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Ye賈波李培鄧懷涵趙紅
1.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72;2.四川省德陽市羅江區中醫院,四川 德陽 618500
藏醫學在漫長歷史進程中吸收外來醫學精華,逐步形成其獨特完整的理論和實踐體系[1]。痞塊為藏醫內科中的重要疾病,其相應的辨證論治思維縝密,預防治療方法獨特[2],且方劑繁多,但方劑的臨床實踐停留在經驗層次,未展開復方配伍研究[3],從而給臨床運用帶來一定困難。中藥和藏藥的組方方法有相同亦有差異[4],藏藥方劑君、臣、吏、民方有其獨特風格[5]。在藏醫藥理論指導下,結合中醫方劑的思維方式[8],通過數據挖掘方法對方劑進行頻次和關聯度分析[6],歸納其組方的基本原則以及具體的治療方法,進行配伍規律研究[7],為藏醫藥學習和臨床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和數據支撐,具有重要意義[9]。
1.1 文獻來源 從藏醫藥傳統和現代典籍《秘決補遺》、《醫學續義·所想如愿》、《千方利樂·春宴樂飾》、《秘決寶源》、《四部醫典》、《利樂書瓶》、《藥物方劑·甘露精滴》、《草藥方劑·秘訣甘露之滴》、《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藏醫學》、《藏藥方劑寶庫》中收集痞塊相關方劑157首。
1.2 數據預處理 因藏醫典籍中的藥物條目如藥性、功能、主治與中藥相差較大,描述均參照《中華本草·藏藥卷》進行規范。針對“一物多名”或“一名多物”的問題[10],統一名稱以使分析結果準確,如藏黃連、兔耳草統一為兔耳草;藏茵陳、川西獐牙菜統一為川西獐牙菜;巖精、渣馴統一為渣馴等。將文獻信息不完整的方劑予以剔除以減少干擾。見表1。

表1 藥物藏藥名與拉丁名對照表
1.3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錄入Excel2010中,在Python平臺上進行用藥頻次和藥物關聯度統計。
2.1 用藥頻次分析 157首藏醫藥痞塊方劑中,涉及單味藏藥263味,總用藥次數1821次。將藥物使用頻次從高到低排序,得到頻次≥20的藏藥29味。見表2。
其中共97組寒性痞塊方劑,84組熱性痞塊方劑,使用頻次≥10的藥物見表3。

表2 治療痞塊方劑中使用頻次≥20的藥物

表3 不同類型痞塊方劑中使用頻次≥10的藥物
2.2 基于關聯規則的組方規律分析 支持度設為“22(15%)”(支持度個數為藥對在所選方劑中出現的頻次,表示多于22首方劑中包含該藥對),進行關聯性分析,取置信度大于0.75的藥對(置信度表示方劑中包含左邊藥物時,右邊藥物出現的幾率),得到常用藥對15組。見表4。
2.3 藥物核心組合分析 支持度設為24,取置信度大于0.75的組合,得到常用藥物組合。見表5。

