是指這些趨向動詞分別單獨與另一個動詞搭配使用,“來”作簡單趨向補語就是指它單獨與動詞搭配使用。所謂復合趨向補語,是指趨向動詞組合后與另一個動詞搭配使用,這里就是指“來”與其他趨向動詞組合后與動詞搭配使用。如:上來、下來、進來、出來、過來、起來、到……來,等。現代漢語“來”作趨向補語時,其含義大致可以分為三類:趨向意義、結果意義與狀態意義。
“來”作簡單趨向補語時,具有以下含義:一是趨向意義,也稱方向意義,指人或物體通過動作向立足點移動;二是結果意義,表示動作有了結果或達到了目的,可以與“得/不”搭配使用;三是與“說、想、聽、看”搭配使用,表示推測、估量,直接引出某人的看法、想法等,也可以使用“在……來”的格式。例如:
(15)各條戰線傳來了振奮人心的消息。
(16)車上的人都向他跑來。
(17)把水壺拿來。
(18)一覺醒來。
(19)他們倆很談得來。
(20)這種事他做不來。
(21)這個小伙子看來年紀不大。
(22)在他想來,上海是另一個世界,是天堂,瞧,光看上海人的臉,都要白得多,細得多。
例(15)~例(17)中的“來”表示趨向意義,是指人或物體通過某一動作,在空間位置上發生移動;例(18)~例(20)中的“來”表示結果意義,其中,例(19)中“來”與“得”搭配使用,例(20)中“來”與“不”搭配使用;例(21)、例(22)中的“來”表示推測、估量,其中,例(21)中“來”與“看”搭配使用,例(22)中“來”與“想”搭配使用,并使用了“在……來”的表達方式。
“來”作復合趨向補語時,具體表現為“上來、下來、進來、出來、過來、起來、到……來”,其含義大致可概括為趨向意義、結果意義與狀態意義三類。
“來”作復合趨向補語時,表示趨向意義的詞語主要有:“上來”,表示人或物體通過動作由低處向高處移動,此時的立足點在高處,或表示靠近目標處,此時的立足點在目標處;“下來”,表示人或物體通過動作由高處向低處移動,此時的立足點在低處,或表示人或物體通過動作離開立足點,此時移動的人或物體不在立足點上;“進來”,表示人或物體通過動作由外部往內部移動;“出來”,表示人或物體通過動作由內部向外部移動,立足點在外面;“回來”,表示人或物體通過動作向原地移動;“過來”,表示面向立足點移動;“起來”,表示人或物體通過動作由低處向高處移動;“到……來”,表示人或物體通過動作由遠處向立足點移動。例如:
(23)孩子們從山腳下一直跑上來了。
(24)他湊上前來跟我說話。
(25)突然墻上的畫掉下來。
(26)急急忙忙地跑進來一個人。
(27)他從書包里拿出一本書來。
(28)想把手抽回來,但用了半天勁也抽不回來。
(29)忽然聽見身邊傳來一陣腳步聲,抬頭一看,永進滿面笑容地走了過來。
(30)這時從座位上站起來一個人。
(31)他每天把報紙給我送到宿舍來。
例(23)中的“上來”表示“孩子們”由山腳下跑上高處;例(24)中的“上來”表示“他”靠近目標“我”;例(25)中的“下來”表示“畫”從墻上向低處移動;例(26)中的“進來”表示人由外部往內部“跑”;例(27)中的“出來”表示“他”從內部向外部“拿”;例(28)中的“回來”表示手向原來的位置移動;例(29)中的“過來”表示“永進”向目標處移動;例(30)中的“起來”,表示人從座位上向高處“站”;例(31)中的“到宿舍來”,表示“他”由遠處向目標處“送”。
“來”作復合趨向補語時,表示結果意義的詞語主要有:“上來”,表示成功正確地完成;“下來”,表示分離或固定,或表示完成一件費時、費力、需要克服困難的事情;“出來”,表示動作完成或表示某種發現(或認知);“過來”,表示恢復或轉變到原來的、正常的、或積極的狀態,也可以表示盡數地完成,強調是否具有完成工作的能力條件,常與“不”搭配使用;“起來”,表示動作完成后物體與物體連接成一個,或表示物體鼓起突出。例如:
