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國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決策、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北京市平谷區立足首都生態涵養區功能定位和區位優勢,牽頭推進與天津市薊州區、河北省廊坊市北三縣(三河市、香河縣、大廠回族自治縣)共創跨省市的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探索創新、先行先試、持續推進,筑牢生態屏障,保護首都生態安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進行頂層設計,用頂層設計指導、引領、推動合作”。創建跨區域的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必須抓好頂層設計。北京牽頭制定《京津冀協同共建地區(北京平谷區、天津薊州區、河北廊坊北三縣)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明確“平薊三”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目標體系、各地區主要任務。研究制定《平谷區加快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實施方案》,融入北京新總規、北京市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和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目標體系等新標準新要求,明確8大類59項指標。目前,已提前完成32項2020年規劃目標。編制分區規劃,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更為系統的謀劃,明確生態立區、綠色發展方向,確定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橋頭堡、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后花園、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生態谷、建設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區“四個建設”發展目標和“一城多點六園、兩廊兩帶一區”空間格局。“一城”即平谷新城;“多點”是各鎮中心區,包括馬坊鎮新市鎮、東高村鎮等 10 個特色小鎮、鎮羅營鎮等 4 個小城鎮;“六園”是中關村平谷園、馬坊工業園區、峪口農業科技創新園區、馬坊物流基地、中國樂谷功能區、興谷經濟開發區;“兩廊”是泃河、洳河生態走廊;“兩帶”是西部協同創新發展帶和南部綠色引領發展帶; “一區”指生態紅線保護區。確立城市開發邊界線、生態控制線,集中建設區、限制建設區、生態控制區“兩線三區”。制定《平谷區生態文明建設2018—2020年行動計劃》,明確責任單位,細化主要任務和實踐路徑,形成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時間表、任務書和路線圖。堅持“打擊、保護、提升、發展”八字工作法,構建 “全地域、全要素、全時段、全主體”生態文明建設體系,大力推進生態環境協同治理。
抓打擊,整治生態亂象。開展安全生產、安全穩定,打擊破壞生態行為、打擊違法犯罪“雙安雙打”專項行動,重拳打擊挖金、挖山、挖河等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持續高效打擊河道搶栽、搶種、搶養、搶建“四搶”行為,節省政府支出10億元。聯合打擊建筑垃圾非法運輸、傾倒等違法違規行為,查扣運輸車381輛,查處違法違規工地50家。持續開展全域違法占地違法建設專項治理,嚴格管控山區開發建設,深入推進農地非農化治理,整治“大棚房”問題205處。開展京津冀礦山治理聯合專項執法,有效遏制盜挖盜采礦產資源的違法行為。
抓保護,打牢生態基礎。持續開展“一微克”攻堅行動,2018年平谷區PM2.5平均濃度4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3%;發生重污染天數同比減少4天,PM2.5和重污染天數同比降幅均居全市首位。嚴格落實“河長制”,堅持“四水三治”(四水:飲用水、再生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治:治污、治水、治河)、水岸共治,全區405公里河道(段)實施“一河一策”清單式管理,劃定182平方公里養殖禁區,加強農村污水治理,5個國考和市考斷面水質持續達標,地下水水位同比回升9.63米,金海湖水質20年來首次達到地表水二類標準。實施健康土壤工程,每年改良土壤2萬畝,累計改良21萬畝,占全區糧田菜田果園面積的53.7%。探索實施“生態橋”治理工程,粉碎15.9萬噸農業廢棄物,生產有機肥8.73萬噸,促進農民增收2610萬元,初步形成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合作組織和廣大農戶共同參與的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抓提升,增強生態優勢。在成功創建北京首個國家森林城市基礎上,實施森林城市提升計劃,增強“山區綠屏、平原綠網、城市綠景”的綠色基底。實施新一輪百萬畝造林工程,完成2019年造林任務15614.38畝,完成市級任務的111.53%,全區森林覆蓋率67.2%,全市排名第一。持續推進環城水系建設,把景觀要素納入環境建設體系,實現景觀與生態融合發展,打造藍綠交織、水城相融的生態之都。創建生態文明示范街區、鄉鎮、社區村,以點帶面,提升全區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抓發展,凝聚發展動能。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堅持在保護生態基礎上謀劃發展、在推進發展過程中保護生態。落實《推動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推動績效考評體系的21項指標具體化,讓生態標準成為檢驗各項工作的核心指標。發展生態產業,持續發展生態休閑、林下經濟等產業,推動特色休閑觀光農業建設,做到生態富民、生態利民。