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清豐縣中醫院骨傷科,河南 清豐 457300
膝骨性關節炎是一種以膝關節退行性病變為主要特征的慢性關節疾病,常使患者出現膝關節腫脹、疼痛及功能受限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關節鏡清理術是目前臨床針對膝關節常用的一種姑息療法,具有緩解關節疼痛程度、改善關節功能障礙等作用。但術后若治療及干預不當,極易誘發并發癥,延遲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時間,因此在術后積極輔以有效治療措施,對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意義重大[2]。近年來,傳統中醫藥在膝關節治療中應用較為廣泛,相關研究中指出,中藥熏洗治療利于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3]。本研究觀察中西醫結合對膝骨性關節炎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實施手術治療的膝骨性關節炎患者98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各49例。對照組男20例,女29例;年齡41~68歲,平均年齡(59.21±4.12)歲;病程6個月至5年,平均病程(2.31±1.13)年。觀察組男19例,女30例;年齡41~69歲,平均年齡(588.97±4.08)歲;病程6個月至4年,平均病程(2.28±1.1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均符合《骨關節炎診治指南》[4]中膝骨性關節炎相關診斷標準;X線檢查確診軟骨下囊性變、骨硬化病變,膝關節間隙狹窄并伴有骨贅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膝關節嚴重變形、僵直及活動受限者;合并嚴重心血管疾病及臟器功能障礙者;精神異常不具認知能力者。
1.3 方法 兩組均行膝骨性關節炎關節鏡清理術治療。對照組術后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浙江海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1316 規格:0.25/粒)0.5g/次,3次/d;口服雙氯芬酸鈉緩釋片(山德士(中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0037 規格:75/片)75 mg/次,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中藥熏洗治療,中藥組成:生姜、花椒根、香加皮、雞血藤各40 g,鉤藤、艾葉、獨活各20 g,桂枝13 g。將中藥方劑入水浸泡進行煎煮,將煮好中藥去渣取汁,倒入桶中,指導患者取坐位或臥位,將患膝懸于桶口處,于桶口處使用毛巾將桶口覆蓋,避免中藥熱氣外瀉,待中藥液溫度適宜后,對患膝進行中藥沖洗。兩組均連續治療8周。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 ①療效評價標準:顯效:癥狀消失,膝關節正常活動;有效:癥狀明顯改善,膝關節功能恢復,但仍存在關節活動受限;無效:癥狀及膝關節功能未有改善[5]。②膝關節疼痛程度及膝關節功能: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及Lyshom評分量表[6]評價患者治療前及治療8周后膝關節疼痛輕度及關節功能,其中VAS分值0~10分,疼痛程度越強評分越高;Lyshom評分量包含行走、關節活動度、疼痛感、主要伸展受限、日常生活及內外翻畸形6個維度,滿分100分,評分越高膝關節功能恢復越好。③并發癥:觀察兩組關節腫脹、關節積液及膝關節粘連等發生情況。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總有效率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VAS及Lyshom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VAS低于治療前,Lyshom評分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改善更加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VAS及Lyshom評分比較 (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 兩組并發癥比較 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膝骨性關節炎發病機理主要為關節軟骨損傷出現進行性病變,當患者發病時膝關節腔內會出現大量的炎性介質和滑膜炎癥,使膝關節出現脹痛、增生變形[6]。關節鏡清理術是治療膝關節炎的一種有效方法,其主要通過清理膝關節內的滑膜增生及軟骨剝離物,以沖掉膝關節內炎癥因子,繼而起到治療該病的目的[7]。但因膝關節結構較為復雜,且負重較大,而關節鏡清理術作為姑息方法治療,尚無法從根本上治愈,因此術后仍需輔以有效的治療方案以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8]。目前臨床中針對行關節鏡清理術治療患者術后多給予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和雙氯芬酸鈉緩釋片進行治療,其中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是一種軟骨組織保護藥物,具有促進軟骨組織修復,改善關節功能作用,而雙氯芬酸鈉緩釋片是一種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具有緩解關節炎癥及脹痛作用。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療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尋求更加有效干預措施,以緩解患者術后疼痛,促進關節功能恢復意義重大。
中醫學中將膝骨性關節炎歸屬于“痹癥”范疇,認為寒濕外邪侵入、正氣虧虛而致氣機不暢,經絡阻滯而病發,不通則痛。故中藥治療主張以祛風除濕、溫經散寒、通痹止痛為基本的治療原則[9]。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治療有效率低于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及VAS評分高于觀察組,Lyshom評分低于觀察組。表明針對實施行關節鏡清理術治療的膝骨性關節炎患者給予中藥熏洗可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降低疼痛程度。究其原因為中藥熏洗方劑中生姜可解表散寒;雞血藤活血祛瘀、痛經;鉤藤可熄風止痙;獨活可祛風除濕、通痹止痛;桂枝可溫通經脈、利水消腫;艾葉可散寒止痛。因此,對患者患膝處進行熏洗,藥效通過患處皮膚層層滲透,直達病灶,可充分發揮祛風散寒、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效果。此外,還可促進患膝處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緩解患膝部腫脹及疼痛程度,進而有效促進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
綜上,中藥熏洗可緩解膝骨性關節炎患者術后膝關節疼痛程度,促進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