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志道
體檢后,很多人常會被身體某個部位有息肉的體檢結果弄得十分焦慮。殊不知,有些息肉,可能是腫瘤的前期征兆,而有些息肉則可能是良性的,也就是說不用過多在意。那么,哪些需要提高警惕,哪些息肉需要切除呢?
李先生48歲,前不久因時而腹瀉時而便秘到醫院做了個腸鏡檢查,結果顯示他腸道內有一個直徑0.7厘米大的息肉,醫生建議他在內鏡下切除。這讓李先生很糾結,腸息肉一定要手術切除嗎?
腸息肉就是腸道黏膜上隆起性的病變組織,但并不是所有的腸息肉都會發生癌變。一般而言,腸息肉分為非腺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兩類。非腺瘤性息肉如炎癥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與腸癌的發病關系不大。而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有研究表明,95%以上的結腸癌來自結腸腺瘤性息肉。當然,腺瘤性息肉是否癌變還與患者年齡,息肉數量、大小有關。
一般來說,單個、兩個息肉癌變概率不高,數量越多、息肉越大,癌變機會越高。直徑1厘米以下的息肉癌變率為1%~3%;直徑1~2厘米的息肉,癌變率為20%;直徑2厘米以上的息肉癌變率則為50%。
但是,多數腸息肉患者沒有臨床癥狀,只有很少一部分會出現便血、黏液便、腹痛、大便次數增多、便秘、腸套疊甚至腸梗阻等異常。因此,一旦出現上述癥狀,患者就應立即到醫院做腸鏡檢查。如果發現腸息肉,可通過內鏡切除,再送病理檢查,明確治療。此外,因腸息肉易復發,一定要定期復查。對于有家族史的人群,應該2年至3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
聲帶息肉:喉鏡檢查后再看是否手術
41歲的秦女士是一位小學老師。日前,她突然出現聲音嘶啞,想到可能是用嗓過度,就沒引起重視。可一個星期過去了,聲音嘶啞的情況并沒得到好轉,她到醫院一檢查,才發現聲帶處長了一個息肉。
聲帶息肉在臨床上比較常見,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長期發聲不當、長期不良刺激或慢性炎癥有關。患者聲音嘶啞程度因息肉大小和部位不同而異,輕者僅有輕微聲音改變,重者嘶啞明顯甚至發聲困難。
聲帶息肉不僅會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若息肉較大阻塞喉腔,還會引起呼吸困難。
聲帶息肉的致命殺傷力在于突發癌變,而且患者并沒有很強的不適感,息肉就在患者不知不覺發展、癌變。因此,一旦出現聲音嘶啞、喉部異物感、咽喉干癢疼痛,建議立即到醫院做纖維喉鏡明確診斷是否是聲帶息肉,必要時也可在醫生建議下做手術摘除。
膽囊息肉:符合指征要手術
最近,陳女士在單位安排的每年一次體檢時發現了膽囊里有一個0.4厘米×0.6厘米大小的息肉,而且報告單上還顯示:壁欠光滑。她聽身邊的人說膽囊息肉可能會癌變,一時慌了神。全家人也都非常擔心她。
膽囊息肉是膽囊壁向腔內呈息肉樣突起的一類病變的總稱,包括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一般癥狀輕微,甚至無癥狀。目前膽囊息肉的病因尚不清楚,長期飲酒,高脂飲食,不吃早餐、壓力大、熬夜及生活不規律者,容易長膽囊息肉。膽囊息肉以良性息肉多見,但也要預防癌變。
一旦發現膽囊息肉就要定期復查。如果符合以下手術指征,建議盡早手術治療:患者膽囊單發息肉直徑超過1厘米以上,蒂粗大者,尤其是基底寬,位于膽囊頸部,年齡超過50歲。若膽囊多發息肉合并膽囊結石且有不適癥狀等。膽囊息肉直徑小于0.5厘米,無癥狀者,只需每3~6個月復查一次即可,息肉迅速增大或癥狀明顯等需要切除。
近段時間,小王鼻塞癥狀越來越重,他以為是過敏性鼻炎引起的,本想到醫院去開點藥。誰知通過鼻內鏡檢查,醫生發現他鼻部竟然有個息肉,建議盡早手術治療,以免耽誤病情。
鼻息肉常出現在上頜竇、篩竇、中鼻道、中鼻甲等處,是一種良性小腫瘤。鼻息肉患者常有鼻塞感,如果息肉持續長大,鼻塞感會加重。
如果息肉阻塞咽鼓管,可能會導致患者耳鳴,聽力減退,還可引起打鼾、鼻竇炎、慢性咽炎等耳鼻咽喉并發癥,更致命的是可引發癌變。因此,一旦出現鼻塞感加重癥狀,建議到醫院做鼻窺鏡檢查。如果確診是鼻息肉,應在醫生指導下積極治療。
在治療上,如果患者的息肉病情不重,可用皮質激素噴鼻劑噴鼻,并持續觀察;如果息肉較大、癥狀較重,則要手術治療,并在術后做活檢明確診斷。
宮頸息肉:根據大小決定是否切除
陳女士今年40歲,上個星期拿到了單位的體檢報告單,報告顯示她有宮頸息肉。醫生建議到門診做進一步檢查。這讓她非常擔心,宮頸息肉需要怎么治療呢?
宮頸息肉是慢性宮頸炎導致的,大多為良性,無明顯癥狀,少部分患者會有與月經類似的出血癥狀。因宮頸息肉會產生有炎性刺激的分泌物,所以會破壞陰道生理環境,降低精子活力;息肉也會形成黏液栓,阻礙部分精液進入子宮。所以,宮頸息肉會影響患者受孕。如果在孕期發現宮頸息肉,息肉會慢慢長大出血,影響患者孕期健康。
因此,女性應定期做婦科檢查,一旦發現有宮頸息肉,應盡早治療。若息肉較小,可通過藥物治療。如果超過黃豆粒大小,可通過微創手術切除。術后應進行病理檢查,確診息肉性質。若病理檢查有惡變,要進一步治療。若無惡變,因宮頸息肉易復發,術后患者應定期復查。
(摘自《中老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