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婷 汪利民


【摘 要】 目的:觀察馬來酸麥角新堿、卡前列甲酯栓、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預防高危因素剖宮產產后出血的臨床效果與安全性。方法:選取本院產科高危因素剖宮產產婦共15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1組、觀察2組,各50例。對照組產婦于胎兒娩出后直腸放置卡前列甲酯栓1000μg 2枚;觀察1組產婦于胎兒娩出后給予宮體注射馬來酸麥角新堿注射液0.2mg,手術結束后直腸放置卡前列甲酯栓1000μg 2枚;觀察2組產婦于胎兒娩出后給予宮體注射液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250μg,手術結束后直腸放置卡前列甲酯栓1000μg 2枚,預防產后出血。分析三組產婦的術中出血、產后第2小時、4小時、6小時及產后24小時出血量和術前術后血紅蛋白數值變化。結果:觀察1組在術中出血量、產后第4小時、6小時及產后24小時出血量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及觀察2組(P<0.05),術前術后血紅蛋白數值變化低于對照組及觀察2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高危因素剖宮產產婦在術中應用馬來酸麥角新堿注射液聯合卡前列甲酯栓預防產后出血效果理想,安全有效。
【關鍵詞】 高危因素;剖宮產;馬來酸麥角新堿注射液;產后出血;安全性;卡前列甲酯栓;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
產后出血(PPH)是指胎兒娩出后24小時陰道分娩出血量≥500mL,剖宮產出血量≥1000mL,是分娩期的嚴重并發癥。導致PPH的原因主要有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軟產道裂傷及凝血功能障礙,其中子宮收縮乏力是產后出血最常見原因。有統計數據顯示[1],PPH在我國產婦中的發生率約為3%,其致死率約為5%。近年來,隨著我國二胎政策的實施,瘢痕子宮產婦及高危產婦數量的逐漸增多,PPH的發生率逐漸升高[2]。因此,預防子宮收縮乏力和PPH對于改善產婦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卡前列甲酯栓、馬來酸麥角新堿注射液、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均是臨床上預防產婦發生PPH的常用藥物,本院開展了馬來酸麥角新堿注射液聯合卡前列甲酯栓治療子宮收縮乏力和預防PPH的研究,分析其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產科高危因素剖宮產產婦共15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1組、觀察2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產婦年齡23~39歲,平均年齡(32.00±5.22)歲,觀察1組產婦年齡23~40歲,平均年齡(29.84±4.71)歲,對照2組產婦年齡20~43歲,平均年齡(32.35±5.33)歲,三組產婦的年齡構成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納入標準:均為瘢痕子宮合并胎位異常、羊水過少、胎膜早破、子癇前期、雙胎、邊緣性前置胎盤行剖宮產的產婦。
排除標準:對卡前列甲酯栓、馬來酸麥角新堿注射液、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存在禁忌證者。
1.2 方法
對照組產婦單用卡前列甲酯栓,即在胎兒娩出后直腸放置卡前列甲酯栓1000μg 2枚;觀察1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宮體注射馬來酸麥角新堿注射液0.2mg;觀察2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宮體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250μg。
1.3 觀察指標
觀察三組產婦用藥后術中出血量、術后第2小時、第4小時、第6小時及產后24小時出血量,產后出血量采用容積法、稱重法,精確到個位,觀察術前和術后血紅蛋白數值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以率進行描述,行χ2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三組術中出血量比較
