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景芹
【摘 要】 目的:探討減輕精神分裂癥患者配偶焦慮抑郁狀態的護理方法,并觀察其應用效果。方法:用問卷調查表對2016年12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75例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配偶ASA、SDS進行評估,對其實施干預性護理,5周后再次發放調查問卷,對比問卷發放前后主要指標檢測情況。結果:5周后,患者家屬ASA、SDS評分均低于護理前(P<0.05)。結論: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配偶普遍存在焦慮、抑郁等情緒狀態,落實干預性護理,有利于改善其負面情緒狀態。
【關鍵詞】 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配偶;焦慮抑郁;干預性護理
精神分裂癥為一類病因不明、慢性進展性、高負擔性的精神類疾病,青壯年是本病的好發群體,患者患病后不能參與正常的生活與工作,易受到社會的歧視,給家庭帶來嚴重的經濟負擔與心理壓力,配偶容易產生抑郁、焦躁等多種不良情緒。既往研究未給予精神分裂癥患者配偶心理狀態一定重視,而配偶是患者主要的社會支持之一,其心理健康水平對患者預后產生直接影響。本文作者旨在評估干預性護理在減輕精神分裂癥患者配偶焦慮抑郁狀態方面發揮的作用,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04例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對其配偶進行發放調查問卷表,發現75例配偶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情緒。1)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板)[1]的相關診斷標準;②入院前與配偶共同生活時間>1年;③配偶自愿參與研究。2)排除標準:配偶合并精神病史、重大疾病及認知障礙等。其中男39例,女36例;年齡41~57歲,平均(47.41±2.11)歲;文化程度:初中22例,高中28例,大專及其以上25例。
1.2 方法
1)集體授課:定期組織患者配偶參與精神分裂癥知識講座活動,采用播放視頻、發放宣傳手冊等方式,協助配偶對精神分裂癥的發病原因、癥狀、危害性、臨床診斷、治療方法、護理管理及患者心理特征等有更全面認識,積極配合闡述精神分裂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協助其對心理健康的內涵與教育必要性有更深刻了解;幫助配偶正確辨識常見的心理問題,并在特殊情況下主動需求幫助,進而有效轉化心理危機感;引導患者配偶掌握自我心理調節的基本技巧。
2)建設患者配偶的微信群:以微信平臺為依托,為患者配偶推送疾病相關知識,每周定期更新,并及時解除其思想上的疑惑。
3)放松療法:每天特定時間為患者配偶播放輕松、舒緩的音樂,2次/d,每次持續時間為30min,建議患者配偶將音樂存儲在手機中,可在閑暇時間播放。
4)引導患者配偶在照顧患者基礎上,主動探尋生活中存在的樂趣;大聲重復負面想法,或將積極想法寫在紙上,多看以加深印象,逐漸從痛苦、不愉快的事情中分離出來,建設并實現自己的價值觀。針對個別患者的配偶,可采用“一對一”健康宣教方式,針對存在較大心理問題者,每隔2周對其進行全面的心理疏導與支持性心理治療。
1.3 觀察指標[2]
情緒狀態評價:1)焦慮自評量表(SAS):輕度50~60分,中度61~70分,重度>70分;2)抑郁自評量表(SDS):輕度53~62分,中度63~72分,重度>72分。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選用SPSS 16.0軟件包,(±s)表示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的用獨立樣本χ2檢驗,否則用LAD-t檢驗。差異檢測標準:P=0.05。
2 結果
護理后,患者配偶ASA、SDS評分均降低,護理前后,差異相比,差異有較明顯的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本次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配偶存在較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以焦慮、抑郁情緒狀態最為常見,占72.12%(75/104),與國內外相關報道相一致[3]。造成患者配偶出現不良情緒狀態的因素是多樣化的,筆者回顧長期的臨床實踐認為主要原因有如下兩種:1)患者配偶的精神類疾病知識、護理與治療等方面缺乏正確認知,花費大量的金錢與精力為患者治療,原有的家庭生活模式被擾亂,患者配偶需承擔更大的社會義務與家庭責任;2)由于配偶和患者社會關系特殊,配偶對患者予以更大的關心、關注,面對婚姻、工作與疾病治療等多種問題。
從很大程度上分析,精神分裂癥患者配偶內心承受的痛苦要遠遠大于患者本人,易出現焦慮、抑郁等多種負面情緒,該種情緒很可能作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情緒狀態與行為方式,很可能造成患者不遵醫囑用藥、脾氣暴躁等情況,影響病情轉歸,延長住院時間,增加就醫成本[4]。故此,加強精神分裂癥患者配偶護理干預,具有很大現實意義。
在本次研究中,對75例患者配偶實施干預性護理措施,采用集體講座、一對一指導等方式糾正他們對精神分裂癥疾病的錯誤認知,并能更理解、愛護患者,積極配合臨床醫護人員各項工作,連續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并教會患者配偶正確宣泄、釋放負面情緒的正確方式,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我情緒調節與管理方法,這是減輕與解除他們負面情緒狀態的有效辦法之一。有研究表明[5],人格因素對患者配偶心理狀態產生直接影響,內向人格特質的配偶很少向外界宣泄自己的負面情緒,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出現的風險較大。故此在護理期間,應加強對該類患者配偶群體的干預,協助其樹立自信心,探尋最適的情緒宣泄方法,以減輕心理負擔[6-7]。
在本次研究中,護理干預后,患者配偶焦慮、抑郁評分均有降低,與護理前相比,差異有較明顯的統計學意義。這提示干預性護理在減輕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配偶的優勢與價值。
參考文獻
[1] 鄧開琴,黃智,彭楊.護理干預減輕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配偶焦慮抑郁的效果觀察[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8,15(24):64-66.
[2] 趙婷婷.心理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住院期間焦慮和抑郁情緒的影響[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8,29(19):3183-3185.
[3] 張歡,高鴻娣.團體藝術治療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焦慮抑郁癥狀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17,29(05):55-56.
[4] 劉雪英,陸莉莉,何鳳英.希望護理干預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J].內科,2016,11(04):648-649.
[5] 何曉艷,許可,楊梅.心理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康復期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03):353-355.
[6] 蒙春夏,潘麗妹,謝新鳳,等.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父母焦慮抑郁狀況調查及干預效果評價[J].河北醫藥,2019,41(01):133-135,139.
[7] 劉艷.利培酮治療輕度精神分裂癥患者應用綜合護理的效果分析[J].承德醫學院學報,2018,35(06):495-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