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欣,唐燕萍,蒲驍旻
(1.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長沙 410208;2.湖南中醫藥大學,長沙 410208)
2019年4月,教育部、財政部啟動的《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簡稱“雙高計劃”)提出要“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指出:要“建立學習困難學生的幫助機制,改進優異學生的培養方式”[2]。2018年10月,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對2017—2018學年經補考后學業成績未達標的22名學生予以退學處理,另外40名學生進行留級處理[3]。“學業預警”頻繁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在眾多高職院校實施“嚴進嚴出”的大環境下,通過健全學業預警評價指標體系,完善學業預警機制,對學生實施有效的學業幫扶,幫助學業有困難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是國家和社會對職業教育發展的要求,是推動職業教育向特色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學術界對于學業預警的研究一直在深入,研究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學業困難學生特點研究:Reis 和McCoach (2000)將學業困難學生稱為“有能力但未達標的學生”,并進一步提出并不是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導致未達標,而是由其他因素造成的[4]。學業預警運行機制研究:Tinto(1993)認為任課老師、學業預警專任工作人員、教務處相關年級老師都是學業預警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5]。陳欽華(2007)認為學業預警機制作為學分制管理的一項必要的輔助措施,它的構建過程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原則[6]。袁安府(2014)等人運用德爾菲法確定了學業預警指標要素,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大學生學業預警評價指標體系[7]。學業預警信息化應用研究:趙雪梅等人(2018)以農村留守兒童學業預警為例,將大數據應用于學業預警研究,設計了基于教育大數據的學業預警系統[8]。
從目前的研究狀況來看,學者們對學業預警的研究已經實現了從理論研究為主向以實證為主的轉變,著重探討學業預警模式的結構、特征以及運行機制。但在高職院校生源構成日趨復雜,學校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逐年提高的背景下,如何選擇合理的學業預警指標體系,整合學校、學生和家庭開展協同育人,實現多元化預警幫扶模式,卻鮮有深度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文章將在實證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各方因素,力求探索出一套具有操作性的適合高職院校發展的學業預警評價指標體系及幫扶系統。
本研究是在“雙高”建設背景下的學業預警評價指標,需要對“雙高計劃”進行詳細梳理,明確“雙高計劃”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了何種創新性要求,在此基礎上對學業預警指標進行整理和提煉,進而有針對性地構建“雙高”背景下的學業預警評價指標體系。
作為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的頂層設計,“雙高計劃”的建設內容致力于引導和推動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計劃的改革與發展。“雙高計劃”的建設內容可以概括為:“1個加強”“4個打造”和“5個提升”,建設重點就是要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引領新時代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人才培養目標可進一步細化為六大實施綱要:①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全過程;②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加強學生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培養;③加強勞動教育,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④培育和傳承工匠精神,引導學生養成嚴謹專注、敬業專業、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質;⑤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率先開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⑥在全面提高質量的基礎上,著力培養一批產業急需、技藝高超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六大實施綱要,是對新形勢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縱深推進,也是對以往人才培養標準進行全面的反思、完善和補充。在“雙高計劃”建設背景下構建高職院校學業預警指標體系,需要將“雙高”的指導思想和具體舉措融入到學業預警指標選取的過程中,做到評價指標指向明確、清晰直觀、緊扣主題。“雙高計劃”改革任務與人才培養目標如圖1所示。

圖1 “雙高計劃”改革任務與人才培養目標示意圖
目前,國內研究者對于學業預警的研究多從“學分制”出發,根據學生學分獲得的情況回溯到學生的思想、就業、心理、實習等領域,從中尋找答案進而采取干預及幫扶措施,是一種事后究因的方法,存在滯后性。國內高職院校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大多是將學生學期末的學分作為學生一個學期學習表現情況的唯一考核標準,缺乏全面性。在制度建設層面,學分已經成為學生考核、評優、畢業的唯一硬性條件,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在“學分制”環境下產生的學業預警機制,實施對象只能從學分不足的學生中產生,判定標準即根據實際學分獲得情況生硬地劃分為“黃、橙、紅”或“一、二、三級預警”,進而開展教育與幫扶。根據學生學分獲得情況依照分數來進行預警級別劃分,此類方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直觀清晰、簡便易行,卻忽略了“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工匠精神”“技術技能”“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等當下高職教育的核心要素,使得當下的學業預警機制很有可能淪為“唯分數論”在高職教育中的又一犧牲品。在“雙高計劃”背景下構建學業預警評價指標體系,要從全過程出發,從入學前、學期中、放假后、實習期等進行全時段覆蓋;要從學生、教師、家長、學生行政管理人員、工勤服務人員等進行多角度探究;要從思想、心理、學分、技能、就業、創業等多方面能力進行綜合性考量,將學業預警指標擴充為一個新時代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的系統工程。各大高職院校在實施過程中,在評價要素上將“加分項”轉變成為“必選項”,在考察對象上將“部分群體”擴充為“全體學生”,在牽頭部門上要從教務處擴大到各個職能部門,共同推進“大思政”工作格局,打造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服務于“雙高計劃”的落地實施,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學分制”環境下學業預警指標體系與“雙高計劃”背景下學業預警指標體系演進關系如圖2所示。
文章結合學界前期研究成果,基于“雙高”文件精神和人才培養理念,突出了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整理出評價指標7項,分別為:思想信念、行為操守、學習情況、生理心理、勞動教育、經濟情況、職業技能。思想信念反映的是學生精神層面的指標,“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是否有效貫徹實施,弘揚“工匠精神”的相關活動是否如期開展,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紅色文化”是否已經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這對于培養學生的精神氣質,追尋中華文化的氣度神韻,挖掘內心深處的文化自信極其重要,也是人才培養質量體系的關鍵一環;行為操守、學習情況反映的是學生在校行為層面的指標,學生的考勤情況、違紀情況、學習成績是學生在學校表現情況最直觀的體現;勞動教育和職業技能反映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情況,讓學生校內學習和頂崗實習期間掌握職業技能,考取社會企業認可的職業資格證,深入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是學生未來走向社會就業創業的保障,也是培養我國產業急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基礎。在評價考核指標中加入勞動教育考核指標旨在增加實踐體驗,強化價值認同,系統性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和勞動素養;生理心理和經濟狀況是影響學生學業是否能繼續的重要客觀條件,將其納入考核指標體系,當指標出現異常或者預警,及時啟動相應的疾控預案、心理干預預案和資助方案。在初步確定了7項二級指標的基礎之上,文章借鑒國內外學業警示評價指標量表,結合高職院校“雙高計劃”建設過程中的實踐經驗,咨詢相關領域專家意見后,確定了83項三級指標。