(32)念幾遍就背上來了。
(33)可以在這兒住下來。
(34)把衣服脫下來。
(35)對他來說,一個上午的活兒干下來,是隨隨便便的小意思。
(36)論文寫出來了。
(37)聽著聽著,漸漸聽出意思來了。
(38)老師把我練習本里的錯字都改過來了。
(39)數不過來。
(40)南京長江大橋把中國東南部被隔斷的鐵路、公交連接了起來。
(41)不小心,頭上碰起來一個大包。
例(32)的“上來”表示成功完成了背誦任務;例(33)中的“下來”表示固定地住在這里;例(34)中的“下來”表示完成了脫衣服這件事;例(35)中的“下來”表示完成了干活這件事;例(36)中的“出來”表示論文已經完成;例(37)中的“出來”表示“聽”這一動作的完成;例(38)中的“過來”表示把錯字改正到正確的狀態;例(39)中的“過來”與“不”搭配使用,此時表示無法全部完成;例(40)中的“起來”表示被阻斷的交通將連接成一體;例(41)中的“起來”表示“大包”鼓起。
在復合趨向補語中,狀態意義是由趨向意義引申而來,表示動作、狀態在事件上的展開、延伸,如動作狀態的開始、繼續、停止等,可分為表示進入新的狀態和表示已進行的動作、已存在的狀態繼續兩類。“來”作復合趨向補語時,表示狀態意義的詞語只有“下來、起來”。其中,“下來”,表示由強到弱或由動轉靜的變化,或表示動作(或狀態)從過去延續至今;“起來”,表示進入一個新的狀態,動作或某種狀況開始,并保持下去,可與動詞或形容詞搭配使用,與動詞搭配使用時表示動作開始進行,與形容詞搭配使用時表示新的狀態開始。例如:
(42)天漸漸黑下來了。
(43)安靜下來。
(44)參加長跑的人都堅持下來了。
(45)他一回到家就趴在床上痛哭起來了。
例(42)中的“下來”表示天色由白到黑的變化;例(43)中的“下來”表示由動到靜的變化;例(44)中的“下來”表示從過去延續至今;例(45)中的“起來”與動詞搭配使用,表示“痛哭”這一動作開始進行,并將維持一段時間。
(二)日語“~て來る”
現代漢語“來”作補語時,與日語中的“~て來る”用法相近。“~て來る”有以下幾種含義:1.向這邊來,表示動作向說話人靠近,與之搭配使用的動詞,既可以用來描述“來”時的狀態,動作與“來”同時進行,也可以與“來る”合成一個動作;2.表示動作移動時的狀態,即“來る”以何種手段進行;3.一直在……,表示變化或動作從過去持續到現在;4.出現,……起來,表示到目前為止不存在或看不見的東西或現象出現,或發生變化,也可以用于心理上的或感覺上的變化;5.表示動作的先后性,即動作相繼發生,進行某一動作后再回來,這時一般搭配表示瞬間動作的意志性動詞,動作主體一般是人,但有時也可以是人為操作的物體或是擬人化了的自然現象。
我們對以上含義進行了簡化處理,將其歸納為三類:第一,將義項1、2、5歸為一類,表示動作的移動;第二,表示動作的持續性;第三,表示出現或發生變化。此外,也可以將“~て來る”劃分為兩類:即空間層面與時間層面。從空間層面看,“~て來る”表示動作的移動,具有先后性、同時性、狀態性;從時間層面來看,“~て來る”表示動作的持續性,動作的變化,以及發生、出現。例如:
(46)帰ってくる。(歸來,回來。)
(47)前からデモ隊が押し寄せてくる。(迎面擁來一支示威隊伍。)
(48)バスは時間がかかるから、タクシーに乗って來てください。(乘坐公共汽車耗時比較久,所以請乘出租車來。)
(49)高校生の時からずっとお茶を習ってきた。(從告知開始一直學習茶道。)
(50)雨が降ってきた。(下起雨來了。)
(51)何度も説明してもらって、段々分かってきた。(聽了幾次說明后,才慢慢開始明白。)
(52)ちょっと切符を買ってきます。ここで待っていてください。(我去買下票就回來。請在這稍等一會。)
(53)遅くなってごめんなさい。途中で本屋に寄ってきたものだから。(抱歉我遲到了。因為路上順便去了下書店。)
