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木豐,劉宏文
(廣東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佛山 528041)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部出臺的《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也明確提出:“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高等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的發展途徑。然而,在學校與企業進行產教融合、產學研合作方面難以協調雙方實際需求而面臨著一些問題,難以形成合作穩定的長效機制。雖然我國會展教育已具有較大規模,但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會展業界管理者與會展教育界在用人與育人方面存在著較大的爭辯,長期以來難以形成共識,所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會展人才培養方面未能形成較好成果。
隨著會展經濟對現代服務業和城市發展產生的經濟輻射效應逐步擴大,專業化、品牌化、集團化和國際化將是會展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承辦境外展覽及其代理、外展等將是會展企業發展方向,這也正是我們開設服務型國際會展專業的出發點。從用人單位招聘會展專業人才的具體崗位來看,50%的單位需求的是從事會展咨詢、會展服務的人才,其次為產品營銷員及設計人才。基于涉外會展工作崗位要求的分析,“外語溝通能力”最重要(占65%),其次為“會展管理”能力(占61%),再次為“會務布展”能力(占51%)。
針對會展業的發展及會展企業對人才要求變化,確定了服務型國際會展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思想政治堅定、德技并修、全面發展,滿足會展業管理、策劃、服務、接待等崗位第一線需要,具有較強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 具有較高綜合素質,掌握會展項目管理、展會策劃與營銷、掌握旅游策劃等知識和技術技能,面向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會展領域發展所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1)校企合作深度不夠
在會展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學校與會展企業進行的校企合作模式單一,深度不夠。常見的模式有安排學生到企業參觀、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等。教師下企業實踐及聘任企業導師授課等方面都未能有效運作。
(2)校企合作缺乏穩定性
校企合作都是自由的雙向選擇,一個專業往往有多個校企合作單位,一個企業也擁有多間學校開展校企合作。無論是展會主辦方或者是其他的會展企業,一般都是在展會舉辦期前后才大量的需要現場服務人員,學生到展會現場進行臨時性的展會服務,學生對此類實踐評價較差,基于校企雙方的需求變化,校企合作缺乏穩定性。
(3)校行合作流于形式
學校加入會展行業協會,往往是參加會展行業協會舉辦的會議,對教學改革方面的實質活動開展相對較少,且有時還需負擔一定的會費,學校與會展行業協會的合作多流于形式。
通過與會展企業、會展行業協會的深度融合,整合校、企、行三方的具體需求形成合作的基石,構建“英語能力+專項技能+展會項目實踐”的層次性、系統性的校企深度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
(1)通過學校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根據企業實際需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將企業項目、資源引入教學過程,同時在企業項目運作及校內項目教學過程中,由校內教師及企業經理共同擔任指導老師,實現“校中展、展中校”的深度融合,協同育人。
在實踐中要提高重視程度,從教學基礎設施入手,對教學中需要的教學設備進行不斷的完善和補充,使得基礎設備得到極大的更新,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展開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比如說引進新時期的信息技術,創新聽力教學模式,在實踐中為教師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打下堅實基礎,實現課堂教學多樣化,提高學生的“聽”能力。
(2)企業項目貫穿于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學校也為企業提供穩定的服務型國際會展人才儲備。校企雙方的需求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雙方的合作得以穩定且深入的發展。
(3)行業協會為學校提供教學相關的各種資源,也根據行業資質認證相關標準,為學生提供專業技能及資格考證培訓,學校以此也為協會各單位提供人力資源儲備。