圖2 “學分制”與“雙高計劃”下學業預警評價指標對應示意圖
在評價指標初步確立后,文章通過兩輪德爾菲法,用以建立“雙高計劃”背景下學業預警評價指標體系。文章遴選了28名高職院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學生管理等領域的專家對初步選取的指標進行評議。通過初步評價指標,形成專家咨詢問卷,采用函詢形式,通過多次反饋,小組統計回答與專家間匿名交流進行綜合評價。在專家的問卷中以李克特五分量表對各指標進行賦值,根據專家對于指標的重要性程度(Ca)和熟悉程度(Cs),計算出該指標的權威系數(Cr),(Cr)= [(Ca)+(Cs) ]÷2,專家權威系數大于0.7,表明專家權威系數較高,兩輪專家權威系數測算見表1。指標得分平均值、滿分比的情況也是兩輪指標篩選的重要參數,通常將平均值和滿分比數據都低的指標進行剔除,指標得分區間見表2。
經SPSS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對協調系數進行檢驗,通過P值判定專家意見一致性程度。一致性程度由Kendall’W協調系數反映,系數值越接近1說明專家意見一致性程度越高。兩輪德爾菲法的一級指標、二級指標的Kendall’W協調系數均大于0.3,兩輪χ2檢驗的P值均小于0.05,說明28名專家評議的協調性程度較高,見表3。

表1 專家咨詢權威系數Cr

表2 專家統計數據均值和滿分比

表3 專家評分Kendall’W協調系數
結合兩輪打分后各項指標的算數平均值、滿分比、協調系數,專家權威系數等參數對指標進行重要性檢驗,剔除語義重復、可靠性程度低、重要性程度低、相關性不強的指標后,增加三級指標2個,剔除三級指標 7個。得到最終指標體系為一級指標1個,二級指標7個,三級指標78個,見表4。

表4 “雙高計劃”背景下學業預警評價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三級指標經濟情況1. 生源家庭地處深度貧困地區;2. 學生屬于“七大類”;3.學生助學金評定情況;4.學生助學貸款申請及發放情況;5.家庭出現重大變故(自然災害、因病返貧等);6.學生消費出現異常(過多或過少);7.學生社會兼職情況;8.學生貸款情況(除助學貸款以外);9.學生辦理信用卡情況;10.學生因特殊原因未按時交納學費;11.貧困學生申請勤工助學崗位情況;12.購買大學生醫保、社保情況勞動教育1.勞動教育課程學習情況;2.學生參加公益勞動情況;3.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情況;4.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情況;5.學生參加社會調查情況;6.學生在家庭生活中勞動情況;7.學生參與食堂、宿舍事務管理情況;8.學生開展扶貧調研情況職業技能1. 學生參加生產實訓情況;2. 學生頂崗實習情況;3.學生參加技能大賽情況;4. 學生信息化技術運用程度;5. 職業技能資格證考取情況;6.英語、計算機、普通話等級證考取情況;7.學生參加“大國工匠進校園”活動情況;8.學生參加創新創業比賽情況
面向未來的職業世界,我國職業教育亟待進行價值導向的變革[9],這種導向將會推動高職院校在學業預警評價標準方面加速變革。文章從《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和《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切入,深入研究了當前國內外學業警示領域的評判標準和指標要素,結合“雙高計劃”關于人才培養質量的內涵要求,從國內高職院校學業警示的實際工作情況出發,從思想信念、行為操守、學習情況、生理心理、經濟情況、勞動教育、職業技能七個維度,設計出了“雙高計劃”下學業預警評價指標體系。文章僅從“雙高計劃”的角度對高職院校學業預警指標體系進行了梳理,指標當中的學生日常行為數據獲取、各項指標的細化、各項指標的相對權重賦值,還需要在實際運用和進一步研究過程中不斷完善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