表4 痞塊方劑中的常用藥對

表5 痞塊方劑中的常用藥物組合
藏醫學以三因為核心[11],赤巴屬火產生熱癥,培根屬土加水產生寒癥[12]20,而隆則被比喻成氣和風[13],為主導人體全身各部位的一種動力或功能[14]。痞塊多因臟腑功能失調或飲食不當導致消化不良為本,培根涎沫增多、隆聚集,終成濁渣不化在腸胃與培根、隆并發為寒,精華不消在肝與赤巴并發為熱[12]78,或與惡血、膽液、黃水、蟲相合墜腑,最終形成脾、胃、大腸、小腸、肝、膽、腎、膀胱、心、肺、子宮的臟腑痞塊為標。因為隆有質無形,所以單一隆病不會單獨形成痞塊[12]80,但未消濁渣、精華與血凝結而成的痞塊往往阻塞隆通路,因此多數痞塊會伴隨隆病,易有隆、血、赤巴、培根的綜合病變。痞塊有形屬實,日久由實轉虛則虛實夾雜,故寒熱虛實皆有。因此治法當調整臟腑功能,尤重升胃火扶正治其本虛,消食、分清化濁治其標實,但因痼積已成,痞塊難消,則需著重散結潰堅才可有效。
通過分析上述高頻藥物,可知痞塊治療方劑的組方結構主要包含3組常用配伍:一是針對病因,寒熱痞塊均常配伍消食藥物如蓽茇、石榴子、白豆蔻、草果、肉豆蔻、訶子、火硝;治療培根、隆病的藥物如蓽茇、光明鹽、干姜、白豆蔻、肉豆蔻、川木香、石榴子、草果、寒水石;如是熱性痞塊則多配伍治療赤巴病的川西獐牙菜、波棱瓜。二是調理臟腑功能,得陽則生,寒熱痞塊均高頻使用溫胃散寒的藥物,如蓽茇、干姜溫中散寒,石榴子、白豆蔻溫胃腎,光明鹽散寒健胃,肉豆蔻、草果、訶子、丁香、藏木香益胃火,寒水石、川木香、余甘子、藏木通健胃,為扶正固本清源之法。寒性痞塊更多用紫硇砂、肉桂、小米辣、酸藤果、藏菖蒲升胃火。熱性痞塊則另配伍渣馴、兔耳草清五臟熱,川西獐牙菜清肝利膽,波棱瓜利膽,草紅花治肝。三是調整氣血、黃水,多選用草紅花、硼砂、干姜、沙棘活血化瘀,兔耳草干壞血,三果(訶子、毗黎勒、余甘子)促病血成熟,分離壞血[15];蓽茇、紫硇砂行氣;干姜化痰;貝齒灰干黃水,草玉梅引黃水;豬糞灰、貝齒灰、硇砂、寒水石、堿花、火硝、草玉梅、胡禿鷲糞軟堅散結消痞塊。因病情輕重主次不同,根據治法選用上述藥物,不必每方盡用。痞塊屬于不通的病變,應該加以疏通,瘀血為主則應活血化瘀消痞塊輔以調黃水,痰水為主則應化痰散結引黃水輔以行氣活血,膽液凝結為主則應利膽排石,尿液凝結為主則應利尿化石。再察盈虛,隨證配伍補虛的藥物,其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藥物訶子補養,能治多種疾病[16]、紅糖滋補,三果調和氣血,以達攻補兼施,消中有補之功。
常用藥對表中共有10味藥,15個藥對,出現頻次最高的為波棱瓜相關,如藥對波棱瓜、草紅花清肝利膽解毒,活血涼血補血,共奏去瘀生新之功;波棱瓜、川西獐牙菜清熱解毒,清肝利膽助消化;波棱瓜、渣馴清熱解毒消炎;波棱瓜、石榴子一溫胃腎,一清膽熱,潤燥相濟,溫涼相適,二者合用相制相成,助消化能治中焦寒熱互結之痞塊;波棱瓜、訶子合用協同,波棱瓜主治赤巴病,訶子主治赤巴誘發疾病,一清一補,標本兼顧;波棱瓜、兔耳草清熱解毒,涼血除壞血。表5列舉的核心組合中以波棱瓜一川西獐牙菜一草紅花、波棱瓜一草紅花一訶子、波棱瓜一渣馴一草紅花、草果一肉豆蔻一白豆蔻最為常見,常用石榴子、白豆蔻、肉豆蔻溫胃腎、健胃消食,體現痞塊治療中恢復消化功能,顧護脾胃的重要性;波棱瓜、川西獐牙菜、渣馴、草紅花清熱解毒、清肝利膽,消炎涼血,訶子、草紅花滋補共扶正氣,祛邪兼顧扶正,符合痞塊的病機及治療法則。
上述研究分析結果從數據角度支持藏醫理論的生理病理和治療方法,體現了數據挖掘方法在方劑用藥特點分析方面的重要性,發掘出人工難以發現的因素,并可進一步擴展到臨床為未來的21世紀三大尖端技術之一的人工智能系統提供大數據支撐[17-18],以建立規范、動態的醫學知識庫[19],為醫生提供更精準的診療輔助[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