推進生態治理市場化,發揮好市場機制作用,引導和鼓勵企業參與生態環境治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一體化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實體內容和關鍵支撐。平谷區堅持綠色發展就是高質量發展,確定農科創、全域特色休閑旅游、綠色物流三大主導產業,推進與周邊地區一體化發展。建設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區。以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依托打造農業“中關村”,高質量舉辦平谷國際農業科技創新論壇。探索建立政府—企業—院校“金三角”模式,打造北京·京瓦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國家農業科技創新港、平谷生物農業研究院,建成Ton Bisseling院士工作站和趙春江院士平谷工作站。推動國家食品安全監測中心落戶平谷。與首農食品集團搭建農科創建設平臺,與拜耳集團、新希望集團、中信農業等進行對接合作,建設北京奶牛中心、北京平谷櫻桃谷鴨研發推廣中心。發展全域特色休閑旅游。加快籌辦世界休閑大會,成功舉辦兩屆中國(北京)休閑大會,逐步實現“辦好一個會,搞活一座城”。與寶坻、薊州、興隆、遵化、三河共建京東休閑旅游示范區,整合開發旅游資源,優化旅游空間結構。完成平谷區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規劃,搭建鄉創發展平臺,探索高端民宿發展模式。舉辦鄉創文旅大賽、鄉創論壇等活動,建設鄉創示范小鎮,打造鄉村旅游3.0版。加強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結對協作,設立產業發展基金,組織平谷村莊與開發區企業結對,開展共享招聘會。建設服務首都的綜合性綠色物流口岸。以“公轉鐵”改革為試點,推進與天津港等周邊港口的對接合作,引進京東等物流企業入駐,初步建成“公、海、空、鐵”多式聯運物流樞紐。
蔡奇書記到平谷調研時指出,要堅持生態化,加強新城建設,提高區域生態承載能力。全區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鄉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堅持城鄉一體、以城帶鄉,提升城鄉治理水平。出臺《平谷新城建筑風貌設計導則》。開展“疏整促”專項行動,2019年累計拆違213.05萬平方米,留白增綠171.93公頃,提升市場13家,建設便民商業網點65個,疏解一般制造業36家,治理散亂污企業97家。推進全區無煤化建設,完成“煤改清潔能源”262個村2.7萬戶,城區三個集中供熱中心全部完成鍋爐改造,集中供暖全部實現清潔化。編制155個美麗鄉村規劃,建設綠色低碳田園美、生態宜居村莊美、健康舒適生活美、和諧淳樸人文美、村民自治機制好“四美一好”美麗鄉村。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強民生工作,積極推進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合作辦學,實施振興教育事業三年行動計劃,北師大附中、東交民巷小學等在平谷設立分校,平谷中學納入廣渠門教育集團統一管理。所有中小學校長在全市范圍內公開選拔,探索政府管教育、學校辦教育、社會評教育“管辦評”分離工作機制。建立黨員教師積分和教師師德積分“雙積分”機制,改革績效工資,調動鄉村和一線教師積極性,2019年高考本科上線率91.5%,比2015年增加13.5個百分點。在骨干教師和校長培養、職業教育、特殊教育等領域加強合作,向津冀地區師生全面開放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實現共建共享。探索實行“區辦市管”模式,委托北京友誼醫院對區醫院進行托管,引進市中醫院入駐區中醫院,與北京安定醫院達成區精神病醫院托管協議。構建四級診療格局,推進醫聯體建設,實施二三級醫院醫生下沉機制,群眾就醫更加便利。召開京東京津冀醫療協同發展大會,全力支持雄安新區醫療中心建設,建立對外支援專家團隊,建設京東京津冀醫學影音中心。打造“平谷的哥”“平谷家政”等勞動力品牌,出臺鼓勵平谷籍大學生回鄉創業就業實施意見。加大住房保障,上市供應3080套共有產權房。加大養老服務,成立醫養結合養老機構28家。落實扶持產業幫扶一批、促進就業幫扶一批、山區搬遷幫扶一批、生態建設幫扶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社會力量幫扶一批“六個一批”,低收入農戶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7.6%,94.5%實現“脫低”。加強對商都、望都、洛浦和鄖西的對口幫扶,到2018年底安排區級資金3397萬元,望都已完成脫貧。
積極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編制《平谷區長城文化帶保護發展五年行動計劃》,與懷柔、密云共建長城文化帶。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把弘揚生態文化作為重要內容,開展“做誠信友善自強互助文明平谷人”活動,讓生態文化逐步成為共同的文化理念和行為準則。開展“告別不文明行為”活動,引導群眾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從日常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深入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在6個街鄉鎮開展試點,逐步拓寬覆蓋范圍。構建志愿家庭、志愿社區(村)、志愿街道(鄉鎮)、志愿之城四級聯動志愿體系,開展黨員志愿服務、周末大掃除等活動,推動廣大黨員群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共建共享綠色成果。圍繞“服務保障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專題,與北京冬奧組委對接,編制《綠色平谷迎奧運工作方案》,加快冰雪運動普及,做好冬奧宣傳。探索跨行政區域生態文明共建機制,在森林防火、大氣污染聯防聯治、礦山盜采聯合治理、水資源聯合保護等方面探索形成專項工作機制。探索創新并深化黨建引領“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
責任編輯 / 高? ?斌