在例(46)中,“帰る”本身就有“回到出發點”的含義,即使后面不與“~て來る”搭配使用,“帰る”本身也具有方向概念,但與“~て來る”搭配使用后,便有了向說話人靠近的含義;例(47)表示“示威隊伍”向說話人靠近;例(48)表示乘坐出租車這種交通工具到來;例(49)表示學習茶道從告知開始一直持續到現在;例(50)表示下雨這種現象出現;例(51)表示狀態開始發生變化;例(52)表示離開目前所在地,買完票后再回到目前所在地;例(53)表示在其他地點進行某一動作后,到達目前所在地。值得注意的是,在例(52)與例(53)中,日語原文使用的是“~て來る”,而對應翻譯出來的中文則是“去”。可以看出,在表示去其他地方做了某事再回到原點時,漢語與日語的表達方式是不同的。漢語更注重“去”的過程,而日語更注重“回來”的過程。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或是翻譯時都需要十分注意。
(三)兩者的補語比較
通過對漢語“來”和日語“~て來る”的考察,可以發現,它們在作補語使用時,雖然存在著一定的共同點,但并不是一一對等的關系。
首先,從語法角度看,現代漢語“來”作補語時,可以單獨與動詞搭配使用,構成簡單趨向補語;也可以與其他趨向動詞組合后再與動詞搭配使用,構成復合趨向補語。而日語中對應的表達方式“~て來る”,基本上不使用1個動詞て形+2個趨向動詞的形式。
其次,從語義角度看,二者的基本含義是一樣的,都可以表達趨向意義,表示動作的移動方向。現代漢語“來”的狀態意義,與日語“~て來る”表達的動作的持續性、出現發生以及變化,從語義來看是很相似的,但用法有所不同,現代漢語“來”可以直接與形容詞搭配使用,日語“~て來る”卻不可以。
此外,現代漢語“來”所表達的結果意義以及與“說、想、聽、看”搭配使用的用法,在日語“~て來る”中沒有對應的表達。還需要注意的是,日語“~て來る”既可以對應現代漢語“來”,也可以對應現代漢語“去”,二者強調的側重點不一樣。因此,在表達時究竟使用“來”還是“去”,則需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四、結語
本文首先分析了現代漢語“來”與日語“來る”作動詞時的用法與含義,進而探討了“來”與“~て來る”作補語時的用法與含義。通過上述對比分析,可以看到,現代漢語“來”與其日語中的對應表達“來る/~て來る”,雖然在語法、語義上有很多相同點,但是兩者并不是一一對等的關系。作動詞使用時,兩者都可以表示方向移動的趨向意義,都可以引申為事件、現象的出現或發生,但“來”與“來る”也有各自獨特的含義。作補語使用時,從所表達的趨向意義與狀態意義來看,二者很相近,但是現代漢語“來”的結果意義,是日語“~て來る”所沒有的。雖然兩者相似點很多,但是兩者的不同點更值得我們注意。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應謹慎對待,在翻譯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視語境作出最佳的選擇。
參考文獻:
[1][日]藤堂明保,相原茂.新訂中國語概論[M].東京:大修館書店,1985.
[2][日]森田良行.動詞的意義論的語法研究[M].東京:明治書院,1994.
[3][日]下地早智子.關于移動動詞“視點”的中日對比研究[J].中國語學,1997.
[4]劉月華.趨向補語通釋[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
[5]劉月華,潘文娛,故韡.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