(1)緊貼珠三角會展業國際化發展需求,堅持以培養“英語+會展”的服務型國際會展人才為目標。在廣東省內共85所高職院校中,約有30所院校開設了會展相關的專業或方向,絕大部分院校把會展專業設置為經管或藝術類專業,只有5所院校是在外語系下設置會展專業或方向,本成果迎合了會展業國際化發展趨勢及會展企業對服務型國際會展人才的需求,構建了“英語+會展”服務型國際會展人才培養的特色模式。
(2)創新“校企行”三元協同育人的合作機制。本成果突出行業協會為指導、企業為支撐、專業建設為主體,基于三元利益共贏理念,通過合作協議確定的基本框架,實現了行業協會及企業對服務型國際會展人才培養的全程參與,學校與企業共建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中國(廣州)國際名酒展于2016年被立項為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為本成果的研究及落地實施、推廣提供了重要平臺。
(3)“校企行”三元多維深度融合。本成果從學校課程及技能大賽對接企業崗位、企業項目、行業培訓及證書的“課賽崗證”多維融合,專業教師與行業企業專家“互聘”融合,構建“校企行”三元多維深度融合。自2013年至今,連續6年不間斷地與廣州科通展覽有限公司開展深度校企融合,把課堂搬到展會、把企業真實項目搬進校內,并把企業項目做為參加技能大賽項目,專業教師被聘為項目指導老師、業務顧問,行業企業專家被聘為校內講師,學校積極參加行業協會的人才培養研討及組織學生參加會展設計師培訓及考證。
為更好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努力將學生培養成具有“寬、實、活”的能力”:“寬”即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能力,“實”即學生的專業技能能力,“活”即學生的崗位(群)適應能力(如圖1所示)。
“寬”——專業基礎知識能力:要求學生具有比較寬的外語專業知識和外語國家相關政治、文化等背景知識。具備扎實的外語聽、說、讀、寫、譯的基本技能,同時又必須掌握會展服務領域相關的專業知識和人文知識,以適應其終身教育與終生發展的需要。
“活”——崗位(群)適應能力:為縮短畢業生上崗適應能力的時間,增強學生在畢業后崗位群的柔化性特征和適應能力,我們將加大專業限選課和公選課的課程數量,特別是某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課程,如跨文化商務交際、國際商務禮儀等,以便加強學生實踐技能的能力,并隨時根據社會勞動力市場的變化,調整專業選修課程的內容,增強畢業生的擇業能力和競爭能力。

圖1 “英語+會展”服務型國際會展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2013年11月,廣東職業技術學院與廣州科通展覽有限公司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2019年2月,與廣州會展產業商會簽訂合作協議,基本確定了“校企行”協同育人的合作框架。通過與會展企業、會展行業協會及會展商會的深度融合,整合了校內基礎教學與校外實踐教學兩大模塊,構建“英語能力+專項技能+展會項目實踐”的層次性、系統性的校企深度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英語+會展”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如圖2所示)。

圖2 “英語+會展”特色人才培養模式
在教學團建方面,采取“引、聘、送、下、帶”的措施,致力于綜合素質高及“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
“引” :近3年內,引進英語專業教師6人(碩士研究生以上);引進相關行業、企業骨干4人或具有企業工作經歷的“雙師”教師,以補充現有專任教師職稱和職業資格不足狀況;
“聘” : 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聘請有豐富相關企業經驗的高級人員或會展企業一線專家擔任學院兼職教師,適當承當專業核心課程或實訓課程的教學工作或不定期開設專題講座。
“送” :選拔專業骨干教師到重點院校的對口專業進行深造或攻讀學位。
“下” :讓專業骨干教師下企業(包括校內外實訓基地、相關企業等)進行掛職鍛煉,特別是對沒有相關專業實踐經驗的教師盡可能地安排他們到會展企業實習,豐富和提高他們的專業實踐知識和技能。
“帶” :以老帶新、以強帶弱,對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進行重點扶持和培養,并以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作為導師,指導中青年教師,定期對他們進行實習、實訓、課程建設等方面的培訓,以提高他們的教學和科研水平。
面向會展業國際發展趨勢及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在服務型國際會展人才的培養方面,以會展企業崗位技能為背景,以展會項目為支撐,以滿足學校人才培養及企業實際用人需求為出發點,發揮行業協會的資源優勢,實施的“英語能力+專項技能+展會項目實踐”的層次性、系統性的“校企行”深度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為珠三角地區會展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質的服務型國際會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