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鳴
2003年實施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是A股對外開放的起點,歷經滬港通、深港通、滬倫通、MSCI等國際指數納入A股、QFII額度取消等,A股對外開放的大門不斷擴大,外資在A股的投資績效也從最初“水土不服”的懷疑目光,逐漸變成了“外來和尚好念經”式的關注。
近期,多個軟件編制的外資指數代表——“QFII重倉指數”紛紛創出歷史新高,和上證指數“十年不漲”的原地徘徊形成鮮明的對比。以通達信軟件編制的QFII重倉指數為例,該指數從有記錄的2005年6月算起,累計上漲了1318%,超越同期有可比性的A股主要指數,公認能覆蓋A股主流權重股的滬深300指數同期僅取得356%的漲幅。
除了累計漲幅跑贏大盤之外,QFII重倉指數還體現了良好的韌性,呈現“牛市漲更多、熊市跌更少”的特征,在2007年和滬深300指數同步見頂之后,2015、2018和2019年三度創新高,而滬深300指數三次高點卻一次比一次低。顯然,經過十多年的投資長跑,“外來和尚好念經”在A股成為了現實(見圖1)。

如果把時間拉回到16年前,盡管當時A股還處于4年熊市的中段,但QFII首單買入的寶鋼股份、上港集箱等白馬股,當時許多境內投資者的感受只能用“平淡”來形容。經過16年的大浪淘沙、雖然QFII重倉股換了一茬又一茬,但價值投資、長線投資明顯屬于主流,大量的白馬股成為外資長期持有的品種,其中不乏被賦予“核心資產”的色彩。不難發現,QFII重倉指數持續創新高,相對滬深300指數有明顯的超額收益,并不是單一個股、單一行業的勝利,而是一種長線價值投資模式的勝利。
事實上,不僅外資機構通過長期持有白馬股、行業龍頭股獲得豐厚收益,近年來取得較好收益的公募基金、陽光私募產品,大部分也都是在長線價值投資模式下實現的,2017年以來這一趨勢更加明顯。
QFII重倉指數的走高,與其說是“外來和尚好念經”,不如說是“會念經才是好和尚”。這一模式勝利的背后,集中了多項因素,包括A股通過完善制度建設推動“良幣驅逐劣幣”、中外機構長線投資比例上升、外資不斷流入造成風格強化等種種因素。這一模式正是全球各地走出長牛的股市基本適用的,差別無非在于各經濟體的優勢產業不同,所體現出不同領漲板塊而已。
對于產業門類齊全、市場潛力巨大的中國來說,產生品種豐富的行業龍頭公司是十分正常的結果,在這個演變過程當中,也會給股市投資者提供眾多的投資機會。因此,圍繞行業龍頭公司的白馬股進行價值投資,在過去已經結出了累累碩果,未來隨著龍頭公司市場份額的集中,這一模式在未來大概率還將取得成功。
因此,投資者在觀察QFII重倉指數走高的時候,需要洞察其背后真正的邏輯,而不是一味盲從追隨外資買入特定股票,甚至以此進行題材性炒作。去年11月,安徽合力被匯豐銀行買入超過5%的股份形成舉牌,消息曝光之后股價漲停報收,但將近1年以來股價“有波幅無漲幅”,當天漲停買入的投資者如持有至今還被微套,表現遠不如同行業的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公司(見圖2);今年3月,大族激光也因為被外資“爆買”持股比例逼近30%而受到市場矚目,但8個月過去股價不漲反跌,追高買入的投資者迄今損失10%以上。無論是安徽合力還是大族激光,在消息曝光之后追高買入,投資者未必占到便宜甚至可能成為某些游資收割的“韭菜”。

隨著外資進入A股數量的增加,也出現部分QFII試水投入績差股,甚至成為ST股十大流通股東的情況。筆者認為,這或許是一些外資機構力圖捕捉A股超額波動彈性收益的一種行為,但并不是主流,外資投入這一領域也未必會比本土投資者更有博弈優勢。因此,投資者在關注外資重倉股的時候,應當更多著眼于價值投資的角度。
在三季報披露結束之后,QFII的重倉品種也浮出水面。相比那些被長期重倉持有,已經被市場所熟知的品種,筆者更關注QFII新進品種的機會。特別是那些年內漲幅不大、基本面良好的品種,受到兩家甚至更多QFII機構新進買入,未來可能展現出更好的投資價值,在股價尚未充分表現的時候參與,風險相對可控。筆者重點觀察的品種有:萊寶高科、中煤能源、綠地控股、陽光城、人福醫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