觀察1組術中出血量小于對照組及觀察2組(P<0.05),有統計學差異。詳見表1。
2.2 比較三組產婦術后第2小時、第4小時、第6小時出血量
觀察1組術后第2小時出血量低于對照組,高于觀察2組(P>0.05),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1組在術后第4小時、第6小時出血量低于對照組、觀察2組(P<0.05),有統計學差異。詳見表2。
2.3 比較三組產后24小時出血量
觀察1組產后24小時出血量低于對照組及觀察2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3。
2.4 比較三組術前和術后血紅蛋白數值變化
三組術前和術后血紅蛋白數值變化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3 討論
剖宮產手術是解決產科疾病的重要手術,適應于各種產科并發癥的高危產婦,對保障母嬰安全具有重要意義[3]。PPH是分娩時的嚴重并發癥,目前剖宮產出血量≥1000mL可明確診斷為PPH,當產婦為瘢痕子宮再合并產科其他疾病時則產后出血發生率將會大大升高,因此,在臨床上高度重視高危因素剖宮產產后出血的預防和治療,從而降低產后出血率,降低產婦死亡率,保證產婦的安全。本研究納入產婦均為瘢痕子宮合并其他產科合并癥如前置胎盤、胎膜早破、胎位異常、羊水過少等而進行剖宮產,之后再進行產后出血藥物的觀察。產婦產后出血高風險原因有以下兩點[4]:剖宮產手術過程中的子宮收縮較自然分娩弱,容易出現子宮下段收縮乏力,增加PPH的風險;瘢痕子宮的子宮下段肌纖維收縮力弱,同時合并其他產科合并癥,也增加了子宮下段宮縮乏力,出現PPH。對于子宮收縮乏力,首先治療方法為子宮按摩和應用宮縮劑。常用的宮縮劑有縮宮素、前列腺素類等,其作用刺激子宮平滑肌收縮,預防和控制產后出血。單用縮宮素或前列腺素類并不適用于所有子宮收縮乏力產婦,需要聯合用藥方案來控制子宮收縮乏力和產后出血,減少產婦死亡,確保安全。馬來酸麥角新堿注射液作為子宮收縮藥物之一,主要用于產后預防和治療子宮收縮乏力或復舊不良所致的子宮出血,同時用于產后子宮復舊不良,加速子宮復原。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5]:麥角新堿注射液直接作用于子宮平滑肌,對其具有高度選擇性,促進子宮強收縮,作用強而持久,另外,對宮底及子宮頸部也有較強的收縮作用,大劑量使用可使子宮強直收縮,壓迫子宮肌層內血管從而止血。卡前列甲酯栓適用于預防和治療宮縮遲緩所引起的產后出血,這兩種藥物在臨床應用中的主要作用部位不同,麥角新堿注射液主要作用于子宮平滑肌,促進全子宮產生強直性收縮,卡前列甲酯栓通過吸收入循環系統達到促進子宮收縮的目的。本次臨床研究采用馬來酸麥角新堿注射液宮體肌肉內注射同時術后直腸放置卡前列甲酯栓預防高危因素剖宮產產后出血,結果顯示用藥后平均術中出血量(200.69±66.44)mL,術后第4小時出血量(11.24±4.11)mL,術后第6小時出血量(11.21±4.09)mL,術后24小時出血量(335.05±88.59)mL明顯低于其他兩組;同時,與單用卡前列甲酯栓及卡前列甲酯栓聯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相比,在術后第2小時出血量及術前、術后血紅蛋白數值變化中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單用卡前列甲酯栓及卡前列甲酯栓與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聯合使用也可以減少產后出血量,但馬來酸麥角新堿注射液聯合卡前列甲酯栓更優于前兩組,可見馬來酸麥角新堿注射液聯合卡前列甲酯栓預防PPH的臨床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馬來酸麥角新堿注射液聯合卡前列甲酯栓預防和治療PPH的臨床效果是確切的,可明顯減少術中、產后第4小時、第6小時及產后24小時出血量,值得臨床借鑒。
參考文獻
[1] 王明芬.麥角新堿減少前置胎盤產后出血40例療效觀察[J].東方食療與保健,2017,15(06):53-54.
[2] 周倩,郝爍月.米索前列醇預防妊高癥產婦產后出血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01):69-70.
[3] 張小紅.馬來酸麥角新堿與縮宮素預防高危產婦產后出血效果比較[J].中國藥業,2017,26(14):67-71.
[4] 楊曉輝.麥角新堿聯合垂體后葉素注射液治療產后出血的療效觀察[J].現代藥物與臨床,2017,32(05):864-866.
[5] 賈翠萍.麥角新堿聯合縮宮素與卡貝縮宮素預防產后出血的臨床觀察[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4,14(09):1281-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